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0期

出刊日:2014-10-15

返回上一層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揪出血管病變防中風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最重要的血管。頸動脈的內膜厚度及動脈硬化斑塊的數量及嚴重度,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動脈硬化程度,並且預測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撰稿/湯頌君(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腦中風在全世界都是造成死亡及永久傷殘的重要原因。腦中風的治療與照顧在近10年來有很大的進展,然而,急性腦中風後,超過一半的病患會留下明顯的後遺症,且往後仍有復發的機會。因此,雖然腦中風的致死率降低,整體盛行率卻逐年上升。
 
腦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兩大類,前者是腦部的血管阻塞引起腦組織缺血,後者是腦部的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腦組織破壞。依據2006年起台灣地區超過30家醫院針對急性腦中風病患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資料登錄研究計畫:台灣腦中風登錄(Taiwan Stroke Registry),總數超過4萬名中風病患的資料顯示,大
約8成的病患是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的病因可簡單分成血管病變、心臟病因及其他。出血性腦中風則與長期高血壓引起的血管病變、腦血管畸形、以及類澱粉沈積血管病變等有關。綜合來說,頭頸部血管異常是最重要的造成腦中風的病因,而粥狀動脈硬化則是最常見引起頭頸部血管狹窄與阻塞的原因。
 

頸動脈硬化與腦中風

粥狀動脈硬化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從一開始的血管內膜增厚,血管壁出現動脈硬化斑塊,血管內徑狹窄,到最後血管完全阻塞,各有不同的病生理意義及致病機轉。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最重要的血管,頸動脈在頸部從總頸動脈分支成內頸動脈及外頸動脈,分支處(頸動脈球部)是相當常見產生動脈硬化病變的位置。
臨床研究顯示,頸動脈的內膜厚度及動脈硬化斑塊的數量及嚴重度,可以反映全身血管的動脈硬化程度,並且預測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頸動脈狹窄的程度超過50%時,局部血流速度會加快造成紊流,增加血栓產生引起腦中風的機會。而到了狹窄程度70%以上甚至全部阻塞時,頸動脈能夠供應腦部的血流量會顯著下降,造成慢性或急性腦缺血的問題。此外,對於已經產生腦缺血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者置放支架,相較於單純使用藥物治療,可以更有效的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
 

其他頭頸部血管病變

粥狀動脈硬化除了發生在頸動脈,也可能影響椎動脈。椎動脈左右各一,到了頭部會匯合成基底動脈,是腦幹與小腦最重要的血液供應來源。如果椎動脈或基底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除了急性腦中風外,也可能因為長期血液循環不良(供血量不足)而產生相關的神經學症狀,如頭暈、步態不穩、肢體協調及視覺障礙等。
 
除了粥狀動脈硬化,頭頸部血管也可能因為動脈剝離或自體免疫血管炎,導致血管狹窄、阻塞或產生動脈瘤。另外,罹患頭頸部腫瘤如鼻咽癌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由於供應頸部動脈營養的微小血管容易退化壞死,導致大動脈產生慢性血管病變,較顯著的變化通常在放射治療後大約10年出現。還有一類重要的頭頸部血管病變為「硬腦膜動靜脈瘻管」,這是由於外頸動脈的分支未經過微血管而直接連接到靜脈,導致動脈的阻力下降,血流因而增加。由於外頸動脈有分支流經耳朵附近,這些分支如果有動靜脈瘻管病變,患者容易聽到血液快速流動的聲音而有脈動性耳鳴(聲音的頻率與心跳同)的困擾。
 

頸部動脈超音波檢查 非侵入性

IMG 7004s
目前臨床上常用在頭頸部血管的影像學檢查包括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及傳統血管攝影等。不同的檢查工具在臨床上有不同的檢查目的與時機。相較其他檢查,頸動脈超音波具有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無特殊禁忌症、檢查時間短及費用較低等優點,相當適合做為第一線的檢查工具。
 
