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13期

出刊日:2010-07-15

返回上一層

保胃健康 小心胃癌找上門

胃癌是國人第五大癌症死因。平均每天約有7人因此喪命。胃癌雖然會出現上腹部不適的症狀,卻很容易被忽略,錯失發現的良機。如何提高警覺?哪些人要特別注意?
 
諮詢/吳明賢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一般醫學科教授兼科主任)
撰稿/洪淑菁
 
旅日棒球名將王貞治、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長媳陳靜文、藝人徐華鳳、甄珍接續傳出罹患胃癌的消息,有人不幸辭世,有人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繼續過著精采的生活。胃癌一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列,但與所有癌症相同,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病友還是可以享有繽紛人生。
 
在民國97年的國人癌症死因統計中,胃癌居第5位,每10萬人口的死亡率是7.6人,有下降的趨勢,尤其與20年前,胃癌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第3位相比,顯示胃癌的防治成績已見具體之效。
 
胃癌好發於50~70歲者,男性罹患胃癌的比例是女性的兩倍之多,除了男性比較容易有抽菸、不注重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增加罹癌率外,與女性荷爾蒙也有密切的關係。
 
多數情況下,女性荷爾蒙對於胃癌的發生具有防護效果,降低女性得胃癌的機率;停經後,男女得胃癌的比例慢慢趨近,但整體上,女性的比例還是較男性低。
 

胃癌年輕化了嗎?

跟所有癌症相同,癌症的發生都需要一段時間的蘊釀,以致50~70歲是所有癌症的好發年齡,40、50歲就得癌症,很可能是遺傳體質的影響,或曝露在過高的危險因子下所致。
 
由於陸續傳出年紀輕輕就得癌症的病例,讓人驚覺胃癌是否有年輕化的趨勢?其實不然。仔細分析相關統計可發現,年輕型的胃癌並沒有增加,只是50歲以上的胃癌人數逐漸減少後,相對地,年輕病人因為沒有減少,所佔的比例也就逐漸擴大,再加上年輕人罹患胃癌,會讓人感受到更大的衝擊,大家的關注力因此更強。
 

亂服藥忽略上腹不適的症狀

不論哪種癌症,想要藉由自覺的症狀,早期發現,幾乎是不可能。臨床上發現的早期癌症,大多經由健康檢查或是篩檢中被發現;一旦出現症狀,大多已非早期癌症,胃癌也不例外。只有一些比較幸運的患者,會因出現如同胃潰瘍的症狀,接受胃鏡而被發現。
 
胃癌的典型症狀與潰瘍相似,空腹或吃飽後都會出現上腹部不舒服,但因這些症狀並非胃癌獨有,特異性不高。隨著癌細胞增長,患者會出現體重減輕、出血或噁心、嘔吐等症狀,甚至胃蠕動變差,無法進食,或是一進食就吐。只是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都已不屬於早期胃癌了。
 
胃癌雖然會出現上腹部不適的症狀,卻很容易被忽略,畢竟大多數人都曾有過腸胃不適的經驗,甚至因習慣自行用藥,而影響早期發現的機率。
 
市面上的胃藥都是減少胃酸,降低胃酸對胃的刺激,或是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部疼痛。由於服藥後,症狀可望獲得緩解,病人常自以為無大礙,喪失胃癌被早期發現的機會,也因此,醫師並不贊成患者未經診斷即自行服用成藥,畢竟身體不適就是警訊,而且癌症一旦早期發現是可治癒的,失去診治的先機令人惋惜。
 

不良飲食醞釀胃癌

胃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兩大部分。先天是指遺傳基因,後天則是環境因素。
 
家族中如有人得胃癌,其他人得胃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2~3倍。歷史上最有名的胃癌家族非拿破崙家族莫屬,共有十多人罹患胃癌。這類胃癌家族,遺傳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很可能是先天基因就容易得到胃癌。
家族性胃癌除了先天的遺傳基因外,也可能與家族飲食模式或彼此間傳染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亦即後天環境因素在家族中發酵。
 
