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期

出刊日:2008-10-15

返回上一層

可怕殺手 腦中風

中風是國人主要致命殺手之一,平均每41分鐘不到,就有一人因中風而死亡;雖然這項病症在發病前多半沒有明顯徵兆,但其實它是可以及早預防的,只要生活中多一些警覺,就有機會遠離中風的威脅。
 
諮詢/鄭建興(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黃勝堅(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撰稿/洪淑菁
 
台中市長胡志強在2002年赴美招商時一度小中風,高雄市長陳菊也在去年小中風。今年8月,馬總統的母親秦厚修女士,也因暫時性腦缺血入院治療,再度引起國人對腦中風的高度關切。
 
其實,中風的威脅不分社會階層,中外都有不少名人中風的例子。在國內,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在仕途如日中天時腦出血中風,讓很多人替他感到惋惜;前東吳大學校長蔣孝慈在大陸演講時腦幹出血中風,即使轉送回台治療,還是不幸過世;企業家溫世仁也在出席一場會議的途中,因腦出血中風,而英年早逝。國外也有多位名人受過中風威脅,例如前美國總統羅斯福、艾森豪、英國首相邱吉爾等都有中風的病史。
 

每天35人死於腦中風

腦中風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主要的致命殺手,根據衛生署公布的國人10大死因調查顯示,民國96年,腦血管疾病的每10萬人口死亡人數高達56.2人,平均每41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每日的死亡人數達35人,高居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
中風就像個無形殺手,先前多沒有明顯徵兆,等到患者自己或其家人察覺到中風時,往往已經出現半邊肢體無力、說話不清、吞嚥困難或是暈眩、步伐不穩、突然視力模糊等表現。
 

暫時性腦缺血是中風警訊

不僅如此,有些人發生中風後,其症狀還會在24小時內消失,稱為暫時性腦缺血。患者往往認為症狀已經解除,就不予理會,但暫時性腦缺血的表現不但可以視為是中風的警訊,甚至醫界已有共識,主張將暫時性腦缺血即視為中風處置,因為它與中風的機轉相同,雖然其症狀表現的時間較短,但卻不表示其嚴重度較低。
 
根據調查,出現暫時性腦缺血的患者,1年內發生大中風的機率是20%,比小中風後發生大中風的機率10%要高出1倍。
 

及早治療可降低再發率

暫時性腦缺血大多是內頸動脈狹窄或是心臟血栓所引起,由於血管已經堵塞得很厲害,日後造成大中風的機率很高,反倒是單純小血管阻塞引起的小中風,除非是另一條小血管發生阻塞,否則日後再發生中風的機率相對較低。
 
有些暫時性腦缺血的患者,即使症狀已經解除,但經影像檢查卻可發現,其部分腦組織已經壞死,因此,不論是暫時性腦缺血或一般的中風,一旦出現症狀就應即刻送醫,由醫師研判患者的血管情形,再做後續的處置,以減少日後再發生中風的機率。
 
 

腦中風三型態

腦中風的型態可分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出血性中風(腦出血)與蜘蛛膜下腔出血三大類。根據調查,中風患者中,72%是缺血性中風、23%是出血性中風、5%則是蜘蛛膜下腔出血。
 

蜘蛛膜下腔出血

蜘蛛膜下腔出血主要是腦血管動脈瘤破裂造成的出血,大部分患者本身並沒有危險因子,且年紀較輕,動脈瘤未破裂前,患者完全沒有症狀,一旦破裂,甚至造成大出血,可能就會陷入昏迷,致死率極高。
 
臨床統計,蜘蛛膜下腔出血的患者,1/3未到院即死亡,1/3到院接受治療後仍會殘留嚴重的後遺症,只有1/3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以恢復得不錯。
 
動脈瘤的發生有家族性,若一等親內有因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者,發生的機率要比其他人高出1倍,得格外注意。
 

缺血性中風及出血性中風

至於佔多數的缺血性中風與出血性中風,分析其危險因子發現,不論是何種型態的中風,70%都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
 
除了高血壓外,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還包括:糖尿病、血脂異常、抽菸、頸動脈狹窄、肥胖、心房顫動等,至於出血性中風的危險因子則包括血管畸形、血液凝固異常等。
 

貝核、視丘、小腦 易中風

中風是血管突然阻塞或出血,影響神經功能,腦部任何一個有血管的部位都可能發生中風。腦部較常見的中風部位是貝核、視丘,其次則是小腦與腦幹。
 
中風的特點是兩邊不對稱,右側大腦中風會使左側肢體無力,反之左側大腦中風會使右側肢體無力,左右腦發生中風的機率差不多,但血管多的部位較易發生中風。大腦的面積比腦幹大,發生中風的機率也比較大,且大腦的血流是由頸動脈供應,腦幹則是由椎動脈供給,頸動脈的血流量是椎動脈的3倍左右,大腦與腦幹的血流比例是3比1,因此,大腦與腦幹發生中風的機率也差不多是3比1。
 

腦幹出血 可能致命

中風的預後與發生的部位、阻塞的情形或出血量有密切的關聯。一旦主掌生命中樞的腦幹大出血,就足以喪命,即使同樣的出血量,發生的部位不同,其嚴重度也有極大的差異。以視丘與腦幹為例,腦幹因為體積小,相同的出血量,佔腦幹的體積比例就比視丘來得高,預後勢必較差。
 
大部分的中風患者會殘留運動系統的後遺症。因為中風常發生的貝核,位置與運動系統十分接近,一旦貝核出血的血塊太大,很容易傷及運動系統,出現明顯的偏癱。至於視丘雖然主管感覺系統,但若血塊大到足以損及運動系統,同樣會殘留運動系統的後遺症,若是血塊不大,患者可以恢復到旁人根本看不出來。
 

