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6期

出刊日:2011-04-15

返回上一層

我需要換人工髖關節嗎?

人體就像一部車,各器官都可能損壞,關節也不例外,尤其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何時一定得換?怎麼做才能兔除挨刀,讓原有關節可以陪你走到老?
 
諮詢/楊榮森 (台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
撰稿/邱玉珍
 
兩年前,45歲的姚先生左髖關節隱隱作痛,最初他以為是腰痛,找坊間國術館推拿,半年後,情況依舊沒有改善;有一天早上睡醒,發現身體無法動彈,他驚覺不妙,趕緊到醫院骨科接受X光檢查,醫師診斷左髖關節骨壞死,並推測可能跟姚先生長期喝酒、潛水有關,建議他需置換人工髖關節。
 
一聽到要置換人工髖關節,姚先生嚇死了,堅持不換,想靠吃止痛藥解決。吃了兩個月的止痛藥,劑量愈吃愈多,但藥效只能維持幾小時,最後仍得柱著柺杖走路,而且一走起路來痛不欲生,寸步難行。從家裡走到菜市場,以前只需要3分鐘的路程,他柱著枴杖走了半小時才到家。
 
他最後實在受不了疼痛影響情緒、生活品質,接受了醫師的建議,置換人工髖關節,現在他除了不能搬重物、爬山、跑步、蹲下,其他行動並不受限,生活品質大幅改善。
 

髖關節損壞 上下半身動作嚴重受阻

髖關節有多重要?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也是人類站立、步行或日常活動最重要的關節。髖關節位在大腿骨與骨盆交界處,外觀是一個杵臼關節,包括一個圓圓的股骨頭和一個像是碗的髖臼,主要作用是連接骨盆與大腿,是人體上、下半身進行動作的重要關節。
 
人的髖關節一旦退化或壞死,連接上、下半身的動作幾乎都不能做,嚴重到甚至不能站立,上述姚先生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年輕族群主因 骨壞死

很多人以為,髖關節退化是老人家的專利,事實上,臨床上髖關節退化族群大致上分兩部分,一是老年人,另一則是年輕人,男性又多於女性。
 
年輕族群的髖關節退化主要是因為骨壞死(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所致。骨壞死是指血 諮詢專家液循環發生障礙,股骨細胞缺乏養分壞死,因而軟化塌陷,造成整個髖關節破壞的一種疾病,亦是台灣地區青壯年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男女的比例約是4:1,50%以上的股骨頭部壞死,好發在3 0~50歲之間,九成病患的病程最終發展到關節受損,而需置換人工髖關節。
 

股骨骨折、類固醇、飲酒、潛水 引發骨壞死

引起髖關節骨壞死的原因有二,一是外力造成的股骨斷端移位性骨折或併發脫臼,骨頭斷了,連同供應骨頭營養的血管也斷了,造成股骨頭部缺血性壞死(又稱骨壞死)。另一個骨壞死原因則跟服用「美國仙丹」類固醇和喝酒有關,這也是台灣最常見的骨壞死原因。
 
有些疾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尤其是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或因器官移植、腦壓太高等,長期服用類固醇導致脂肪代謝異常,引發骨病變。
 
喝酒也是引起骨壞死的重要因子,至於為何喝酒會導致骨壞死,目前仍沒有確切原因,不過依據國外及台大醫院的研究發現,酒精會影響造骨細胞的生長,不利於骨骼修復。研究還發現,酒精含量愈高,產生股骨頭部壞死的機率愈高,所以,喝高梁、伏特加、威士忌、米酒的人,比喝紅酒、啤酒的人容易發生骨壞死。
 
喜歡潛水的人發生骨壞死的機率也相當高。為何潛水易導致骨壞死?潛水超過10公尺深時,壓力就超過大氣壓力的一倍,潛太深或太久時,氧氣與氫氣會大量溶解於血液中,使濃度增加,從10公尺深的海底,快速回到海平面時,減壓太快時血液中的氣體會快速釋放出來,形成小氣泡把血管塞住,導致缺血性骨頭壞死。
 
除了上述幾種原因易導致骨壞死,臨床上也發現許多老人家,寧願吃來路不明的中藥解決關節疼痛問題,也不願到醫院求診,其中有些會含有類固醇,長期服用後,導致台灣因骨壞死而置換人工髖關節的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髖部疼痛與跛行 嚴重警訊

通常髖關節的疼痛先從鼠蹊部開始,然後延伸到大腿內側及前部,也可能向外沿著大腿外側的張闊筋膜肌傳到膝蓋。有些人因而會走路一跛一跛,或大腿外展有困難;有些人的疼痛會出現在臀部或大腿的外側,甚至會放射到大腿的下半部與膝關節。有些人只會抱怨膝關節痛,因而忽略了髖關節的病變。
 
