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0期

出刊日:2014-10-15

返回上一層

秋高氣爽出國去! 認識旅遊醫學門診

無論是要到哪個國家旅遊,每一位要出國的民眾都建議先到旅遊門診諮詢醫師,針對目的地國家的流行疾病先做好預防工作,才能玩得盡興又安全! 
 
 
諮詢/盧佳文(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大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副執行長)
撰文/黃倩茹
 
服完兵役的偉志,決定在正式進入職場前,趁著年輕時走遍世界,巴西的嘉年華、祕魯的馬丘比丘、肯亞的動物大遷徙,都是偉志的旅遊重點。在行前資料查詢時,他發現某些國家會要求來自疫區的旅客出示「黃熱病疫苗證明」方可入境。這下他苦惱了,這個病他連聽都沒聽過,要去哪打疫苗?打聽後才知,原來現在不少醫院開設有「旅遊促進旅遊者健康的旅遊門診醫學門診」,可解決像他這樣的問題。偉志去看診後,不僅打了疫苗,醫師還告知他欲前往國家的流行疾病,提醒他應做好哪些防護,讓他安心不少。
 
現代人出國頻率愈來愈高,無論是旅行、出差、省親、留學、甚至宗教朝聖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跨境交流越來越頻繁,相對地,各國的風土民情不同、流行的疾病也不同。如果沒有在行前接種疫苗、做好保護,很可能會讓自己暴露在極大的疾病風險中。為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與全台灣23間醫療院所合作,開設「旅遊門診」,提供民眾旅遊前疫苗注射、藥物預備、健康諮詢與各國旅遊風險提醒的服務。
 
無論是要到哪個國家旅遊,每一位要出國的民眾都建議先到旅遊門診諮詢醫師,針對各國的疫情進行預防工作,不過在實務上,目前會來到旅遊門診的人,大多以留學生或將前往高風險地區的旅遊者為主。
 
有別於為「病人」服務的門診,旅遊門診的服務對象是「即將出國的健康者」,主要目的在於旅行前施打疫苗或服用藥物預防疾病發生,並讓旅遊者熟悉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由於旅遊門診屬於預防醫學、健康促進的範疇,因此不在全民健保的給付範疇內,必須自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與全台23個醫院合作開設旅遊醫學門診,醫院名稱可上網站查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首頁 > 出入境健康管理 > 國際旅遊資訊 > 旅遊醫學門診)
 

疫苗接種證明和簽證一樣重要

施打疫苗可說是旅遊門診服務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由於部分國家(如:中南美洲、非洲)會要求入境旅客出示「黃熱病」或「流行性腦脊隨膜炎」疫苗的施打證明,也就是通稱的「黃皮書」,因此在行前到旅遊門診接種疫苗,並請醫師開立預防接種證明書,就如同申請簽證一樣重要,缺乏黃皮書證明的旅遊者是會被拒絕入境的。另外要提醒的是,出國前10天就應依需求接種黃熱病或流行性腦脊隨膜炎疫苗,讓疫苗有足夠時間在體內反應,產生最佳的保護力。
 
除了上述二種必須接種的疫苗外,其他還有A型肝炎、流行性感冒、肺炎鏈球菌、狂犬病等疫苗,旅行者可依自己的行程和活動屬性,決定要接種那些疫苗。例如狂犬病疫苗對一般旅遊者原則上是採「暴露後預防」,也就是一旦遭動物咬傷、抓傷後,才需要趕緊接種狂犬病疫苗,然而對特殊職業(如獸醫或動物實驗室工作者)、特殊地點(如偏遠鄉間)或從事特殊活動者(如野外露營),就可能需要事先接種。
 
前往某些國家,在行前服用瘧疾藥物也是必須的。瘧疾是藉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一旦感染瘧疾又未能及時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若有計畫前往瘧疾流行地區,最好在出發前4至6週就到旅遊門診諮詢,並依醫師建議開始服用抗瘧疾藥物;在旅程中,穿著長袖衣褲、使用防蚊液和蚊帳來減少自己被瘧蚊叮咬的機會,並按時服用抗瘧疾藥物;返國後,仍要持續使用抗瘧疾藥物一段時間,避免瘧原蟲在體內繁殖。結束旅程後的3個月內若有感染症狀,一定要趕快就醫,並告知旅遊史,以獲得最快速、正確的治療。
 
此外,如果計畫與嬰幼兒同行出國,要特別注意目的地國家對嬰幼兒施打疫苗的要求,更要在旅程中注意嬰幼兒的飲食衛生,畢竟孩子對疾病的反應較大,以腹瀉而言,嬰幼兒一旦腹瀉,極容易發生脫水情形。
 