長期以來,食用醃漬或是高鹽食物,被認為是跟胃癌密切相關的後天環境因子。這類食物容易導致胃發炎、胃黏膜萎縮。此外,也有報告顯示,抽菸與胃癌的發生有關。至於喝酒的危險,目前的報告結果相當分歧,還沒有定論。
飲食因素一直是被重視的後天環境因子,直到1983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994年將幽門螺旋桿菌訂為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不可忽視的幽門桿菌螺旋

值得重視的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飲食因子會有相互作用,甚至具加乘的效果。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如又喜歡吃高鹽、醃漬食物,胃萎縮的速度會比一般人,或是只有單一危險因子的人來得快。動物實驗已證實,如再給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動物,高鹽或醃漬飲食,動物很快就會罹患胃癌,較單一因素得胃癌的比例高。
 
在台大醫院進行的家族胃癌篩檢中發現,這類家族成員,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較一般民眾來得高。以台北市而言,一般市民的感染率是40%,但有家族胃癌者,感染率可達60%。
 
此外,日本研究發現,壓力大或是A型血型、性格較壓抑者,可能因免疫差、腸胃道功能較弱,也有增加罹患胃癌的可能性。
 
 

基因或飲食傳染

基因與後天因素都扮演重要角色,家族中若有人在60、70歲得胃癌,因罹癌的年齡層與一般患者類似,很可能是後天因素所致;但如果罹癌的年齡在50歲之前,就要小心是遺傳基因做崇。特別提醒的是,只要家族中有人罹患胃癌,家族成員就要特別小心,畢竟即使不是基因做怪,也可能與患者有同樣的飲食習慣,或是彼此間傳染幽門螺旋桿菌,同樣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種族的差異在罹患胃癌的影響上曾引起討論,但經研究後發現,種族差異透露的訊息並非基因的差別,而是後天不同的生活型態的影響。
 
胃癌罹患率高的地區,也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較高的地區。歐美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低,但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大陸的感染率偏高,再加上韓國與日本人喜歡吃醬菜,這些應該是影響種族罹患率的關鍵。
 
從日本胃癌罹患率的下降也可獲得印證。經過飲食習慣的改變、降低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後,日本胃癌罹患率已明顯減少,但日本人的基因變化不可能在短短10幾、20年就看到胃癌下降的成效,顯見飲食與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造成種族差異的原因。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也與飲食方式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會藉由嘴巴傳染,西式飲食因各吃盤中物,較不易傳染,反倒是東方國家,習慣與親友共享食物,增加傳染的機率,也才有「拿筷子感染率高」的說法。
 

檢測幽門螺旋桿菌 尋找高危險群

早期胃癌並無法藉由症狀發現,必須經由胃鏡確診。由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也可先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驗,了解自己是否是高危險群。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驗除了在胃鏡檢查時,可直接進行組織切片外,也可採取快速檢測方式。
 
快速檢測方式包括驗血、吹氣、檢驗糞便等。血液檢驗的敏感度固然很高,但血清陽性只能證明有感染過,無法判定是現在感染或是過去曾經感染,運用上有缺點。藉由吹氣可明確知道,檢驗當下是否感染,再加上執行方式較檢驗糞便容易,臨床上多以胃鏡或吹氣檢驗,檢查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之間並不能畫下等號,感染者日後罹患胃癌的機率只有1~2%。胃鏡是診斷胃癌的最佳工具,電腦斷層(CT)或正子掃描(PET)的敏感度比不上胃鏡,只能做為癌症分期之用。
 

胃癌篩檢制敵機先

由於日本人長期深受胃癌威脅,對胃癌的防治相當積極。日本推動的胃癌篩檢行動,是先抽血檢驗民眾是否有胃黏膜萎縮,因為胃黏膜萎縮者較易得到胃癌;一旦有胃黏膜萎縮,再經胃鏡檢測有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有感染,就得特別小心。
 
日本以抽血、胃鏡合併上消化道攝影進行沒有症狀的胃癌篩檢,讓早期胃癌的比例提高到60%,由於早期發現的治癒率很高,日本即使發生胃癌的人數多,但死於胃癌的人數卻下降很多。
 
台灣目前除了研究性質的篩檢外,並沒有政策推動胃癌篩檢計畫,必須靠民眾自我警覺,或是曾檢出有胃黏膜萎縮、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家族中有人罹患胃癌者,要格外注意。可考慮藉由健康檢查,檢驗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50歲以上的人,可進一步接受胃鏡檢查。
 
