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期

出刊日:2008-04-15

返回上一層

心電圖 探查心中秘密

心電圖是診斷心臟疾病最基本的檢查,可以查出心跳是否規則,有沒有過快或太慢,也可以了解是否有心臟肥大或心肌缺氧等,對瞭解心臟疾病有極大助益。
 
撰稿/粘曉菁(本會副執行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科兼任主治醫師)
 
在《急診室的春天》電視影集裡,常會看到心臟病發作的病患,被送醫急救的場景,在病患告知病情的同時,醫護員人會解開病患的上衣,在其胸前及四肢黏貼一些連著電線的貼片,然後透過一個連著螢幕的儀器來觀測心跳的波動。這個透過心跳波紋來判讀心臟病症的檢驗,就是「心電圖(EKG或ECG)」檢查。
 

接收心臟電流訊號 以波紋呈現

心電圖是最常使用的心臟檢查項目,它的原理是利用黏體表的貼片,接受從心臟內竇房結(簡稱SA node,是發出心臟跳動訊號的中心)所發出刺激心肌細胞產生一連串收縮與舒張的電流訊號,再經由心電圖檢查儀器整合轉化成高低起伏的波紋記錄下來,藉此觀察隨著心臟跳動所呈現的波形圖片,以判別心臟的機能是否異常。
 

診斷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利器

高高低低的心電圖波形像是一堆股市行情表,提供醫師解讀奧妙心臟的密碼線索,能夠揭露心臟機能的真相,得知病患是否有心搏跳動過快或過慢、心律不整、心肌梗塞或缺氧、冠狀動脈阻塞、心臟肥大、電解質代謝失衡或藥物使用過量等疾病。
 
因此常有心悸、胸口悶痛、暈厥病史、長期高血壓病史、先天性心臟病、長期服用特殊藥物(如:紅黴素、治療心律不整藥物如毛地黃,或治療精神疾病藥物等)或罹患心臟疾病等民眾,都建議作心電圖檢查,以快速瞭解心臟的機能是否異常。
 

不同檢驗方式 掌握心臟各種狀態

一般心電圖檢查包括:靜態心電圖、運動心電圖、以及24小時心電圖檢查等3種。
 
其中靜態心電圖是最常使用且最方便的心電圖檢查,但有些心臟疾病,像是心律不整或冠狀動脈部分狹窄等病變,通常在做運動時才會發作,因此靜態心電圖無法記錄到異常波形,此時醫師為了要進一步判定心臟病變,有時會安排病患做運動心電圖檢查,讓病患在跑步機或固定式腳踏車上接受不同程度的運動測試約20分鐘左右,以觀察心電圖的變化。
 
此外,由於心臟病發作的時機無法預測,為了要掌握到隨時都可能出現的發病時機,醫師會依病況需要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查,在病人身上安裝小型可攜帶式心電圖儀器,以便24小時記錄日常生活狀況下的心臟活動變化。
 

受檢前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

心電圖是一種非侵入式的檢查,不痛不癢也沒有任何副作用,即使對小朋友而言都非常安全。檢查前不需空腹,但前幾小時應避免咖啡、濃茶或香菸等會加速心跳的刺激物攝取,且避免劇烈運動,不要過度緊張,保持放鬆心情,以免干擾檢查的準確。
 
檢查時必須在胸前及雙手雙腳貼上電極貼片,因此最好穿著胸前可開叉解開的上衣,並將身上的手錶首飾等金屬物品取下,脫掉絲襪等會影響導電的衣物。有時會在電極貼片塗上薄薄黏膠,以助電流訊號傳導,此黏膠對人體無害,檢查後以清水擦拭即可,不會留下痕跡。檢查過程中並不會有疼痛感,只需平躺床上10至20秒保持輕緩呼吸,整個過程約2至3分鐘就可完成檢查。
 

發現異常宜找專科醫師確診、治療

依照心電圖中波形的大小、頻率、振幅及波段長短等相關變化,可以提供心臟健康情況的寶貴線索,若健檢報告中出現心電圖檢查異常,請先拿報告與家庭醫師討論,必要時安排再次靜態心電圖檢查、動態心電圖檢查或24小時心電圖檢查,並依病患病況需要轉至心臟專科醫師門診,做進一步的追蹤檢查及治療。
 
但由於心臟病發作的時機不易掌握,即便心電圖檢查結果正常,也不表示沒有心臟疾病,平日仍應多加留心自己的心臟健康與保健,一旦出現輕微心臟疾病症狀就應立即就醫診治,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健康Q&A

Q、心電圖正常,就表示心臟正常?
A、不一定,因為有些心律不整、輕微的冠狀動脈狹窄、心臟辦膜問題、心肌炎或心內膜炎等心臟疾病,在心電圖檢查的幾分鐘內,可能是呈現正常結果,無法看出病症。因此即使心電圖正常,若持續出現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仍應再次就醫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做其他的檢查,盡快找出病因加以治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