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
出刊日:2024-10-15
返回上一層病人在家住院,醫師到府看診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啟動
居家醫療在台灣推動多年後,今年7月衛福部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計畫」,讓行動不便但狀況穩定的病人,若發生感染急症可選擇「在家住院」,希望減輕家屬與醫院的照顧負擔。
諮詢/黎家銘(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兼任助理教授、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社區醫療暨長期照護部主任)
撰稿/李佳欣、李宜芸
70多歲的王爺爺因失能臥床,也因排尿困難而留置尿管,兩年前開始申請居家醫療服務,由醫護人員定期到家看診並協助尿管更換。不過爺爺每年總會因尿路感染送急診多次,家人疲於奔命,每次住院返家後生活功能往往比住院前更糟。
最近王爺爺尿路感染再度復發,居家醫療團隊與爺爺、家屬討論後,決定讓病人「在家住院」。護理師先幫爺爺抽血、驗尿,由醫師開立針劑抗生素藥物。團隊每天到家訪視並協助藥物注射,也透過通訊軟體掌握病人狀況。幾天後,爺爺的感染逐漸好轉,有了在家住院的制度,爺爺一家終於揮別反覆急診的惡夢。
居家醫療又稱在宅醫療,與傳統醫療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將診療限定在醫療院所的診間、病房,由醫護人員直接到病人家提供醫療服務。在台灣,依據病人狀況與服務內容又可分為「居家醫療」、「居家重度醫療」、「居家安寧」、「在宅急症住院」等多種類型。
其實居家醫療不是新鮮事,日據時代許多醫師就是提著一卡醫師包,走進病人家中「往診」看病,隨著工業化社會的發展才逐漸消失。直到民國70年代,當時為解決三管病人(尿管、鼻胃管或氣切管)需頻繁返院更換管路的需求,而訓練了公衛護士前往病人家中協助管路更換。至於其他的醫療診察、治療,仍限於在醫療機構內才能進行。
老年人口增加 居家醫療需求大增
隨著超高齡社會即將於2025年到來,大量老年人口的醫療需求,將會是醫院及健保極大的負擔。近10年間,台灣借鏡日本經驗,逐漸擴大對居家醫療的想像,衛福部也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與長照2.0專業服務,除醫師、護理師外,開始有藥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跨專業的投入,可提供的照護內容逐漸增加,包括診察、開藥、傷口照護、營養評估、吞嚥訓練、復健指導與安寧療護等,且隨醫療行動科技的創新,醫療團隊也可到宅為病患進行心電圖、超音波、眼底鏡、鼻咽內視鏡等檢查。
而居家醫療強調社區化、跨專業照顧,有助提升照護深度、降低病人反覆住院機率,減輕了醫療財務與人力上的負擔,也能降低病家就醫的困擾,因此被認為是超高齡社會醫療問題的解方之一。

►長期行動不便、不易外出就醫的病人可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
居家醫師整合藥物、了解照顧困境 減少病人就醫奔波與再住院率
居家醫療對病人與家屬最直接的好處包括:
1提升就醫方便性:過去這些臥床的病患若有醫療需求,往往勞師動眾,需要多人請假,甚至出動救護車就醫;有時病人只是出現輕症,例如皮膚長了疹子,病人一直搔抓,家屬很困擾,但看醫師很不方便,只能拖延不就醫,疾病因此惡化。
2整合、調整長輩藥物:協助整合與調整藥物是居家醫師很重要的工作之一。有時病人因行動不便無法親自就醫,由家屬到門診口述病情,醫師往往只能延續過去的處方,但病人可能身體狀況已有變化,所開出來的藥物未必符合病人當前的需求。舉例來說,居家醫師訪視時發現病人有腹瀉的狀況,檢查所使用的藥物,才發現病人一直服用之前便秘時醫師開的軟便劑,治療好了卻沒有調整用藥。
在居家醫療的現場,常看到病人家中有滿櫃、滿箱的藥物,意味著以家屬代病人到門診拿藥的權宜之計,是無效的醫病溝通模式,也形成了一種醫療資源的浪費。而透過居家醫療,醫師親自訪視病人,可以調整、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並教導家屬正確的餵藥方式,提升照護成效。
3實際看到家中照顧的困境:醫療人員走進病人家中,有機會從病人生活中找到疾病控制不好的原因、看見家人照顧的困境;相較門診緊迫的時間壓力,居家團隊較有時間與家屬溝通照護觀念。舉例來說,有位臥床的病人壓瘡頻繁復發卻找不到原因,等居家醫師到家訪視後,才發現原來問題出在氣墊床已損壞;也有病患皮疹始終無法改善,居家醫師發現他的臥室極為悶熱,建議改善空調後就不藥而癒;另位病患出現意識混亂,居家醫師發覺病人服用多種健康食品,導致維生素D過量與血鈣異常,減少健康食品後就恢復常態。
若發現病患有長照或復能需求,居家照護團隊也會協助轉介長照單位,讓案家可以更迅速的連結到所需服務。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上路 居家住院成可能!
