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專區肝病資訊

迎向精準醫療世代 癌症治療也能量身訂做

返回上一層
近年來癌症精準醫療儼然成為「顯學」,在基因檢測及標靶藥物研發下,癌症治療得以愈來愈具專一性,病患生命得以延長。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臺灣大學腫瘤醫學研究所所長楊志新,曾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表示,過去癌症的分類很單一,治療方式相去不遠。但每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有差異,不能視為單一疾病看待,應依據更精細的分類,給予更合適、量身打造的治療方式,提高存活率,這就是癌症精準醫療的精神。
 
大部分腫瘤是由基因的突變引起,且同一個病人絕大部分癌細胞都有相同的這種突變稱作「驅動突變」。醫學界已經找到一些驅動突變基因,並已開發出相對應的藥物,就是所謂的標靶藥物。但有些具相同性質的突變,基因雖被找到,仍然無藥可解。另一道難題是,即便是有標靶藥物可用的癌症,最終也都會產生抗藥性。
 
標靶治療有其限制,免疫療法成繼起之秀。免疫治療自19世紀開始發展,直至近6、7年來才大規模成功,最吸引人之處在於理論上有可能抑制癌細胞復發,達到治癒目標,不過現階段免疫治療的控制率平均僅15%左右,且價格太過昂貴,不是人人可以負擔。

儘管消滅癌症的精準醫療之路仍然崎嶇,但也不必太過悲觀,例如過去晚期肺癌一旦被診斷出來,存活時間幾乎都少於半年,現在標靶治療普遍把晚期肺癌存活時間延長至3、4年,某些乳癌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更超過半數,形同「慢性病化」,癌症治療確實有大幅進步,只是人們仍期待更具威力的藥物能徹底殲滅癌細胞,而這仍待未來持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