保握黃金搶救期

一旦發生中風,第一時間是儘速送醫,即使症狀幾分鐘就解除的暫時性腦缺血也不例外。在到達醫院之前,要讓患者平躺,麻痺的那一側朝上橫臥,維持患者呼吸道的暢通,避免患者嘔吐嗆到而導致吸入性肺炎。要注意患者的意識、呼吸、血壓與心跳,但不要立即給予降血壓藥物,若患者的意識不清,或懷疑有低血糖的可能性,則可補充葡萄糖。
 
中風的搶救有黃金3小時的時間性,搶時間顯得格外重要。很多家屬在患者中風後,常會猶豫不絕,考慮要送那家醫院、打聽醫師,其實中風的醫療,時間比醫師重要。
 

速送醫 穩住生命跡象

中風發生後,只要送醫前先穩住患者的生命跡象,以台灣的醫療水準,區域醫院和部分地區醫院都有能力處理。即使需要動手術,只要有神經內科、外科的醫師,以及電腦斷層、加護病房設施的醫院,都有能力執行。
 
而在治療方式上,醫師會視患者的情況,決定採取內科或外科處置。一般來說,除非是血塊太大,或是梗塞面積太廣,危及生命,才會動手術處理。

血栓溶解劑治缺血性中風

常見的缺血性中風,主要是經由靜脈給予血栓溶解藥物治療。血栓溶解藥物是現階段唯一經證實可以在急性腦梗塞時改善腦部血流,搶救受損腦神經的藥物,理想的用藥時間是在中風後3小時內,若超過3小時後用藥,因血管與腦部的血腦屏障受到破壞,在預防血栓的同時也容易造成出血,副作用較大。
 
若是無法趕上黃金3小時的急救時間,則可考慮利用動脈導管,將藥物直接打到腦部阻塞的血管,這種治療的允許時間可以延長到中風6小時內,但動脈給藥只有醫學中心才有能力施行,且因要先放導管,所需時間較長,國外的原則是先採取靜脈注射,再考慮動脈給藥。
 
大部分的腦梗塞並不需要開刀,但若有1條大血管梗塞,讓1/3到1/2的大腦半球都受到影響,甚至壞死,則必須考慮開刀。因為這時腦部會腫脹得十分厲害,甚至足以壓迫對邊的腦,或是壓迫腦幹危及生命,必須將頭蓋骨打開,讓腦腫的範圍得以往外發展,以免影響正常的腦部組織,經過2到3周,等腦腫的情況消除後再放回頭蓋骨。
 

手術治療 出血性腦中風

比較可能需要接受手術處理的應屬出血性腦中風,但腦出血的患者是否需要開刀還要取決於血塊大小。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送到急診後,醫師通常會照會神經外科醫師,由神經外科研判是否得即刻要動手術,或是未來有沒有動手術的可能性。
 
評估出血狀況
以神經外科醫師的經驗,若從影像檢查看到患者的出血量只有15毫升,並不須要急著開刀,因為15毫升的出血量,會自行吸收,貿然開刀反而可能破壞部分的腦組織,預後未必更好,但必須要觀察患者的出血情形。患者如果沒有肝病、洗腎或是服用抗凝血劑,應該可在8至12小時內停止出血。
 
一般來說,出血量達到30毫升或是直徑5公分,則考慮開刀,但還是得評估患者的年紀及身體狀況而定。
 
評估健康狀況
有些患者因為罹患老人失智症等,腦部萎縮得很嚴重,即使30毫升的出血量,對其生命也不致於造成影響,且若已經過了數小時,研判不會再惡化,再加上患者年紀大、肝腎功能不佳,再承受麻醉的風險,反而可能增加其死亡率,這時就無法只看出血量來決定開刀與否了。
 
評估可能預後
開刀與否最重要的評估依據是,出血量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影響生命中樞,經評估開刀的預後比不開刀來得好,這時才考慮動手術。預後的評估是影響醫師建議開刀與否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如果病人只有55歲,出現偏癱的情形,評估手術後,再經過復健,患者的部分功能可望恢復,這時就應該開刀,但若患者的年紀很大,開刀的風險很高,就應有另外的考量了。
 
此外,若是血塊太大,昏迷指數已降到4~5分也不宜開刀,因為患者死亡的機率很高,就算挽回一命,絕大部分也會變成植物人。
 

蛛蜘膜下腔出血 宜避免再出血

至於因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蜘膜下腔出血,處理的原則並非清理出血,而是讓動脈瘤不要繼續出血。過去面對這類患者,醫師會動手術夾掉動脈瘤,近年則可選擇以放射治療,將出血的動脈瘤塞住。
中風的醫療重點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三階段。過去的劃分是以在加護病房為急性期,醫療重點在於維持患者生命的穩定,等轉往普通病房則為亞急性期,主要是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後續的復健則為慢性期。但近年,慢性期的復健治療已經往前推進,只要患者生命跡象穩定就可視患者的情形,展開被動或主動的復健。
 

及早復健 有助功能恢復

復健的目的並不是讓已經不能動的肢體可以活動,而是讓殘存的功能得以恢復到最好,復健的介入甚至可以讓已經一側手腳都不能動的患者可以走路。早期復健的目的是讓患者的肢體活動儘早開始,減少關節的萎縮、褥瘡的發生等,復健介入的時間愈早、愈密集,患者的功能會恢復得比較好。
 
調查顯示,急性期的患者1個月內約有10%至15%的死亡率,3個月增加到20%,其餘的80%,有一半會遺留嚴重的後遺症,另有一半可以恢復得還不錯,不但生活可以自理,甚至可以重拾原本的工作。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