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
出刊日:2024-10-15
返回上一層如何健康增重?
許多人都在煩惱如何減重,卻有一群人基於想變壯或者擔心過瘦導致肌少症而有增重的需求,煩惱「怎麼吃都吃不胖」。這樣的人該如何健康增重?
諮詢╱吳妮民(好心肝門診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撰稿╱楊雅馨
怎麼吃都吃不胖」聽起來是很幸福的煩惱,跟許多人覺得自己「光是喝水都會胖」形成強烈的反差。瘦子、胖子真的是基因論嗎?
一個人體型的胖瘦,基因的確是原因之一。根據2023年發表在《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關於肥胖原因的回顧,研究整理了許多與肥胖有關的基因:在單基因變異有LEP、LEPR、PCSK1、POMC、ASIP、SIM1等,多基因變異則有FTO、INSIG2等基因。除了基因外,有時是染色體變異所致,如小胖威利症等罕見疾病所引起的肥胖。
不會胖是天生的?!後天飲食生活習慣也很重要
除了確實有肥胖基因的存在外,目前研究顯示,瘦確實也可能與基因有關。在《細胞》(Cell)雜誌刊登的研究〈瘦子族群的ALK基因辨識〉(Identification of ALK in Thinness)中,研究人員分析47,000多個愛沙尼亞人的基因資料庫後發現,ALK基因的缺失在避免體重增加上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ALK基因的缺失,有可能使病人比較瘦。
動物實驗也發現,如果剔除蒼蠅與小鼠身上的ALK基因,蒼蠅與小鼠的身形都會較瘦小,也進一步證明了ALK在大腦的表現,可能與調節能量支出有關。
目前在癌症治療上,ALK基因已是一個抗癌藥物的標的,研究人員認為,或許未來可以嘗試抑制ALK基因來治療肥胖症。
雖然個人的先天基因確實會影響體型,但並非全部原因,一個人胖或瘦,最重要的關鍵仍與家族飲食文化以及社會文化有關。
家族的飲食文化影響是減重門診中常觀察到的現象,很胖的病人,其家屬通常也不會太瘦,這是因為一家人除了基因外,也共享了相同的飲食文化和生活作息。而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腸道菌相,好的腸道菌相與平時多攝取高纖蔬果有關,營造出好的腸道菌較能生存的環境,也就等於打造出易瘦的體質。

►未特別減重,體重卻直線下降,應就醫查原因。
疾病、用藥情形也會反應在體態
此外,患有某些身心疾病,也會影響一個人的體型胖瘦。例如甲狀腺低下或女生常見的多囊性卵巢,會讓人變胖;而有甲狀腺亢進或者糖尿病未治療的病人,可能會變瘦。身心的疾病如焦慮、憂鬱、厭食疾患,也可能造成體重下降。
因此,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不正常的體重減輕。這時應該先至醫療院所排除是否罹患疾病,如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感染性疾病如肺結核,腸胃道方面如胃炎、腸炎(潰瘍性結腸炎)等,或台灣現已不常見的寄生蟲,以及惡性腫瘤。
其他如成癮物質的使用,如酗酒、抽菸、使用違禁藥品等,亦可能造成體重下降。
3指標評估過胖還是過瘦
隨著台灣五十年來社會經濟成長,國民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及精緻化,肥胖的比例也逐步上升,過胖或過瘦的標準其實會隨著時代而改變。
舉例來說,台灣早期社會的兵役資格中,免役體重標準和現代就有很大的不同。以1966年的標準為例,170~172公分的理想體重是在50~59公斤,兩個標準差以內的範圍則是45~64公斤—換言之,如果身高170公分,體重為65公斤者,已經是常態分布中最重一端2.5%的人,在當年可稱為胖子;而到了2017年,男性免役資格中,BMI須超過31.5 kg/m2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換算下來,同樣是170公分,其體重必須超過91.2公斤才符合免役資格。
目前評估胖或瘦可用下列3個指標:
1.身體質量指數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台灣的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含)以上的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kg/m2)之間。BMI低於18.5,不分男、女都屬體重過輕。
除了BMI,體脂肪也是判定肥胖的重要指標,如果人很瘦,但肌肉量夠,就不太需要擔心過瘦的問題,但許多女性是「泡芙族」,雖然體重輕、體型瘦,但體脂肪很高,也會有潛在的健康風險。年輕男性體脂率正常值應在20%以內,30歲以上則可放寬至25%,女性則要小於30%;即使BMI正常,體脂肪若超過標準也是肥胖。而檢測身體組成或體脂肪可透過下列的儀器:
2.生物電阻抗儀
