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腎臟壞了可能無聲無息 護腎秘訣不可不知

返回上一層
腎臟病往往來得無聲無息,每個人都應該提升對腎臟病的正確認知,以及加強自我照護能力,避免走上洗腎一途!
 
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講師黃道民,曾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若發現自己出現血尿、泡泡尿(小便有泡沫)、突然間血壓控制不良、下肢水腫,或是頭暈、眼瞼發白等貧血症狀時,就得要注意是否有腎臟方面的問題,應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
 
腎臟疾病的檢查,含括一般健檢或罹病後之追蹤檢查,均以抽血、驗尿及影像學為主。抽血主要是檢測血中的「肌酸酐」值,驗尿是檢測是否有蛋白尿及血尿情形,如驗尿及血液檢查都有異常者,則需使用腎臟超音波影像,以瞭解腎臟大小、形狀等是否有具體變化。
 
一般建議,年過40後,可利用健保成人體檢每3年做一次腎臟檢查,但對於65歲以上老年人、有家族腎臟病史、有長期用藥情形,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急性腎損傷、長期服用中藥等病史者,即屬於腎臟病高風險群,應至少每年做一次腎臟檢查。
 
至於遺傳性的「多囊性腎臟病」,是因腎臟裡生長異常的水泡逐漸佔據整個腎,最終造成腎臟衰竭。幼年型患者通常會在成年前即進展至洗腎,成年型則多於30至40歲發病,建議有此類家族史的民眾,在做腎臟檢查時,一定要加做超音波檢查。
 
透過定期檢查可及早得知有無腎臟病變,而平時飲食習慣也要少鹽、少糖、少油,及避免醃漬類不新鮮的食物。此外,必須提醒的是,除普拿疼、嗎啡類以外的消炎止痛藥,均有可能傷害腎臟功能,民眾若是長期使用止痛藥(尤其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腎功能就可能會退化,應小心謹慎,並做好尿液、血糖、血壓等監測。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