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喀!關節脫臼 千萬不要動

返回上一層
愈靈活的關節,愈容易發生脫臼。發生脫臼時,怎麼做才安全?該如何預防,才不會再度脫臼?

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骨科副教授江鴻生,曾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脫臼」與「脫位」常被混為一談,脫臼(dislocation)是指關節處相鄰的兩個骨頭完全分開,需要用專業手法才能復位;而脫位(subluxation)則是骨頭位置稍有錯位但沒有完全脫出,一般可以自行復位。像折手指關節發出聲響,這動作廣義來說也算是一種關節脫位。
 
影響關節穩定度的3要素
一、關節骨骼本身的形狀
有些關節是上下相連接的骨骼咬合吻合,例如肘關節。一些關節卻是像把兩個骨頭硬搭在一起,接合處形狀不吻合,像是膝關節。
二、韌帶與關節囊的條件
韌帶是連接關節上下骨骼間一條條短短的帶子,例如膝關節就由4條主要韌帶連接。大部分的關節(尤其是可動關節)會包覆著一個「關節囊」,囊內充滿著潤滑液(稱為關節滑液),浸潤著整個關節。韌帶和關節囊都有助關節穩定,但主要由韌帶發揮作用。
三、肌肉
關節周圍肌肉收縮時能提供關節接合力量,但僅限於肌肉出力時才有用。
 
上述三項因素中,關節骨骼形狀在成年後就不會改變,韌帶可能過於鬆弛、或因受傷拉裂甚至拉斷,而肌肉強度則因人而異。
 
所以,關節穩定度很難用單一因素來評比,一個關節容不容易脫臼,要看這三個因素的總和表現。同樣的,在關節穩定的三要素中,骨骼結構、韌帶強度都很難被改變,只有肌肉強度是可以被訓練強化的,所以要預防脫臼,平時就要養成運動習慣,鍛鍊肌肉的協調性,同時注意避免運動傷害。
 
脫臼了,千萬別動!
關節脫臼時會有劇烈疼痛,根本動彈不得;如果還能動、能忍住疼痛讓關節復位,一般只是脫位,並不是脫臼。例外的狀況是習慣性脫臼,這種關節周邊韌帶已極度鬆弛,平時沒脫臼是靠肌肉來穩定,這種脫臼不太會痛。
 
發生關節脫臼時,除了冰敷止痛外,最高指導原則是—— 千萬別動!為什麼呢?因為脫臼時不只影響關節骨骼,周邊的血管、神經也受到拉扯,不當的動作可能會過度拉扯這些重要組織、造成嚴重損傷。
 
關節脫臼多數可由醫師徒手復位就醫時第一件事,醫師會為患者做神經學及基本檢查,有需要再照X光。
 
X光並非絕對需要,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從肢體變形的外觀與姿勢來察覺脫臼。但是關節脫臼時可能會伴隨骨骼刮損、掉落出一些小碎骨;這些小碎骨可能卡在關節位置、導致關節無法順利復位。因此醫師一般還是會先照X光來了解情況。如果判斷有小碎骨會造成復位困難,可能就得考慮開刀取出碎骨。
 
脫臼的關節復位後,疼痛就緩解一大半了,但仍需要一段時間復元,主要是讓這部位拉裂的韌帶得以癒合。因此這時需要限制關節活動、甚至加以固定,受傷韌帶才能順利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