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動物實驗證實 巴金森病病因與腸道菌群有關

返回上一層
巴金森病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腦部的疾病,與腦部「多巴胺」細胞減少,影響了正常的神經傳導有關。不過,為何多巴胺會減少?美國一項研究找到部分答案,竟與腸道內的細菌群有關!此一研究開啟了未來治療巴金森病的新方向,也許治療巴金森病應該從腸道菌群下手!
 
臺大醫院神經部巴金森中心主任、臺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吳瑞美,曾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大腦和腸胃道的距離雖然有點遠,但有些疾病是相關的,過去醫學界就知道神經系統發育和人體消化道微生物相(Microbiota)有關聯,而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微生物學家馬茲馬尼恩(Sarkis Mazmanian)團隊發表在2016年12月《細胞》(Cell)雜誌的這項研究,是第一次有實驗證實巴金森病和腸道菌群的關係。
 
研究人員利用老鼠做實驗,讓老鼠罹患巴金森病,方式是透過基因改造讓老鼠腦部產生過多的「阿爾法─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這種蛋白累積多了就成為「路易體」,這是巴金森病典型的病理特徵,沒有路易體累積就不叫巴金森病。
 
研究人員將實驗鼠分成兩組,一組擁有腸道菌群(gut bacteria),另一組把腸道菌群剔除,讓他們在無菌下生長。結果發現,無菌狀態下生長的老鼠,其腦中的突觸蛋白量不會繼續累積,這顯示有巴金森病的老鼠需要腸道菌群,突觸蛋白才能繼續累積。
 
美國此一研究就是解開突觸蛋白產生是跟大腦發炎有關,大腦發炎又與腸道菌群中的某些特別會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細菌有關,如此一環扣一環,巴金森病的病因之謎可望逐漸清晰,也讓治療方式有更多可能性。
 
例如未來若找到會產生短鏈脂肪酸的細菌(該研究已有找到一些),給予抗生素殺死這些細菌,也許可以讓巴金森病退化不會這麼快。又如後續也可以研究哪些食物或飲食比較不會讓大腦有發炎反應,有利於控制巴金森病。
 
其實巴金森病人除了運動功能受影響外,本來就有很多消化系問題,當巴金森病患腦部發生病變時,多半從腦幹下方的延髓開始,而人體管控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之根源就位於延髓,因此罹患巴金森之初,即可能因為迷走神經受病變影響,而出現腸胃功能退化現象,形成便秘。所以,便秘不僅是巴金森常見的共伴症狀,也可能是罹患巴金森病的危險因子,究其原因,極可能因為嚴重型的便秘與巴金森病有著相似的病理致病機轉,例如都與大腦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有關。
 
此外,便秘時糞便長時間留在腸道,其中的有毒物質可能被消化道吸收而回饋到大腦,造成神經系統受損。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便秘,除了遠大腸癌,也可降低罹患巴金森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