近年來許多國家也積極發展急難症的居家照護模式,原因在於高齡患者疾病複雜度高、住院天數往往很長,但大型醫療機構所需空間、營運成本極高,面對高齡化社會劇增的住院需求,醫療體系勢必難以負荷,健保也將承擔龐大的支出。
而從病人與家屬的角度來看,許多行動不便的長輩容易突發緊急的狀況,可能2∼3個月就要送急診,以感染的問題居多。尤其末期患者,常有急性感染或不典型的發燒、脫水症狀,家屬在慌亂之餘,往往會更頻繁將病人送往急診,讓家屬疲於奔命。入院後,由於急診空間小、照顧不易,待了兩三天後,常常看到病人本來沒有壓瘡卻出現了壓瘡,在醫院也提高交叉感染的風險,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容易意識混亂,往往病人功能會快速下降,形成新的照顧問題。
針對高齡者頻繁住院與就醫的需求,衛福部於2022年已開始試辦「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Hospital at Home)」,鼓勵醫療團隊利用遠距生理監測的設備,照顧疾病較為複雜的病患。今年7月更進一步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需抗生素治療的急診病患,若無急迫生命危險,就可選擇於家中或機構接受「住院」治療。
居家醫療團隊可以協助抽血檢查、收集痰液、尿液化驗,做細菌培養;目前也有攜帶式的超音波,醫師可以快速掃描一些重點部位,看是否有肺炎等急性問題,醫師可直接開立合適的藥物,控制病情。
當醫療團隊啟動了在宅急症照護計畫,目前計畫規定,醫師在第一天與最後一天需要訪視,期間每3天也需要到府訪視,而護理師則需要每日去監測病人的狀況。另外醫療團隊也得利用遠距醫療、遠端生命徵象監測設備或床邊檢測等工具,每日監測病人狀況。
這樣的模式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不必頻繁往返醫院,甚至避免送急診、減少再住院的機率,病人與家屬能維持原本的生活節奏,也可降低患者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可讓有感染急症的居家病人「在家住院」治療。
在家住院 需考量病況與病人意願
不過急症複雜度相對較高,是否要嘗試在家住院,需要團隊與家屬間彼此互信、密切溝通,確認患者的病情與意願,有時居家照顧不見得是最佳選項。
舉例來說,居家急症的抗生素治療,目前以每日注射1∼2次的抗生素為主。若病人的感染狀況較不穩定,如血尿、血壓不穩、血氧濃度低、感染菌種較複雜或培養出多重抗藥性細菌等,一般抗生素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選擇住院治療較能有效控制病人的感染狀況。
在家屬照顧方面,由於急症照顧密集度較高,且無醫護人員24小時待命,照顧者不免會承擔較大的心理壓力,也需考量家屬是否有能力承擔照顧責任。不過對此,近年衛福部已規定所有居家醫療團隊需提供24小時的諮詢專線,許多居家團隊也會與家屬建立通訊群組,讓照顧者在遇到緊急狀況時就可即時求助,醫護人員會協助判斷當下的狀況,提供適當的建議。
如何選擇,最重要的是病人與家屬的意願,若家屬傾向保守治療、不願頻繁去醫院、希望舒適照護,就可以優先啟動在家住院的計畫;若案家對治療的態度傾向延命、積極急救,在感染症較為嚴重或生命徵象不穩定時,較適合選擇傳統的住院治療。
居家醫療發展需更多誘因與資源投入
