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
出刊日:2018-04-15
返回上一層發生率及死亡率均超越子宮頸癌!卵巢癌怎發現?怎治療?
卵巢癌有沈默的殺手之稱,且發生率有愈來愈高的趨勢,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7位,排名已超越子宮頸癌。立委邱議瑩就曾公開自己罹患卵巢癌的經歷,所幸她發現的早(1C期),手術後目前恢復良好。如何對抗這個難纏的婦女新殺手?
諮詢/陳祈安(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
撰稿/徐文媛
34歲的江小姐結婚快2年,求子心切的她決定去婦產科檢查,卻意外發現5公分大的卵巢腫瘤,聽到醫師建議手術,江小姐很掙扎,不想放棄當媽媽的機會。幸運的是,在經過醫師詳細評估後,江小姐決定接受保守性手術,保留生育能力,並在治療後第3年自然懷孕,順利生下寶寶。
卵巢癌發生率雖低,但有愈來愈高的趨勢,1995年台灣每10萬女性中有4.14人罹患卵巢癌,同期子宮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20.37人;而2014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卵巢癌發生率上升為每10萬人口9.1人,增加了兩倍;反之,子宮頸癌的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8.5人,減少一半以上。卵巢癌成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7位,超越排名第8位的子宮頸癌。
相對於子宮頸抹片檢查可揪出子宮頸癌,卵巢癌缺乏有效的篩檢工具,加上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極難早期發現,被稱為「婦女的沉默殺手」。
癌症存活率和是否早期發現息息相關,卵巢癌也不例外。第1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可達80%,但第3、4期降至25~30%,隨著藥物發展與更積極之手術治療,目前可提升至40%,但5年後仍有半數會復發,對於晚期卵巢癌的治療極限,目前仍有待突破。在2016年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上,卵巢癌死因排第7,亦超過排第8的子宮頸癌。
▲為及早發現卵巢癌,可每年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時一併接受內診。
可趁抹片檢查時 一併做骨盆腔內診篩檢
卵巢癌基本上分3種類型:上皮細胞癌、胚胎細胞癌及性索間質細胞癌(Stromal Tumors),其中最多也最麻煩的為上皮細胞癌。它通常不易早期發現,因為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而隨著腫瘤變大,可能會有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排便習慣改變、頻尿、腹部可摸到腫塊、肚子變大、有腹水??等症狀,但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是比較晚期。
診斷卵巢癌主要透過骨盆腔內診、陰道陰音波及抽血檢驗CA-125,但根據美國在2009年發表的一項針對3萬多例健康女性進行的前瞻性研究顯示,每年一次抽血檢查CA-125及陰道超音波,連續4年後共計發現89例卵巢癌,其中60例是由篩檢發現,29例則是因各種不同症狀求醫後發現;而重點是,在這89例患者中,72%診斷時已是第3、4期。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現有的定期追蹤篩檢工具,無法有效找出早期卵巢癌。
但女性朋友也不必因此惶惶不安,擔心卵巢癌無聲來襲,建議可在每年例行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順便做骨盆腔內診,若發現卵巢腫瘤則再加做陰道內超音波及抽血檢查CA-125,高度懷疑時也可以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
卵巢癌與基因突變有關
過去談到卵巢癌的發生原因,多是透過流行病學推算,比如晚婚、晚育等,但這些說法實際上並不準確;事實上,各年齡層女性都可能罹患卵巢癌,但大部分卵巢癌患者超過50歲。
基因突變是近年來深受矚目的話題,尤其是在好萊塢名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公開自己因家族癌症基因決定切除雙側乳房及摘除卵巢的消息後,更引起許多女性的討論,因為家族性癌症基因決定做預防性治療的案例不只安潔莉娜裘莉,在台灣也有類似案例。
根據統計,BRCA基因突變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約50~87%,而罹患卵巢癌的危險性,有BRCA1基因突變約28~44% ,BRCA2則約27%,其相對應之卵巢癌為上皮細胞癌中預後較差之分化不佳之漿液性癌(high grade serous carcinoma)。因此,如果家族中女性有乳腺癌、卵巢癌,且證實有BRCA基因突變??如同安潔莉娜裘莉的母親、外袓母及姨母皆因乳癌病逝,她自己也檢測證實BRCA基因突變,建議諮詢專科醫師了解自己是否有基因突變、評估未來罹癌風險,是否需要採取積極預防行動。
無家族史者基因檢測非必要
