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2期

出刊日:2017-10-15

返回上一層

抗癌經驗分享 - 第四期肺腺癌病友楊淇媗:抗癌也可以很美麗!

撰稿/吳思瑩
 
臉上掛著甜美笑容,一身俏麗裝扮,看起來就像時下超人氣的網紅美魔女。楊淇媗爽朗的介紹自己:「我今年54歲,兩星期後還要去做第16次肺腺癌化療。」這樣的開場白,聽起來有點震撼!眼前這位氣色紅潤的美麗佳人,看起來完全不像肺腺癌第四期病人。
 3-274-4

▲楊淇媗的病歷:肺腺癌第四期。開刀3 次(左肺、右肺、胸骨);免疫療法11 次、化療17 次、放療6 次、光子刀6 次…她的「記錄」還在持續累計中…

從志工變癌末病人

身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臺大醫院的資深志工,「我從沒想到進出醫院不是做最愛的志工服務,而是開刀、化療,變成癌末病人。」2013年5月,楊淇媗看到新聞報導臺大醫院有多位醫師在例行健檢發現罹患肺腺癌,她心生警覺,在諮詢了好心肝門診中心粘曉菁醫師後,決定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檢查結果楊淇媗也嚇了一跳!不抽菸也沒有肺癌家族史的她,左肺竟然有顆2.1公分的腫瘤,幸好還屬於第一期肺腺癌,2013年6月接受手術,切除了整葉左上肺。原以為警報已經解除,不料,2015年11月出現胸悶症狀,經由正子攝影檢查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全身骨頭跟淋巴,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
 

為了母親堅強抗癌

淇媗的家族無相關病史,同住的家人也沒有不良生活習慣,不菸不酒,儘管她的個性一向達觀開朗,被宣判罹癌,一樣不免黯然自問:「為什麼是我?」但誰也沒法給她答案。
 
「讓我產生抗病意志的最大動力,是為了76歲的媽媽。」淇媗說,母親得知她得到肺腺癌後,忍不住大哭,先生及兩個孩子也沈重得說不出話來,她反而回過頭安慰家人,並選擇相信醫師、配合療程,努力抗癌。
 
2015年12月她開始接受PD-1免疫療法加化療的療程。「療程是3個星期進行一次,先打免疫療法藥劑,半小時後,再注射化療藥劑,整個療程大約3到4小時。」當時免疫療法還屬於臨床試驗階段,注射藥劑後她感到很不舒服,但以為是藥物的療效強自忍耐。後來2016年4月因為右肺又發現新的腫瘤需開刀,她不得已退出了免疫療法臨床試驗。一個月後,她又重新自費使用免疫治療,每次費用高達18萬元。
 

勇於接受各種療法 不向病魔低頭

過程中因為身體愈來愈不適,包括肝指數飆高、手部顫抖、持續一週的疼痛感等,醫師評估後逐步減輕療程劑量。做到第10次免疫療法加化療時,2016年11月又檢查出她胸鎖骨有2公分的腫瘤,開刀之後發現腫瘤足足有7公分大。手術後,她胸前多了一塊鈦金屬假骨,也繼續做免疫療法加化療。治療的副作用並不好受,她常因此半夜忽冷忽熱全身打顫,在床上滾來滾去,「一直在跟那根針對抗。」後來醫師將她的肺切片檢體送去檢驗,發現她的PDL1小於1,「我免疫療法共做了11次,才知道對我的肺腺癌療效不顯著。」她苦笑。
 
放棄免疫療法後,因為不斷有腫瘤復發,她仍持續接受化療及放療,就在2017年8月受訪當下,她右邊淋巴還有一顆1.3公分的腫瘤,仍持續在化療中。
 

能吃就是福!多吃多動多社交

「我住在市郊,每天到山上空地種花種草,生活沒有壓力,當了20多年志工,為什麼我會得肺腺癌?醫師也無解。」但她記住醫師的提醒:「妳不能讓自己暴瘦,要維持體重,才有能力對抗癌細胞。」
 
她說,剛得知罹病時,她到化療室走一圈,發現病人大多面黃肌瘦、坐著輪椅、表情木然、不言不語,她想,這不是她想過的生活,所以,即便是化療最不舒服的第一週,她還是會拿個小提鍋上街去找吃的,「無論是包子、肉圓、便當,看到想吃的就買回來。」即使只吃得下兩口,不但讓胃有了東西,心情也會變好!她也不碰偏方或另類療法,就是正常飲食。
 
抗癌期間體力一定會變差,但她不會就此窩在病床上,而是鼓勵自己即使只能摸著牆壁走幾步路,也要起來動一動。很多人總驚訝她的氣色比一般人更紅潤、更健康,沒有一點癌末病人的樣子,「不是我運氣好,是我很努力。」她強調。
 
她鼓勵病友,不要把自己當病人,還是可以打扮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像是園藝、爬山、騎腳踏車;也不要斷了跟朋友圈的社交,喝下午茶、打個小牌都可,只要量力而為,就會更有抗病的動力。「當個健康的病人,癌友的生活也能像我一樣精彩!」
 
 
▲本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後排左一)及粘曉菁醫師(前排左一)探視長期擔任本會志工的楊淇媗。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