台灣高齡化速度位居世界第一,預估50年後,8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從40萬增至200萬人,居家醫療的角色將愈來愈重要。不過,居家醫療的推展還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問題。 其中之一為給予醫療團隊的誘因不足。因居家醫療交通往來、診療時間都比門診多出許多,與傳統的看診模式相比給付仍相對偏低,且健保的給付項目上,並未將在宅輸血等較複雜的處置納入考量,使得團隊在協調儀器設備或增加訪視人力時,多半得自行吸收成本,也影響更多醫療院所投入的意願。
此外,現行對居家醫療的法規限制仍較多,好比有些藥物或處置限定專科醫師或需有特殊檢查報告才能處方,較缺乏彈性,也會影響病人對居家照護的信心。但在日本,居家醫療醫師幾乎所有的診療都可以做,決策自主性高,保險(長照保險或健保)體制也有提供相應的給付,值得台灣學習。
而在家屬與照顧端,「在家住院」意味著病人的照顧難度較高,有時病情甚至需要緊急租借抽痰機、氧氣機等設備,而家人與照顧服務員是否有能力照顧,這些都是政府未來推廣在宅住院需要在社區布建、整合的資源。

►超高齡社會來臨,居家醫療的角色將愈趨重要。(圖/黎家銘醫師提供)
哪些人可以申請居家醫療服務?
許多人以為居家醫療只服務年長者,這是因為使用居家醫療的患者,仍以失智、中風、癌症末期的病人居多,而這些疾病又通常好發於高齡。但只要經評估是因身體功能不足(巴氏量表60分以下)而造成就醫障礙,例如中、重度精神疾患或先天性小腦萎縮症、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都可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
目前在各大醫療院所,住院期間,若醫療團隊預期病人出院後會有居家醫療的需求,會由醫院出院準備小組主動為病人銜接服務。以臺大醫院為例,若主治醫師察覺病人功能下降、外出就醫困難、新增管路或有安寧療護的需求,就可轉介給北護分院的居家醫療團隊協助後續的醫療服務。
另外,長照單位的個案管理師若察覺病人或案家有居家醫療的需求時,也會轉介到合作的居家醫療服務單位。
若是民眾想找尋社區居家醫療的資源,也可以上健保署網站(https://info.nhi.gov.tw/INAE1000/INAE1030S01)查詢,並直接致電洽詢,或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諮詢。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迎接細胞治療時代 再生醫學起飛
- 新聞NEWS一下 / 2藝人接連罹患肺腺癌 健保擴大給付標靶藥物 4期不等於末期
- 新聞NEWS一下 / 英王妃、台灣歌后皆因罹癌接受化療 面對化療不害怕 副作用可緩解
- 從幹細胞到外泌體, 再生醫學研究掀熱潮!
- 想凍齡, 醫學美容療程怎麼選?
- 力抗失智海嘯! 阿茲海默症診斷及治療的新進展
- 甲狀腺結節,是良性還是癌?如何處置?
- 女性莫名的下腹痛, 是骨盆腔發炎了?
- 皮膚冒出粗糙小顆粒! 如何消除毛孔角化症?
- 皮膚及身上腫塊原因多, 哪些情況要注意?
- 悲傷過度影響生理狀況,甚至出現心碎症候群 如何面對親友離世?
- 如何健康增重?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法布瑞氏症的新治療 口服伴護分子療法
- 消脂保肝專欄 劉泮甫醫師 / 肝纖維化掃描儀 在脂肪肝上的應用
- 內分泌知識小棧 曾宇婷醫師 / 糖尿病人應控制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遠離心血管併發症
- 王清泓醫師專欄 你點的眼藥有效嗎? 降眼壓藥物的單眼測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