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如何早期發現攝護腺癌? 這檢查可避免「亂槍打鳥」

返回上一層
攝護腺的位置是在膀胱的出口、尿道的上方。尿道前端有一段是被包覆在攝護腺裡面,同時,尿道、輸精管,也會從攝護腺的中心貫穿通過。直腸則位於攝護腺的後方。
 
攝護腺癌是老化的疾病,而且攝護腺癌早期並無症狀,臨床上會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及接受肛門指診。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可提早在40到45歲開始接受上述攝護腺癌篩檢。
 
雖然PSA檢查敏感度很高,可達8成,但特異性較低,也就是 PSA上升時,不一定就是攝護腺癌,也有可能是攝護腺發炎或是良性攝護腺肥大。
 
當懷疑有攝護腺癌可能性時,還是需要以攝護腺切片來確認。切片是在直腸超音波引導下,於懷疑有病灶的攝護腺區域以細針隨機穿刺8至12針,取出切片組織做進一步的病理檢查。由於切片時會有疼痛、出血、尿滯留或感染等風險,很多病人聽到要切片就卻步,而且在超音波引導下切片也有盲點,不一定能切到癌細胞。
 
假設一病人PSA異常上升,但超音波檢查及肛門指診都沒有找到可疑病灶,醫師安排攝護腺切片,會將攝護腺平均分成幾個點位,隨機切12針,在這種情況下切到攝護腺癌的機率只有兩成左右。當追蹤PSA又上升,到底要不要再做一次攝護腺切片,往往會是病人很大的焦慮來源。也有許多攝護腺癌病人歷經來來回回多次切片,才終於被確診。因此需要更具專一性的檢測來減少不必要的切片檢查。
 
所幸,近年來磁振造影影像及軟體進步,多參數磁振造影(mpMRI)的運用,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切片,也增加了切片對攝護腺癌的診斷率。對於無法解釋的PSA持續上升,懷疑可能是攝護腺癌時,可考慮做此一檢查。
 
mpMRI是以較高磁場(1.5T到3T)的磁振造影讓攝護腺的呈現更清楚,以不同的成像序列,包括ADC、 DWI、T2-weighted image(T2W)、DCE,再透過攝護腺成像報告及數據系統(PI-RADS)報告,來分析病灶是攝護腺癌的風險高低,以及是否為臨床上有意義的攝護腺癌。而清楚的影像更能在臨床上有助於分期評估包括病灶的範圍、位置與兩側性神經及血管的距離,有無被膜及儲精囊侵犯、有無淋巴擴散等有用的資訊。
 
PI-RADS報告從攝護腺癌風險低至高,分為第1級到第5級。
 
PI-RADS 3、4或5病灶的患者,發現癌症和臨床有意義的癌症的概率分別為12%和23%、60%和49%、83%和77%。第4級與第5級是屬於「可能」及「極有可能」存在有臨床意義的攝護腺癌,有切片的必要性;若是第1級、第2級就不太需要切片。第3級則可以配合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病灶的大小、PSA密度、PSA上升的數值、攝護腺健康指數等,與病人討論後,決定是否切片。如此一來,即能減少不必要的切片檢查。mpMRI的另一優勢是影像可與直腸超音波結合,在超音波導引下,讓醫師針對可疑的病灶做更精準的融合切片,能增加攝護腺癌被診斷出來的機會。
 
若經由mpMRI的輔助,切片診斷出的攝護腺癌如果是低風險,可根據年齡、身體狀況,採積極主動的監控,像是3個月抽一次PSA、一年後再追蹤mpMRI,視後續追蹤的攝護腺癌風險變化,再據此調整治療策略。
 
不過,若不符合mpMRI檢查之健保給付條件,需自費約一萬五千元左右。
 
mpMRI在手術前的評估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臨床上大多使用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切除攝護腺及周圍骨盆腔淋巴,mpMRI能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因攝護腺的解剖位置較深,手術時,除了完全切除攝護腺達到腫瘤根除的目的,醫師手術時會盡可能不傷及緊貼著攝護腺又與勃起有關的性神經與血管,也避免傷到攝護腺前端尿道括約肌,以免影響排尿功能,減少手術後尿失禁的機會,這方面mpMRI的資訊也提供了很重要的幫忙。
 
除了開刀外,攝護腺癌也可採用放射線治療配合雄激素剝奪療法達到疾病控制的目的,mpMRI的影像資訊可讓醫師在執行放射治療時更為精準,改善治療效果,也減少放射治療造成周邊器官,如膀胱、直腸遭受放射線傷害的風險。
 
雖然mpMRI有助於發現早期的攝護腺癌,不過目前的治療指引並未列入作為一般人的篩檢項目,建議PSA異常、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病灶或直腸超音波檢查攝護腺有異狀者,再考慮此一檢查。全文請見第68期好健康會刊 https://pse.is/65h4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