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心血管檢查 讓您更安「心」

返回上一層
心臟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是現代人大敵,嚴重時都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民眾在接受健康檢查時,通常也會特別重視與心血管健康有關的項目。這些項目有哪些?各自代表哪些意義?
 
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李百卿,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民眾檢查心血管分為兩種管道:一是門診、另一是透過健康檢查。通常會到門診掛號的患者,已經出現不適的症狀,這時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多半已達50%、甚至是70%以上。此時門診會安排做「運動心電圖」,看看是否出現缺氧變化。
 
另一種檢查選擇是「核子醫學心肌灌流掃描」,準確度比運動心電圖再高一點,大約8成,同樣也是狹窄達70%以上才能看到是否有問題。這兩種檢查只需擇一來做,若是門診患者,兩者健保都有給付。
 
健康檢查的對象則是一般健康的民眾,必須自費。除上述核醫掃描外,還有以下幾種常見的項目:
A、動脈硬化度分析
這個機器同時量測四肢血壓,計算出胸、腹部大血管的血流脈波傳導速度,速度越快代表血管越硬化。
 
B、頸動脈超音波
以超音波看脖子血管,如果頸動脈的影像顯示硬化斑塊嚴重,可推測冠狀動脈可能也有硬化的問題。
 
C、冠狀動脈電腦斷層鈣化指數
這是看冠狀動脈的鈣化程度,在不打顯影劑的情形下做電腦斷層。建議40歲後可考慮做。
 
D、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鈣化指數雖然可知道血管有老化,但不知道精確位置、也不知道狹窄程度,更精密的檢查就是需要注射顯影劑的「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這項檢查建議40歲後、且有風險因子才考慮。
 
E、「同半胱胺酸」及「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
這都是抽血就可檢驗的項目,反映的是血管受傷的程度。
 
心血管健檢項目通常還包括「十年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透過年齡、是否有糖尿病、是否吸菸、是否有高血壓、是否血脂異常這5個動脈硬化傳統風險因子,計算出10年內得心肌梗塞或猝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