而沒有家族病史的女性,也需要做癌症基因篩檢嗎?其實沒有必要,因為卵巢癌患者中,與家族性癌症基因有關的僅占5%,換句話說,癌症基因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引發卵巢癌最重要的因素,雖然以分化不佳之漿液性癌為例,大約有40~50%是BRCA基因之功能受到抑制,90%以上是P53基因之功能受到抑制,但這兩個抑癌基因的突變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實際上去測分化不佳之漿液性卵巢癌的病患,BRCA基因之突變只有16~18%,P53基因之突變更只有0.8%。再加上目前基因檢測的技術問題,未必能得到正確訊息,反而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因此,以目前之技術並不贊成全面性的基因檢測來提早預防卵巢癌。
那麼BRCA基因之檢測要用在哪方面呢?目前之建議是針對已有卵巢癌之病患檢測,如發現有突變時可以增加一些標靶藥物之治療,另外也可針對她的血親做這個突變的檢測,花費只有幾千元,也比較有意義。因為如全面做BRCA基因檢測,目前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方式大概要5萬元左右,而且如找到突變但又沒有相對應的病灶時也不知道這個突變有沒有意義。
卵巢癌治療以手術加化療為主
當發現卵巢腫瘤,且檢查結果高度懷疑是卵巢癌時,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清除得愈乾淨愈好,包括清除兩側卵巢、兩側輸卵管、子宮與鄰近的淋巴結,手術範圍與癌症的進展程度有關,必要時大網膜、腹膜或其他腹腔內器官,所有腹腔內已被癌細胞侵襲的各種器官與組織都會盡量清除,研究證實,當殘餘病灶小於1公分,可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同時,透過手術後的病理分析進行卵巢癌分期,是制定後續治療計畫的重要依據。卵巢癌手術後大多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清除殘餘的病灶,而當復發或有必要時,也可能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有時二次手術的目的不是治療,而是解決腫瘤造成的腸阻塞等功能性問題,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晚期病人可用標靶藥物延長生命
影響卵巢癌預後的因素有三:癌症的分期、手術後殘餘腫瘤的體積、腫瘤細胞的分化情形,若愈晚期、手術後腫瘤剩餘的體積愈大、細胞分化不良,則卵巢癌的預後也愈差。
對於預後不理想的晚期卵巢癌,目前治療選擇有限,以高昂的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治療換取可能延長2~3個月的生命,是否值得見仁見智;針對BRCA基因或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 DNA repair的標靶藥物是比較有希望的,台灣在未來也會引進。而近來癌症治療領域熱門的免疫療法,對卵巢癌的效果還在研究中,不過有相當大的副作用。
但好消息是,台灣卵巢癌患者中,早期(第1、2期)與晚期(第3、4期)的比率約1:1,早期患者的比例較歐美國家高;此外,腫瘤生長速度快、細胞分化差、預後不佳的患者,台灣約占45%,歐美則將近70%。因此,整體來看,台灣卵巢癌5年存活率平均45%,在全球排名第3,預後表現較理想。
復發率高,術後注意定期追蹤
卵巢癌的復發率高,完成手術、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後,醫師會制定追蹤檢查計畫,包括骨盆腔內診、CA-125、骨盆腔及腹部的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卵巢癌治療後2年內復發機率最高,每隔3個月應回診追蹤,如果情況良好,可再延長定期追蹤的間隔時間。
健康Q&A
Q、健檢抽血發現卵巢癌腫瘤標記CA-125異常,代表罹患卵巢癌嗎?接下來該怎麼辦?
A、腹腔內刺激或發炎性反應都可能影響CA-125數值,例如經期、腹瀉等狀況,CA-125的敏感度在晚期癌比較高,但早期癌不高,而且特異性差,不只卵巢癌患者的CA-125會上升,其他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肝病造成的腹水也會造成CA-125上升。所以不能單靠CA-125異常就判斷是否罹患卵巢癌,建議先做內診、陰道超音波追蹤,必要時可安排電腦斷層,進一步確認狀況。
Q、發現卵巢腫瘤,擔心它可能是惡性腫瘤,可以在治療前先凍卵,保留生育機會嗎?
A、卵巢腫瘤不一定是卵巢癌,請配合醫師檢查,而凍卵要成功,可能要經過兩個療程才能取得需要的卵子數量,期間還要承擔荷爾蒙刺激的風險,所以若只有單側腫瘤、經診斷惡性機率高,建議直接手術;隨著影像檢查準確度的提升,有些人可以有機會採取保守性手術,保留生育功能。臨床上不乏卵巢癌保守性手術後自然懷孕成功的案例。因此,建議先和醫師詳細討論。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辭世 患漸凍人症達半世紀
- 名作家李敖腦瘤病逝 注意腦部危險警訊
- 高血壓標準趨嚴 如何避免 血壓「高人一等」?
- 晚期肺癌病人的生存戰! 標靶藥物不斷續命,要終身奮戰
- 超夯增生療法 肌肉關節疼痛退化,打一針就好?
- 近視一產生無法回頭 如何防範惡「視」力加劇?
- 當眼前「濛濛霧霧…」如何評估白內障最佳手術時機?
- 如何路跑不「傷心」?
- 破除青春痘迷思 耐心治療才能收效
- 智齒該拔嗎?
- 「睫毛」可保護靈魂之窗 最怕倒插刺眼傷視力
- 你「麻」煩上身了嗎?談周邊神經病變
- 肥胖是種傳染病?
- 血糖要達標 自我監測血糖不可少
- 高齡社會的陰影 ―失智症如何預防?
- 4種大型魚少吃為妙!怎樣吃魚最健康?
- 好心肝門診中心將擴充樓層及診間 籲請各界熱烈愛心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