一開始的時候,疼痛症狀只有在運動過後才會出現,漸漸地疼痛的情形愈來愈嚴重,甚至休息或睡覺的時候也會覺得劇痛;既使休息一段時間也不會改善症狀,有時病人也會因疼痛而由睡夢中醒過來。疾病繼續進行時會造成髖關節活動不良或行走時一跛一跛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也有些病人只有跛行的現象,卻一點都感覺不到疼痛。
 

止痛、復健、開刀關節炎治療三部曲

髖關節骨關節炎是一種漸進、持續惡化的疾病,換句話說病情持續進展,不會痊癒恢復正常構造,只是各個病人惡化的速度不同而已。治療髖關節炎要看疾病的期別與病人的年齡,最初一般是使用止痛藥或是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及復健,目的是減少疼痛、增進肌力、改善活動範圍。
 
情況嚴重者則需置換人工髖關節。根據健保局統計,目前國內置換人工髖關節的人數跟膝關節一樣多,每年有3~4萬人。大多數人只要聽到置換人工髖關節,都會心生畏懼,其實,目前國內置換人工髖關節手術己相當成熟,民眾不需擔心害怕,相反地,髖關節退化所產生的疼痛,不僅影響生活,也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通常有下列情形時,醫師會建議民眾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經X光檢查發現髖關節有嚴重變化,如關節腔磨損或關節鬆弛不穩,並引起明顯症狀。
●髖關節發生嚴重疼痛,疼痛位置主要在髖部,並可能沿鼠蹊髖部大腿內側放射至膝部,無法正常行走須柱著枴杖,日常生活功能大受影響。無法有效用藥物或復健治療,來緩解疼痛。

微創髖關節置換術 新趨勢

對於嚴重的髖關節疾病,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唯一的解決方法。所謂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利用人造的關節組件,置換有疾病或損傷的髖關節。自從1960年代人工髖關節問世之後,許多髖關節病變的患者好像找到救命的萬靈丹,不僅關節疼痛幾乎完全消除,患者的行動能力與自信心也有長足的改善。
 
人工髖關節的發明,讓許多原本不能走路的病人得以行走自如,所以有人將人工關節置換術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手術之一。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適用於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及股骨頸骨折等情況。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工髖關節的材質及手術方法都進步很多,病人在手術之後,關節功能會有很大的改善,疼痛的現象消失,關節活動增加,跛行的程度會改善。一般來說,患者在手術第二、三天就可下床走動,三個月內就可正常行走。
 
傳統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需要25公分的手術傷口,無論是由髖關節前方或後方進行手術,均需切斷甚多的肌肉、肌腱才能完成,對病人的傷害極大,復原的時間也長。近年來微創手術已成為一種趨勢,傷口平均只有7.6公分,但各人的傷口大小需依各人的情況而定,如胖瘦、變形嚴重程度等。住院日數縮短至5天,輸血量有明顯減少,大部分病人均很快能復原,住院日期也由平均8天縮短至5~6天。
 
但,微創手術並非人人適用,對於髖關節再置換、嚴重髖關節畸形,及以前手術過的病人,或是有先天性髖關節脫臼、壯碩肌肉型等患者,只能用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保養得當 避免再置換

保養得當 避免再置換門診裡,常有病人會問,置換人工髖關節可以維持多久?坦白說,凡是人造的東西均有使用年限,也終有一天會壞掉,民眾不想要置換人工關節,平常就要做好一級保養,即使置換人工關節也需做好二級保養,才不用再置換關節。一個關節能維持多久,端賴民眾平時如何保養它、愛惜它。去年美國骨科醫學會統計發現,人工置換膝關節、髖關節的民眾,再置換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灣也有同樣的情形,在台大髖關節病變特別門診所服務的病人中,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的手術已達到初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50%之多,可見這種困難的再置換手術有漸漸增加的趨勢。
 
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的困難度,遠比第一次手術來得高,就好比撞車一樣,要把它修復成原來的樣貌很難,因此建議民眾,置換人工髖關節後,不得輕忽保養;保養得當,使用三、四十年絕對沒問題。
 

減重、少油、運動保養關節3大招

即使醫療科技再進步,能夠擁有一副好骨骼,仍是最理想,所以,學會從年輕時開始保養骨骼,年紀大了,不用擔心需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才是積極的態度。
 
1.減重:人跟車子一樣都需保養,零件才會耐久。民眾要保養關節,首先,要先控制體重。過重會讓下半身承受過大壓力,加速關節勞損退化,加上新陳代謝失調問題,大大增加出現痛風性關節炎風險,因此過重人士比一般人較早出現關節痛並不罕見。
 