旅行醫藥箱建議攜帶藥品

出發旅遊前,別忘攜帶一些常用藥品,以防不時之需。常用品項如:防蚊液、防曬乳、保險套、生理食鹽水、外傷藥膏、透氣膠帶及繃帶、OK繃、傷口消毒劑、體溫計等。常備藥物如:止痛藥、胃藥、止咳化痰藥、抗組織胺(治療皮膚過敏、流鼻水、止暈)、止瀉藥、便祕藥等。由醫師處方開立的高山症、睡眠調整、經期調整、瘧疾預防等藥物,也別忘了攜帶。
 

適時用藥預防高山症

青康藏高原朝聖行、阿爾卑斯山列車之旅市面上各種高山旅遊行程吸引了許多想要體驗、挑戰不同風俗民情的旅人,但一般民眾在平地生活慣了,一旦計畫前往25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時,最好與醫師討論自身體能狀況與高山症預防用藥的使用。一般來說,謹慎看待高山症的旅人,通常會注意自己的體能狀況、
適時休息,急性高山症發作時能及早警覺,休息、適度氧氣供應與藥物治療,就能讓症狀在短時間緩解。反之,若疏忽大意,體能逞強,一旦進展至高山肺水腫或腦水腫,致死率幾乎達百分之百,不可不當心。
 
目前預防高山症的第一線藥物,是以具有利尿劑作用的「丹木斯」為主,可預防並緩解急性高山症。預防用藥的使用時機與使用方式,應在出發前諮詢旅遊門診醫師。
 

潛水當心潛水夫病

至於下海潛水,不少人會在馬爾地夫、帛琉等海島國家學習潛水、拿執照。在下潛時,隨著壓力增加,原本就含有惰性氣體的空氣會慢慢溶入血液,當逐漸往水面上升時,由於壓力減低,在身體組織內的惰性氣體又溶解出來,進入血液形成氣泡,氣泡阻塞血流會造成血管壁發炎或形成血栓,就產生俗稱「潛水夫病」的減壓症。這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造成不同症狀。
 
大部分的減壓症發生在上升後的幾分鐘到數小時內,但也曾經有在幾天後才發生的個案。一般建議潛水後的24小時內不要搭乘飛機,潛水後立即搭乘飛機會增加減壓病發生的機會或加重病情;如果懷疑有減壓病的發生,就要趕快到有高壓氧設備的醫院,進行高壓氧的再加壓治療,即便症狀非常輕微,也要遵照醫囑小心處理。
 

慢性病患的快樂旅遊之方

旅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開心的事,很容易吃下超量的食物又透支體力,對慢性病患來說反而容易影響病情,所以慢性病患者需注意以下兩點:

一、跟著時差調整藥物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如果時差超過4個小時,就要調整藥物。原則上是向東飛造成日程小於24小時者要減藥、向西飛造成日程大於24小時者要加藥,但實際的調整方式,最好還是請教旅遊門診的醫師。

二、藥量應多帶、分開存放以免遺失

準備慢性病藥物應比預期的旅遊天數稍多幾天。台灣可說是全世界醫療最便利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國外臨時需要拿藥,所需的時間、費用,遠遠超乎在台灣的就醫經驗,因此除了攜帶足夠的藥物,也建議慢性病患者把藥物分為兩份,一份放托運行李、一份放隨身行李,避免托運行李的遺失或延遲導致無藥可吃的情形,此外也要準備藥品清單,以備不時之需。
 

健康Q&A

Q:暈機、暈船、暈車的自我防護方法?
A:暈機、暈船、暈車,在醫學上稱為「動暈症」。主要是內耳的聽覺和平衡器官,接收視覺或其他部位發出的訊息來維持平衡,當訊息受到干擾時,平衡系統就受到擾亂,而產生動暈的病徵,例如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眩暈、冒冷汗等。預防動暈症的發生,要在出發前24小時及旅程中避免飲酒並少量進食,在搭乘交通工具時選擇最穩定的部位(例如船中央、汽車前座、巴士中間稍前的座位、飛機靠機翼的位置),在旅程中將視線固定於遠處的某一個定點,盡量保持身體靜止且避免快速的頭部動作,如果可以的話,閉目養神或躺著休息,都可有效減低動暈症發生的可能性。
 
Q:如何調整生理期?
A:不想要美好的假期被生理期干擾,透過藥物調整經期是可行的方式,不過前提是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月經週期。在預計經期來臨前的3至5日開始服用含低劑量賀爾蒙的口服避孕藥,或補充雌激素和黃體素,可使經期延後來臨;如果要催經,則有口服藥或單次黃體素針劑可考慮,不過催經建議要在排卵後使用,否則體內黃體素持續分泌,催經不一定會成功。有需要調整生理期的婦女,一定要諮詢醫師的建議來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