胃癌有危險因子,自然也有保護因子,要預防胃癌得從後天的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
 

及早殺菌防堵胃癌三部曲

過去有研究發現,新鮮蔬果對於胃癌有保護作用。雖然飲食防癌的研究涉及攝取量與攝取時間長短等因素,很難有一致的結果,但長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的確對健康有正面的效果,民眾還是應該多進食新鮮蔬果。
癌症的發生涉及多重因子,並不能只看單一因素,但相對而言,只要減少一個危險因子即可降低罹患率。
 
與肝癌相同,胃癌的發生也有三部曲,亦即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縮、胃癌。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感染者若有日後罹患胃癌的疑慮,可接受殺菌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治療是採用抗生素,因幽門螺旋桿菌不易被殺死,治療時得有足夠的時間與劑量,以免產生抗藥性。
 
治療採用兩種抗生素加一種胃藥合併的三合一藥物。首次接受治療得服藥7~10天,一天服藥兩回;若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用藥因考量抗藥性,必須加藥,成為四合一藥物,服藥時間也得拉長到14天。臨床上,首次治療成果可達到80~85%,即每100人中,有80~85人可治療成功,但如民眾亂服抗生素,首次成功的機率將會降低。
 

有胃潰瘍要長期追蹤

早期胃癌不論是外觀或表現上都與潰瘍類似,有些經驗不足的醫師甚至會將胃癌視為胃潰瘍治療。除了誤判外,也有報告顯示,一開始即使切片證實是胃潰瘍,追蹤幾年後也有機率演變為胃癌,雖然絕大多數的胃潰瘍都是良性,但胃潰瘍患者最好還是接受長期追蹤,尤其是年長者。

胃癌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下降中,在幽門螺旋桿菌檢測以及胃鏡等診斷利器的運用上,的確有助於診斷早期胃癌;一旦早期發現,胃癌可以有很高的治癒率,所以民眾如有上腹部不適,千萬不要未經診斷自行服藥,以免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尤其是50歲以上的人。


健康Q&A13-06-7

Q、胃癌會遺傳嗎?
A、胃癌的確有家族性的情形,一般來說,50歲以前出現的年輕型胃癌,除非是大量曝露於危險因子中,很可能與遺傳基因有較強的關聯性。家族性胃癌除了可能與基因有關外,也可能與家族中同樣的飲食習慣,或彼此間傳染幽門螺旋桿菌有關。
 
Q、經常感到上腹部疼痛,但上消化道攝影檢查正常,是不是表示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都沒問題?
A、上消化道攝影的品質相差很多,尤其黏膜細微的變化並無法經由上消化道攝影得知。上消化道攝影檢查正常,仍有可能是早期胃癌,只是黏膜缺損很小,甚至看不出黏膜變色;在胃食道逆流的檢查上,也未必可看到正在逆流的情形。上消化攝影檢查只能排除較大的異常,敏感度不如胃鏡。
 
Q、喝綠茶可以預防胃癌?
A、大多數的日本研究都支持喝綠茶可以預防胃癌,但其他國家的研究卻未必有相同的結果。所有飲食或生活習慣與癌症的關係研究上,因受限於研究方法,常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但只要多吃新鮮蔬果或喝綠茶等,因具有抗氧化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確實對胃腸健康有幫助。
 
Q、因胃潰瘍已切除大半個胃,是不是就不會得胃癌?
A、這是錯誤的認知。胃癌中有一類稱為殘胃癌,亦即手術切除後剩下的胃,在10年、20年後也可能出現腫瘤。手術後因膽汁逆流,使得殘留的胃長期曝露在膽汁逆流的環境下,容易引起慢性發炎與變性,得到胃癌的機率更高。
 
Q:無故一直打嗝,可能是胃癌的警訊嗎?

A:打嗝與胃癌無關,可能是胃部空氣過多、脹氣,所誘發的反射動作。打嗝的原因很多,胃癌是最不常見的原因。胃癌的胃很硬,沒有那麼多氣,會出現飽脹感,但打不出氣,且打嗝必須胃強烈收縮,將氣排出,才有出現打嗝的聲音,胃癌的患者基本上不太打得出嗝。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