有研究發現,對於健康者的膝關節而言,步行時承受的重量為身體的三倍,登階爬樓梯時則將近為身體重量的六倍。身體過重或是肥胖,膝關節所承受的重量更勝於上述所提的倍數。因此,控制體重是保護關節的首要任務。
 
國外研究也發現,體重減輕5~10%,可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和增加改善機會,並有助於控制膽固醇及血糖,減低患有心臟病、中風的風險。
 
2.少吃高脂肪食物: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高脂肪食物會影響關節軟骨正常的運作,尤其有代謝症候群疾病的人,更是高危險群。美國研究發現,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脂肪等三高毛病的人,合併胰島素抗性太高,以後發生關節炎的比例是沒有三高族群的兩倍。
 
3.運動:適量運動能有效控制體重,還可幫助鍛鍊肌肉筋骨,增加骨密度,減輕關節所承受壓力。適量運動更可以增加關節潤滑液,減輕磨損機會。這裡所謂的「運動」並不是「S p o r t 」, 而是「Exercise」。Sport講求速度、競賽,Esercise是鍛練、重覆練習。兩者最大不同在於,前者在訓練心肺功能,後者在訓練肌力。
 
為什麼要訓練肌力?因為人體關節周圍被肌肉、肌腱和韌帶層層包覆,控制走路穩定度,讓人走路時不會搖搖晃晃;肌肉就好比汽車的引擎,功能好的引擎遇到斜坡時,輕輕鬆鬆就可以開上去,反之,引擎功能不佳時,得耗盡很多的力氣才能開上去,有時甚至無法開上去,得休息一下,重新啟動引擎,才能繼續往前。
 
關節也一樣,肌力不足,很容易因為過度衝撞,而對關節中的軟骨造成侵犯破壞,久而久之,軟骨就會發生退化,失去保護關節的功能。軟骨主要功用是吸收關節處的衝擊,並且增加關節的旋轉穩定性,一旦磨損,關節就會出現疼痛、僵硬、發炎、紅腫等不適應之症狀。
 
由此可見,肌力對關節的保護有多重要。民眾想要了解肌力是否足夠,只要走路就可測試。走路走久了會「鐵腿」的人,表示其下肢的肌力有待加強,最好多做肌力訓練保護關節。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人,更應加強肌力訓練,才能免於第二次置換人工髖關節。
 

勿任意用關節

有句保險業流行術語:「活得愈久、領的愈多」,關節的使用也一樣,只要不過度使用、在合理範圍內使用,即使有小小的毀損,人體可自行修復,關節可以無上限使用,沒有年限問題。換言之,只要保養得當、使用得宜,一樣可以使用一輩子,且跟保險一樣也有回饋機制。
 
當然,民眾也不能仗著自已的關節好,就隨便亂用,正如即使有保養得再好的車子,任意使用,也有壞掉的一天。一旦關節己發出警訊,最好到醫院求診,避免持續惡化下去。
 
 

健康Q&A

Q、換人工髖關節後,還需要再重換嗎?可以撐多久?
A、人工髖關節的使用年限因人而異,根據病人的活動度、體重、手術方法以及材質均有不同。雖然人工關節比不上自然的關節,而且不能保證能用到永久,但只要能愛惜使用,一般認為使用年限有機會超過二、三十年。如果保養很得當,也有人撐四十年以上。

什麼叫保養得當,還是那句老話:體重控制、飲食清淡、少吃高脂肪食物,最重要的是做肌肉訓練,肌肉在人體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如同汽車引擎一樣,引擎沒有好好保養,很快就得重新置換新的引擎,人工髖關也是同樣的道理。
 
Q、自費跟健保的材料差別在哪裡?自費比較好嗎?
A、早期,民眾沒有太多選擇,加上經濟方面的考量,因此大部分都選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質。目前在市場上,人工關節選擇相當多,多數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年齡及病情予以建議,60歲以下年紀輕的病人因為使用關節比較久的時間,多數會建議病人選擇比較耐摩的材質,但個別差異大,最好先諮詢。

一般而言,傳統型人工髖關節較適合一般年紀較大的人,門診中病人有時會主動詢問,在經濟能力許可下,想多付出一些費用,選購較耐磨的產品。過去,人工髖關節自費價格約為11萬元~12萬元;健保開放部分給付後,如符合健保局傳統人工髖關節使用規範,則可按傳統人工髖關節給付,例如全人工髖關節為52560元,重建型的為63180元,雙極式的為47060元,Moore髖關節則為10350元,但這些價格會依年調整,民眾只要付差額即可。
 
Q、換人工髖關節後,可以跟以前一樣跑跳蹲嗎?
A、跟自然髖關節相比,換關節後,靈活度當然會受到一些限制。置換人工髖關節後,所有會使髖關節內收或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的動作最好少做,例如瑜珈、登山曲身撿物、雙腿交叉或翹腳等。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