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20期

出刊日:2012-04-15

返回上一層

潰瘍、斑點、腫塊…… 搶救口腔危機

一般人絕對會注意到牙痛,但長水泡、潰瘍,或是斑點、硬塊等,這些不會讓人哇哇掉淚的症狀,卻可能潛藏絕不能忽略的健康危機。
 
諮詢/江俊斌 (臺大醫院口腔病理及診斷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口腔生物科學研究所所長)
撰稿/陳佳佳
4、5年前,王先生無意中在刷牙時,發現口腔黏膜長了一個「小東西」,因為從外觀看起來沒什麼改變,也不會疼痛,他本來不以為意,沒想到小東西愈長愈大,漸漸影響吃飯、說話,他只得硬著頭皮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是腺瘤,已經長了10幾公分大,必須動刀切除。
 
許多民眾不注重口腔健康,以為只要天天刷牙,就「盡到義務」;只要牙齒不會痛,就以為沒問題;結果多半等到牙疼唉唉叫、口腔黏膜破了、或是吃辣時會敏感等症狀,才覺得有異樣。甚至有人拖到不能再拖,才不得不找醫師。像王先生一樣,長了腺瘤卻過了兩、三年以上才就醫者,不在少數。
 
口腔問題除了一般人熟知齲齒造成牙痛,以及牙周病造成牙齦發炎、掉牙危機,口腔裡其實還有許多不能忽略的健康警訊,特別是對於癮君子、紅唇族等菸、酒、檳榔不忌者,更要慎防口腔裡的小毛病愈演愈烈。
 

警訊1:長水泡、潰瘍

貼心提醒:如果出現在舌頭,且一、兩個月未好,小心是癌症前兆!
 
首先,長水泡是民眾口腔中常見的小毛病,多半出現在牙齦、硬腭等位置。水泡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例如,不少嬰幼兒易感染的單純疱疹病毒,就會在口腔黏膜、硬腭、牙齦等處造成小水泡;另外,帶狀疱疹以及自體免疫疾病,都會導致水泡。
 
不少人會發現,一熬夜、沒睡飽,或是工作、課業壓力大時,嘴巴容易破個小洞,這種俗稱「嘴破」的「復發性口腔潰瘍」,跟人體免疫力息息相關,易發生於唇黏膜、頰黏膜、舌側緣等,每個人發生的頻率不一,但特徵是容易反覆出現,通常要10到14天才會痊癒。也有人則是因為說話、吃東西時不小心咬破口腔黏膜,造成「創傷性潰瘍」。
 
但如果潰瘍的傷口出現在舌頭,而且又一、兩個月遲遲未痊癒,可能要小心是舌癌。這時可以自我摸摸潰瘍的傷口,單純的潰瘍應該是軟的,但如果傷口摸起來硬硬的,最好就醫切片檢查。
 
另外口腔中長息肉,屬於纖維瘤,也是良性的,通常是因為配戴的假牙經常摩擦黏膜,或進行齒列矯正配戴的矯正器慢性刺激黏膜所引起,不須特別擔心。還有人會發現口腔黏膜中長出黑點、黑斑,多半也是良性,可能是生長於口腔黏膜的痣,有些人則是因為長年抽菸,因為菸品中的化學物質刺激,導致連牙齦都有黑黑的色素沉著。
 

警訊2:白斑、紅斑、紅白斑

貼心提醒:小心口腔癌前病變!
 
口腔裡的水泡、潰瘍、息肉相對來說是小狀況,如果口腔出現了白斑、紅斑、以及紅白相間的紅白斑等,就要留意是否為癌前病變。尤其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習慣者,屬於罹癌的高危險群;若發現癌前病變不治療,平均5~8年後,可能演變為口腔癌。
 
白斑、紅斑、紅白斑的產生與檳榔、菸、酒刺激有關。其中,白斑90%可能是良性之上皮增生或過度角化,5%為上皮變異或原位癌,另5%為口腔癌。如果出現紅斑,則有50%的機率可能是癌症、另50%為上皮變異或原位癌。至於出現紅白斑,也代表與癌症相關的機率高。
 

警訊3:長腫塊

貼心提醒:小心惡性腫瘤!
 
還有的人則是長了一團腫塊,可能是疣狀增生,需要就醫、做切片檢查,由醫師判別良性、惡性,如果檢驗為惡性,切除後還得視是否發生轉移,再進行化療、電療等治療。不過臨床中常看到患者,因為擔心就醫治療會「破相」,寧願先找偏方、吃草藥,等到無技可施了才來就醫,往往已經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非常可惜。
 
從上述可知,口腔裡的小毛病,可能潛藏健康危機,如果發現口腔中有水泡,若是病毒感染引起,只要病毒感染好轉,通常兩個星期就會跟著痊癒。若是抽血檢驗,發現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則需以類固醇治療,改善病情,水泡就會跟著消失。
 
有潰瘍可以藉由塗抹含類固醇的口內膏改善。但不少人習慣發現一有嘴破、潰瘍,就噴雲南白藥、西瓜霜等,其實並不建議這樣的作法,最好是就醫,由醫師開立藥物比較安全。若在口中發現息肉,則視息肉大小,而決定治療方式,不大的息肉可以切除。
 
至於發現白斑等或可能是癌症病變的症狀,最好能就醫治療。白斑應做切片檢查,診斷細胞變異發展到哪一種程度,接著進行雷射治療、液態氮冷凍治療。罹癌機率較高的紅斑、紅白斑,在切片檢查後,可做光動力治療,在局部塗上藥物後,經過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再照光,平均治療四次,可獲得改善或痊癒。
 

