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4期

出刊日:2023-04-15

返回上一層

耳朵悶塞、聽見自己的聲音… 可能是耳咽管功能障礙!

耳咽管功能障礙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就連人氣韓星IU也因此影響歌唱工作,該如何對治?
 
諮詢/王棨德(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耳鼻喉科特聘主治醫師)
撰稿/李宜芸
 
陳小姐在一個月內暴瘦5公斤後,耳朵開始出現悶住的感覺,說話也會聽見自己的回音、呼吸聲,與人講話時很受干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後發現是少見的「耳咽管開放症」,服藥也無法改善,最後針對耳咽管開口處施打玻尿酸,才解決了惱人的耳朵悶塞問題。
 
耳咽管是耳朵內主要構造之一,成人約3公分長,可以動態平衡中耳的空腔與外界的壓力。
 
當飛機起降、搭乘高速電梯或者下海潛水時,因為短時間的升降導致氣壓劇烈變化,耳朵會出現悶塞不適的感覺,只要吞嚥口水後多半能恢復正常,這就是耳咽管發揮的作用。
 
 
耳咽管可動態平衡壓力
 
耳咽管平常是關閉狀態,避免口咽與鼻腔的細菌逆流至中耳腔造成中耳炎。若以鼻咽鏡從鼻孔深入觀察,在鼻咽處可觀察到密合成一條縫的耳咽管開口。當壓力不平衡時,可藉由咀嚼、吞東西、打呵欠等動作拉扯肌肉,讓耳咽管開合達到平衡。一般人偶爾會因為短暫的氣壓變化或感冒等因素,使耳咽管一時間調節不過來而有悶塞症狀,通常過一陣子就會復原;若症狀持續長達2周,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治。
 
如果耳咽管調節功能出了問題,無法動態開合,而一直呈現緊閉或者隨時隨地都打開著,導致中耳與外界的壓力一直失衡,就可能有整天感覺耳朵悶塞不適、聽力變差、聽到自己呼吸聲等狀況。在耳鼻喉科因為耳朵問題求診的患者中,約有1~2成是耳咽管功能障礙。
 
耳咽管功能障礙可分成兩類:耳咽管閉鎖與耳咽管開放症,多數患者屬於前者,後者則較少見。
 
耳咽管閉鎖較為常見,推測與台灣環境潮濕、塵蟎多、空汙嚴重、鼻過敏人口比例高有關,因為鼻涕倒流、鼻塞、鼻息肉等狀況會讓黏液阻塞耳咽管。此外,也與胃酸逆流有關,當胃酸逆流嚴重時,胃酸可能會來到鼻腔傷害組織,導致發炎、水腫而影響耳咽管的功能,部分耳咽管功能障礙的患者還能在鼻咽部或耳內找到胃液、消化蛋白酶、甚至是幽門螺旋桿菌。
 
此外,因為下顎部有條肌肉連結耳咽管,協助開合,唇顎裂的孩子會因為結構問題導致耳咽管平衡壓力的功能受到影響,即使做完手術,仍無法改變此處的肌肉異常,導致耳咽管閉鎖,黏液容易蓄積在中耳腔出現中耳炎。
 
耳咽管開放症則容易出現在體重快速減輕的人身上,因為體重迅速下降導致該處軟組織流失,造成耳咽管開口無法緊閉。其他可能原因還包括荷爾蒙變化、鼻咽癌電療後造成組織纖維化、失去彈性等。耳咽管開放症的病人在講話時會聽到自己的聲音,或者可聽到呼吸聲、心跳聲、講話聲音變得很奇怪,不過低頭、彎腰時,耳朵聽不清楚的狀況會改善,韓星IU曾因為耳咽管開放症,在唱歌時聽得到自己的回音而飽受困擾,形容「宛如地獄」;而日本歌姬中島美嘉在多年前也有過同樣的困擾,甚至為此取消演唱會。
 
 
耳咽管閉鎖可手術治療
 
在治療上,針對耳咽管閉鎖型的治療是協助打通,如果是因為反覆鼻炎引起,需先治療鼻部問題,例如使用消炎消腫的藥物或類固醇噴劑,同時進行生活環境的調整,減少過敏原。若無效,也可試試鼻腔沖洗,利用高濃度的生理食鹽水沖洗掉鼻腔內的黏液,也可讓原本耳咽管出口處腫脹的黏膜脫水,減輕腫脹程度。
 
若是構造異常、肌肉張力不足或其他因素以致上述治療效果不彰時,可進行「中耳通氣管置放手術」。這是耳鼻喉科常使用的手術,方法是在耳膜上打洞,放入暫時性的通氣管,強迫耳內與外界壓力平衡,但時間久了,通氣管會脫落,需要反覆置放,此外也需要小心耳朵不能進水,也可能有5~10%耳膜穿孔的風險。
 
近年發展的「耳咽管內視鏡氣球擴張術」則可將閉鎖的耳咽管打開。2022年國內引進一款專門處理耳咽管的擴張氣球,通過衛福部許可,目前國外數據顯示,5~7成的患者效果不錯,需自費約5萬元。如果是短期悶塞不適,倒還不需要使用氣球擴張術,若是長期因為耳朵悶塞不舒服,治療很久都沒有改善,再考慮即可。
 
治療耳咽管開放症需讓開口縮小
 
至於耳咽管開放症,治療目標是要讓開口縮小。若病因是體重快速減輕所致,建議患者適度增加體重,「吃胖回來」就能恢復正常,但少數人軟組織流失後即使增加體重還是長不回來,此時則可考慮利用可吸收的棉塊填塞或注射生理食鹽水,暫時性填塞洞口或讓洞口變小,若效果不錯,則可進一步考慮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以維持較久的時間。不過注射玻尿酸的缺點是過一段時間會被身體吸收,有可能需要重複施打。
 
也有人建議可練習吹奏樂器來訓練深處的肌肉,使耳咽管開口變小,理論上可能有效,但實際上則較難訓練。此外,正在減重療程的患者也建議避免短時間內快速減重,並多喝水,保持體內水分充足,以免衍生耳咽管開放症的惱人情形。
 
 
耳朵悶塞需查明病因
 
雖然多數耳朵悶塞是因為耳咽管功能障礙所致,但也要小心與一些耳朵疾病症狀類似,需要耳鼻喉科醫師詳細的鑑別診斷。包括與外耳有關的疾病如外耳炎、外耳黴菌感染;中耳疾病如中耳炎、中耳積水;內耳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半規管異常等,不過若是內耳異常,通常會伴隨聽力損失或暈眩等症狀,不難判別。耳朵悶塞也要留意鼻咽癌的可能性,因為腫瘤導致耳朵積水以致出現耳朵悶塞感。醫師除了會進行基礎的理學檢查外,通常在門診也會以鼻咽鏡深入鼻孔檢查,先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