頸動脈超音波可以測量頸動脈內膜厚度、動脈硬化斑塊、血管的流速及阻力,以及計算椎動脈的血流量。此外,頸動脈超音波在偵測超過5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的準確性,一般認為超過85%以上。頸動脈狹窄置放支架之後,頸動脈超音波也可以直接看到支架內是否有新形成的動脈硬化、明顯狹窄或阻塞。如果檢測結果為異常,臨床醫師會根據病史,建議病人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追蹤檢查或安排進一步的神經影像檢查。
 
全民健保對於(1)有症狀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2)腦血管疾病高危險群以及(3)其他特殊腦血管疾病的對象,有給付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費用,如不符上述條件的個案就需要自費。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自費健康檢查項目中,也常包含頸動脈超音波這個檢查項目。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注意事項

頸動脈超音波的檢查包含兩部分,一個是看血管的結構,如是否有明顯的動脈硬化或其他異常,另一個是測量頸部血管的流速及阻力。實際執行的細節會因為檢測的對象及血管的異常程度而有所不同,如頸動脈內膜厚度因為與未來的心血管罹病風險較相關,目前多在健康檢查時量測,臨床病患檢查則不見得會量測這個指數。而頸動脈嚴重異常時,可能會加測眼動脈的血流方向;或椎動脈的血流異常時,可能會測量鎖骨下動脈的血流波形等,供判讀醫師參考。
 
頸動脈超音波為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且無特殊禁忌症的檢查。由於頸部血管為主要的檢測目標,因此受檢者宜避免穿著高領衣物。檢查中則配合檢查執行者調整頭頸部的位置及角度。檢查後無特殊注意事宜。檢查的時間會因為血管是否有明顯異常而有些差異,一般為30分鐘左右。
 

有心血管疾病風險 可定期追蹤頸動脈

頸動脈超音波的結果需由專門的醫師判讀,如果是健康檢查,可注意是否有頸動脈內膜增厚或動脈硬化斑塊的情形。
 
如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或有中風病史個案,應注意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椎動脈血流不足的情形。如有脈動性耳鳴,則應注意是否有血管阻力異常下降,暗示硬腦膜動靜脈.管的存在。
 
頸動脈超音波是否需要定期追蹤,或追蹤的頻率,端視個人的條件狀況與臨床醫師判斷。一般而言,如果是高風險心血管疾病患者或有中風病史患者,可考慮每一到兩年追蹤頸動脈超音波;已經有明顯頸動脈狹窄或接受支架治療患者,則可考慮每半年到一年追蹤檢查一次。
 

頸動脈超音波的建議檢查時機與對象

1、急性腦中風或曾經罹患過腦中風。
2、帶有高風險心血管危險因子。
3、疑似腦中風相關症狀(突然發生的臉及肢體出現麻或無力、突然出現的意識混亂、表達或理解力異常、突然出現的視力障礙、突然出現的頭暈、行走及平行障礙、及突然出現的不明原因頭痛。)
4、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治療超過10年以上。
5、脈動性耳鳴。
6、其他:由臨床醫師判斷建議。 
 

健康Q&A

Q: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正常,就不用擔心中風了嗎?
A:不一定。除了頸部血管異常外,還有許多可能造成中風的原因。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正常,最重要的是反應全身的血管應無明顯的動脈硬化,未來產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但如有其他可能導致中風的疾病,比方心律不整、凝血功能異常或自體免疫疾病等患者,雖然頸動脈檢查為正常,中風的機率仍可能較一般人高。
 
Q:脖子常感覺緊緊的,也是中風前兆嗎?
A:在門診常聽到患者會描述脖子緊緊的,擔心是否是頸部血管異常或要中風了。但實際上,頸部血管除非是急性動脈剝離,就算是動脈硬化已經有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或阻塞,並不會產生頸部的不舒服,反而常見的脖子緊緊的症狀,多來自於頭頸部肌肉的僵硬與發炎。嚴格來說,中風很少出現前兆,絕大部分患者只有如前面所述的常見中風症狀。預防中風最重要的還是控制相關的危險因子及例行檢查,一旦發生疑似腦中風的症狀,應儘快就醫。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