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沒跑百米也汗如雨下 多汗症的苦惱

返回上一層
古人用「香汗淋漓」來形容美人所流的汗水,但實際上,當人真的汗流不止時,不僅汗酸味難聞,對工作、日常生活都會造成嚴重困擾,而且治療方式有利有弊,需要和醫師充分討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皮膚科副教授蔡呈芳,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指出,簡單來說,出汗已經超過生理需求,並引起患者生活困擾,就可以稱為多汗症。
 
多汗症好發部位最常見的是手掌出汗、腋下出汗、額頭出汗、生殖器出汗,也有人根本就是全身出汗,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困擾。簡單的分類,多汗症分為三級,隨時摸起來濕濕黏黏的是第一級,若產生肉眼可見小水珠是第二級,若出汗的狀況多到會滴下來,就是第三級。
 
季節和多汗症患者的感受其實沒有必然關係,比如額頭、身上容易出汗的患者,外人以為他們夏天會很痛苦,但其實患者認為冬天比較難受,因為夏天出汗吹風還會覺得涼涼的,但冬天天冷,若身上一直濕濕的,不僅覺得更冷,也很容易感冒。
 
多汗症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也沒有固定發生的年齡層。它分為局部性的多汗和全身性的多汗兩種,局部性多汗的患者佔大多數,但有些患者可能只有輕微盜汗而已。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多汗症較可能和人種、遺傳有關。東方人因為基因的關係,汗腺的密度高,排汗量也比西方人高,根據統計,東方人的汗腺密度比西方人多出15%,因此東方人比西方人較容易發生多汗症。
 
多汗症的治療方式雖然很多,但每一種都有優缺點,治療效果的優劣,端看患者出汗的程度,以及個人期待值的不同。台灣治療多汗症,大多以藥物、手術、生理回饋居多,也有患者嘗試中醫或針灸治療。腋下或額頭等局部出汗的患者,可以吃些抗乙醯膽鹼神經的藥物,讓汗腺分泌少一點點,但「有吃有效、沒吃沒效」,只能短暫治標,而且會造成嘴巴、眼睛乾澀,甚至部分會產生便秘等副作用。
 
若是中度多汗症的患者,也可以嘗試注射肉毒桿菌素。汗腺的分泌是因為受到神經傳導物質的刺激而形成,醫師直接把肉毒桿菌素打進皮膚內,就會讓神經末梢失去功能,當神經末梢傳導物質無法釋出時,就不會出汗,但缺點就是價格昂貴,而且維持時間不長,必須重複施打。
 
而進行電離子導入,是用電流的方式把汗腺阻塞住,缺點就是僅適用於手腳的多汗,其他地方多汗、太過嚴重的患者效果不彰。
 
若因為治療多汗,患者經過手術切除交感神經,治療的部位可能不出汗,但汗水可能會從別的地方代償出汗。比如為了治療手汗切除交感神經,手部不流汗了,但可能會從腳底或背部出汗。若僅是刮除汗腺,治療的部位汗水會變少一點,但不會完全不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