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期

出刊日:2008-10-15

返回上一層

控制血壓 有效防中風

中風是無聲的殺手,沒有先期警訊,往往發生憾事時,已經來不及了,但醫界已經很清楚中風的危險因子,只要控制得宜,即可大幅降低中風的發生機率。
 
諮詢/鄭建興(台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黃勝堅(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撰稿/洪淑菁
 
中風的危險因子可分「無法改變」以及「可以改變」兩大類。「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氣候與遺傳等等;「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則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抽菸、過量飲酒、頸動脈狹窄,以及肥胖、心房顫動和其他心臟疾病等。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

年齡是腦中風發生的重要因素,約2/3的腦中風發生在65歲以上者。一般來說,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年齡較出血性腦中風高。以台大醫院的資料顯示,缺血性腦中風發生的平均年齡是65歲,出血性中風是58歲,至於蜘蛛膜下腔出血的發生年齡則是56歲。
此外,男性中風的發生率高於女性15%至30%;東亞民族腦出血的比例高於西方白種人,腦梗塞好發在腦內小動脈阻塞,與白種人好發於顱外頸動脈粥狀硬化狹窄不同。一等親有人中風,中風的發生率是他人的兩倍以上。
 

可改變的危險因子

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只能接受,但民眾卻可努力控制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以期降低中風的發生機率。
 
高血壓
7成的中風與高血壓有關,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是僅次於年齡的危險因子。美國的研究顯示,血壓過高(收縮壓高於160 mmHg,或舒張壓高於95 mmHg),腦中風的危險性是正常血壓的3倍,即使血壓稍高(收縮壓介於140到160 mmHg,或舒張壓介於90到95 mmHg),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會增加1.5倍。
 
過去30年,台灣地區中風的死亡率下降很多,1983以前中風高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近20年來排名第2,到民國96年已經降到第3,排名得以下降,最重要的關鍵就在於民眾對於控制血壓已有相當程度的認知。高血壓的控制不分年齡與性別,應控制在收縮壓140 mmHg與舒張壓90 mmHg以下。
 
糖尿病
糖尿病與中風也有密切的關係,糖尿病會導致大動脈的動脈粥狀硬化,也是小動脈血管病變的主要因素。曾有研究顯示,糖尿病者得到缺血性中風的危險性是沒有糖尿病者的兩倍,若積極控制血壓跟血糖可降低44%腦中風的發生機率。
 
血脂異常
血脂異常也是危險因子之一,研究發現,高膽固醇會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率,因為高膽固醇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進展,讓頸動脈、椎動脈與基底動脈狹窄,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臨床試驗發現,使用降血脂藥物可以減少22%腦中風的發生率。
 
抽菸
抽菸則會提高血中的纖維蛋白原濃度、增強血小板的凝集力、增加血容值與血液黏著度,容易導致動脈血管的阻塞。研究發現,抽菸會提高1.7到3倍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率。
 
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則是可以治療的危險因子。北美地區的研究顯示,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70%,兩年內狹窄側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26%。頸動脈狹窄可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偵測,一旦確認狹窄超過50%,則可評估接受積極性治療,目前的治療除了藥物外,還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是血管成型術合併放置支架。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心律不整,約15%的腦中風與心房顫動有關。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會讓腦中風的發生率提高5倍之多,可使用抗凝血劑與抗血小板藥物減少腦中風的發生,罹患心房顫動的患者應與醫師討論用藥的必要性。
 
中風的危險因子多半與常見的慢性疾病有關,這些危險因子在政府提供的成人健檢中,已經含括在內,包括血壓、血糖、膽固醇等。但值得提醒的是,血糖、膽固醇可以從40歲才開始監測,但血壓最好提前自青少年時期即開始監控,因為高血壓與腦中風的關係最為密切,再加上青少年因外食等機會增加,高血壓的情形並不少見,宜提前監控。

健康Q&A

Q、吃素的人是不是不會中風?
A、吃素只是改變攝取的食物,並不見得就能減少油脂的攝取,且吃素者還是可能有高血壓、糖尿病的問題,且長年吃素較易缺乏維生素B12,維生素B12過低,血中的半同胱胺酸會增加,對血管的健康反而容易造成傷害。
 
Q、常便秘的人是不是比較容易中風?
A、便秘本身並不會增加中風的發生機率,但嚴重便秘者,若血壓控制得不好,排便時一旦用力,很容易讓血壓上升,增加中風的發生機率。
 
Q、是否可以藉由洗冷水澡,增加血管彈性,防止中風?
A、老年人的血管調控能力不好,若再加上有高血壓的問題,在冷熱變化劇烈時,很容易發生中風。除非已經習慣洗冷水澡,否則並不建議老人家洗冷水澡,至於年輕時是不是可以藉洗冷水澡增加血管彈性,目前也沒有強烈的證據支持這項論點。
 
Q、發生腦中風時,放血急救到底有沒有用?
A、放血是中醫的論點,就西醫來看,應該沒有太大的幫助。有些人聽信放血之說,中風了就先自行放血,並觀察反應如何,反而延誤送醫的時間。一旦中風,馬上送醫是比較正確的作法。
 
Q、有過一次腦中風的人,是不是遲早會再二度中風?
A、的確,曾經中風者,發生二次中風的機率相當高,醫院住院病人中有1/4是再次中風。由於第一次中風已經傷害身體部分功能,再發生中風,對身體的影響更大,但嚴重度以及預後,還是得視中風的位置跟影響的範圍而定。
 
Q、中風會遺傳嗎?
A、高血壓、糖尿病等中風的危險因子本身就有遺傳性,排除這些危險因子後,只要一等親中有人曾經中風,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增加1倍,因為中風的發生與血管的健康有關,通常血管疾病的發生可能與基因有關。但基因很難改變,只能建議有這類基因者,更應注意血壓、血糖的控制。
 
Q、缺血性中風,為什麼不能用藥打通血管就好?怕出血的話,用比較弱的藥溶掉血栓就好?吃或打通血路的藥可以嗎?
A、缺血性中風患者送醫後,醫師會考慮給予血栓溶解藥物來通血路,但若是缺血的影響範圍太大,危及生命,就得考慮開刀的必要性。通血路與防止血栓不同,血栓溶解劑只能在醫院密切監測下使用,坊間號稱的通血路藥物,應該是指防止血栓形成的藥物,例如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等,有些甚至可能只是在點滴裡加點維他命之類的,民眾千萬不要輕信坊間的說法。
 
Q、中風後變為植物人,是不是就是腦死?兩者有何差別?
A、植物人是指大腦功能受損,患者雖然無法有意義的表達,但卻可以自行呼吸;腦死則是指控制呼吸等生理運作的腦幹功能完全喪失,形同死亡,兩者的定義完全不同。中風後變成植物人的機率微乎其微,若醫師在開刀前就研判患者成為植物人的機率很高,也會與家屬先行溝通。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