青壯年男性慎防口腔癌

說到長出白斑等徵兆,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口腔癌。口腔癌指的是發生於唇、舌、頰黏膜等口腔任何部位黏膜的腫瘤,國內患者最多的是舌癌及頰黏膜癌,特別是舌兩側緣及腹面,另外有些患者則出現於頰黏膜。口腔癌最早會以潰瘍的傷口型態出現,大約一至兩公分大小,摸起來會硬硬的,而且會愈長愈大。口腔癌也可能是菜花狀的腫瘤,另外也可能呈現紅白斑、紅斑等外觀。
 
口腔癌是國內25至44歲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54歲,較其他癌症早10年以上。根據衛生署統計,國內每年約新增約5400名口腔癌患者,從發生率來看,是國人十大癌症中的第六位。且由於男性嚼食檳榔的比例較女性高,它更是男性第四大癌症死因。
 
口腔癌最大的致癌因子就是檳榔、菸、酒,檳榔裡常添加的石灰是助癌劑,更會促進癌細胞生長。因此30歲以上的紅唇族,最好每兩年做一次口腔癌篩檢,以期及早發現癌前病變及口腔癌。
 
同時,對於白斑、紅白斑、紅斑,當前的治療技術發展十分成熟,因此民眾切勿存著逃避的心態,只要早期發現,於癌前病變階段接受治療,不會有民眾擔心的「破相」困擾,也多半不會留下疤痕。但如果進展到癌症、或是由第一期拖到第四期,會嚴重影響治療的存活率。
 

及早發現與治療,存活率高

根據統計,國內口腔癌患者,一、二期的5年存活率仍有70%至90%,但如果病程進展到第三、四期,5年存活率就下降到僅有20%至30%左右。同時臉上往往會因為切除腫瘤而留下傷口,並且需從大腿等處取皮瓣等組織修補顏面,是不小工程,對患者外觀、術後復原影響很大。
 
治療時,若有嚼檳榔、吸菸、喝酒等習慣,一定要先戒除,避免致癌物質的持續刺激,否則會大大減低治療的效果。臨床上有些「鐵齒」的患者,一邊治療,仍無法停止嚼檳榔、吸菸、喝酒,治療往往進行了十幾次,仍是效果不彰。
 
目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吸菸民眾,每兩年免費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符合資格的民眾,只要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的醫療院所篩檢即可。
 
口腔癌的診斷並不困難,一般或專科醫師以肉眼判別,多半「八九不離十」,不過為了確診,仍會進行切片檢查。治療時,為了「除惡務盡」,避免癌細胞殘存,因此會較大範圍的切除,例如若發現3公分大的腫瘤,至少需切除至5公分的面積。
 
另外,要注意的是,口腔癌患者中約有一成,屬於不菸、不酒,也不嚼檳榔的族群。這一群患者很可能是先天基因缺陷引起,較難預防,特別是女性的舌癌。因此,雖然無不良習慣,但只要發現口腔內有異狀,還是不能疏忽。
 
由於健保每半年給付民眾可洗牙一次,除了維護牙齒健康,也可以藉著洗牙時,請牙醫師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觀察是否有異常發生。

健康Q&A

Q、沒有牙齒,自然不須要刷牙?
A、潔牙是維護口腔健康的第一步,因此最好是養成進食完、餐後刷牙的習慣,並使用牙線。如果有牙周病者,更可以藉由使用牙間刷、漱口水的輔助,清潔口腔。同時刷牙時,除了清潔牙齒本身,也要輕輕刷牙齦按摩,可以預防牙周病。
 
即使是配戴全口假牙者,為了延長假牙的使用年限,每天晚上睡前,應使用假牙清潔劑清潔假牙,不能使用一般的牙膏,以免造成假牙磨損。不要誤以為沒有牙齒就不須在意口腔衛生。假牙如果不清理,食物殘渣卡在假牙裡,也會造成口臭。
 
Q、為什麼睡前刷牙,起床還是有口臭?
A、唾液有清潔的作用,白天分泌較為旺盛,但晚上睡覺時,唾液分泌變少,大約剩下10 cc左右。因此,雖然睡前刷牙清潔口腔,但夜晚少了唾液的幫忙,又加上口腔黏膜細胞脫落、以及牙齦溝內釋出的蛋白質,口腔內的革蘭氏陰性菌仍持續分解胺基酸,產生揮發性硫化物等臭味物質,所以早晨起床時會覺得口腔中有異味,多半只要刷過牙,就能恢復口氣清新。
 
Q、定期洗牙還會有牙周病嗎?
A、定期洗牙可以清除牙結石,避免牙菌斑堆積,預防牙周病發生。不過日常的口腔清潔,還是最基本的工夫,如果沒有好好刷牙、使用牙線,任由食物殘渣卡在牙縫中,仍會造成細菌在牙齒周圍滋生,進而引起牙周病。
菸、酒、檳榔對口腔健康的殺傷力大,研究證實,抽菸者得到牙周病的機率是不抽菸者的三倍,罹病之後,牙周病的程度也較為嚴重。至於嚼食檳榔,會造成牙齒磨損、動搖、牙齦萎縮,也是造成牙周病的主因。戒除這些不良習慣,有助於遠離牙周病。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