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血管瘤面面觀-肝血管瘤多為良性

返回上一層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每100人約3~5人會發生,常見於30~50歲的青壯年,當然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肝血管瘤可能跟體質有關,有些推論認為是出生就有的缺陷瘤,隨年紀而增長,或是血管異生導致,但真正的發生原因尚不明確。
 
多數肝血管瘤是無症狀的,民眾多半是做健檢時或其他因素接受影像學檢查才發現;若血管瘤較大,可能因為壓迫附近器官而產生腹痛、腹脹等不適感,不過引起腹痛的原因眾多,也未必與血管瘤有關,必須先釐清是否有其他因素。
 
肝血管瘤破裂的機會微乎其微,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且體積很大,或受到外傷碰撞,否則不必過於擔心會破裂。
 
一般來說,肝血管瘤在腹部超音波檢查下,是呈現高迴音性且境界分明的病灶,不過隨著肝血管瘤大小不同以及患者的風險性,有不同的建議:
1.一般人若是首度發現2公分以下的肝血管瘤,且超音波影像很典型,建議每3至6個月追蹤。
2.若首次發現就是2公分以上的肝血管瘤或2公分以下,但追蹤過程中長大速率太快的腫瘤,會加做電腦斷層來輔助診斷,確診是血管瘤的話,後續定期以超音波追蹤即可。
3.若本身有慢性肝病甚至肝硬化者,屬於肝癌高風險族群,有時血管瘤在超音波下,可能和肝癌以及高迴音性肝轉移的癌瘤不好區分,擔心光靠超音波無法百分百確診,會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來協助診斷,必要時甚至還會做肝臟穿刺,直接抽取腫瘤處的細胞做病理分析。
 
臺大醫院追蹤30年的資料發現,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肝血管瘤會變大,平均18個月體積長大2倍,通常長到某一程度就停止生長,通常也不會因此危及生命。有些人原本只有一處長血管瘤,後來肝臟裡面多處都有血管瘤,但數目多寡也不是決定如何處理血管瘤的絕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