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一圖說明高血壓造成6大嚴重後果 血壓持續異常請小心

返回上一層

高血壓是全球造成死亡的最大原因,造成的病變有兩種型態:一種是血壓過高導致血管破裂出血,另一種則是血管內過大的壓力讓血管變硬,表面形成斑塊,一旦表面龜裂引發局部血栓形成或掉落恐造成阻塞。這些血管的問題隨著發生在不同部位,產生腦出血中風、心肌梗塞、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心衰竭、主動脈剝離、腎臟動脈狹窄、周邊血管疾病等問題,預防就必須從控制血壓做起。

到底血壓要如何控制?高血壓會如何?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宗道接受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雜誌諮詢發表的「高血壓標準趨嚴 如何避免 血壓「高人一等」?」文章中指出,血壓多少算高?多少算低?標準究竟是怎麼訂出來的?主要是各國醫界根據大規模臨床研究所訂,所以高低血壓並非「絕對值」,隨著研究不同就有不同的數值,而且每個人的條件不同,適用的標準也不一樣。

一項名為「ACCORD」的研究,比較糖尿病患的血壓控制在140與120mmHg的影響,結果在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的降低沒有顯著差異,但在中風的發生率上,收縮壓控制在120 mmHg的那組,中風的發生率確實減少。

有一篇2002年發表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的全球流行病學追蹤,根據100多萬人的資料分析,發現血壓值在115/75 mmHg,有最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隨著血壓值一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就跟著線性增加;後來英國有個「CALIBER」研究,也分析百萬民眾的血壓紀錄,認為似乎血壓90/60 mmHg,有最低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若高於或低於90/60 mmHg,風險也會增加。

雖然流行病學的資料認為血壓在115/75 mmHg,對心血管的保護效益最大,不過透過用藥的方式把血壓降到這麼低,是否真能得到同樣的保護效果,證據尚不足夠,因此長期以來全球仍將高血壓治療目標訂在140/90mmHg,因為這部分的證據是很清楚的。

有些人以為老年人有高血壓是正常的,其實高血壓就是個病態,跟年齡無關,對老年人來說血壓控制得愈好、對健康更有幫助。不過確實有些因體質因素「基礎血壓」本來就很高的人,不建議一下子就要用藥降到目標值,而是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達標。

血壓降太低可能導致頭暈、胸悶、跌倒等副作用,為了安全起見,建議不要在一個月內降低收縮壓超過30mmHg。以藥物來說,一種藥大約會影響收縮壓10mmHg,所以醫師臨床上不會一下同時調兩種藥,以免藥效過強而變成低血壓。

血壓3個月持續異常 建議治療

高血壓的治療有一定的原則,若是第一期高血壓,通常先用1種藥治療;第二期高血壓可用2種藥;第三期高血壓則一開始就可用3種藥。

血壓不是量到一次異常,就會被判定是高血壓。若血壓數值偏高但低於160/100 mmHg,建議居家測量血壓、觀察3個月,再來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治療;若血壓在160/100mmHg以上,就符合第二期高血壓的定義,需要開始接受治療。

飲食避免吃太鹹,跟血壓控制息息相關,日本過去是很愛吃鹽的民族,每天吃到20公克的鹽,現在一路減少到12公克,中風與死亡率明顯降低許多;台灣民眾現在平均每天吃10公克鹽,最好的目標是控制每天攝取不超過6公克(2400毫克的鈉),研究顯示減少6公克鹽等於降低10mmHg的收縮壓,等同一種血壓藥的效果。

健康Q&A

Q、到醫院看診,不管看哪一科,常常會要求先量血壓,為什麼?

A、因為許多疾病與血壓高低有關,且調查顯示仍有三分之一患者其實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如何得知必須靠測量,所以要求民眾門診前先量血壓,目的是提升民眾對高血壓的認知,也提供醫師診斷參考。

Q、如何選擇血壓計?

A、現在水銀血壓計已經慢慢淘汰,可以採用電子血壓計,手臂式的血壓計又比手腕式準確,但要記得校正,一般來說建議1年要校正1次,且最好選擇有美國FDA、歐洲高血壓學會、或英國高血壓學會驗證的機器。

因為居家量測血壓比較能反映血壓的真實狀態,所以病患的居家血壓紀錄很重要。目前絕大多數患者仍使用手寫的血壓紀錄本,其實使用可以將數據記錄下來或上傳雲端的血壓計也不錯,可避免看診時忘了帶手寫記錄,也可避免填寫時有人為疏漏。

Q、量血壓的正確方式?

A、量測血壓時應坐好、靠著椅背,雙腳平放地板上,手肘下最好有個墊子,綁壓脈帶記得與心臟同高,纏起來的鬆緊度約莫一個手指可伸進去,高度約為手肘往上方兩個手指的高度,以免綁得太低。

Q、量血壓的時間點?

A、測量血壓可採取「722原則」。「7」:一周7天都要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平均值,中間要間隔1分鐘。不過若兩次的差距超過5mmHg,建議量第3次,再把第2和3次取平均值,就是比較正確的數字。

更多醫療影音請訂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