臨床或健檢會使用「生物電阻抗儀」(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評估身體脂肪組織和非脂肪組織的比例,包含水分、脂肪、肌肉等及每日總熱量消耗(Total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TDEE),不管是想變胖或變瘦,可據此再進一步請教營養師,評估自己一整天的飲食攝取量。
可以分析身體組成的儀器尚有測量骨密度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磁振造影(MRI),其中以磁振造影最精確,但多為研究用途。
3.腰圍
評估胖瘦指標,測量腰圍也是其一。要提醒的是即使體重在正常範圍,但腰圍超過標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就可能有脂肪肝、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國健署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慢跑等,換算起來每天只要花20~30分鐘,對消除內臟脂肪是有幫助的。
過瘦也有健康風險
許多研究早告訴我們肥胖對身心的危害,然而體重過輕同樣也會損害健康,如過瘦導致骨量無法累積,可能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太瘦且體脂率小於20%,月經可能會不正常,主要是脂肪可被視為「荷爾蒙的工廠」,沒有脂肪,就無法形成足夠的荷爾蒙,導致生理機能不正常,甚至造成無月經的現象。
太瘦也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出現較高的死亡率。有研究統計不同BMI的死亡率,會得到一個「J型曲線」,也就是體重的兩端—過瘦或肥胖的死亡率都比較高,亞洲人的BMI落在24~26的人死亡率最低,西方人則是BMI 25~26者死亡率較低,這可能和肌肉量或與其他因素相關,因此以此角度看待,有一點點過重反而是較理想的健康狀態。
健康增重可以這樣做
雖然想要減重的人還是占群體的多數,但在健身風潮下,不少人也想要變壯、增肌,或者有些長輩太瘦,也需要增胖、增肌,避免肌少症。想要增重,首要原則為「正能量平衡」,也就是「每天吃進的熱量要大於必要消耗的熱量」,如此,體重才能增加。
在增重期間,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最為重要,蛋白質有助於肌肉合成,碳水化合物則是肌肉主要的能量來源;但為了避免體脂肪增加,應避免攝取空有熱量的食物,例如由油脂、糖組成的甜點、油炸物、飲料等。
另外,三餐可選擇營養密度較高的原型食物,避免加工及垃圾食物;在三餐外可以增加點心,點心可挑選具健康油脂的堅果或高熱量乳清等營養補充品。此外,睡得飽才能增重,建議每天要有6~8小時充足的睡眠。
若想增加肌肉重量,則須加強阻力運動訓練。然而,光做重訓還不夠,還得留意進食時間,由於運動後、肌肉發炎的狀況下,食物中的碳及氮會往肌肉集中,與脂肪組織產生競爭,但此效果隨著時間而快速衰退。因此,在運動後立即進食(正餐或富含蛋白質及適量醣類的點心皆可),可將養分導向肌肉,並減少肌肉發炎的時間。
若不管怎麼吃,BMI還是落在18左右,要不要緊?若無身心疾病且體脂也在正常範圍內,平時也有健身、運動習慣,只要年齡還算年輕,基本上可以不用太擔心健康上的問題。
Q 想增重,如何設定合理熱量目標及飲食計畫?
A 增重與減肥一樣需要循序漸進,方法在於要吃對食物,且每天要吃超過自己所消耗的熱量。
熱量設定:每日總熱量增加200~500大卡,如多吃1碗飯、2碗麵、2杯全脂鮮乳(一杯為240ml)、增加4份水果(一份水果為拳頭大)等。
設定合理增重目標:每周約增加0.25%~0.5%體重。
周期設定:建議以8~12周為一個增重周期。
緩慢增重可避免增加過多脂肪,並定期監控身體組成。
Q 增重的進食頻率及食物分量?
A 進食頻率:建議在正餐外增加點心,一天共可吃4~6餐。三餐以外,運動前、後及正餐之間可攝取富含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點心,如鮮奶、含糖豆漿、乳清蛋白和水果、水煮蛋及地瓜等。
正餐要特別注意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分量。以70公斤的人為例:
蛋白質:每餐至少一個手掌大小的豆、魚、蛋、肉類。
碳水化合物:每餐至少1碗飯+1份水果。
(資料來源:國家運動訓練中心・運動科學處:https://reurl.cc/7dp8oD)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迎接細胞治療時代 再生醫學起飛
- 新聞NEWS一下 / 2藝人接連罹患肺腺癌 健保擴大給付標靶藥物 4期不等於末期
- 新聞NEWS一下 / 英王妃、台灣歌后皆因罹癌接受化療 面對化療不害怕 副作用可緩解
- 從幹細胞到外泌體, 再生醫學研究掀熱潮!
- 病人在家住院,醫師到府看診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啟動
- 想凍齡, 醫學美容療程怎麼選?
- 力抗失智海嘯! 阿茲海默症診斷及治療的新進展
- 甲狀腺結節,是良性還是癌?如何處置?
- 女性莫名的下腹痛, 是骨盆腔發炎了?
- 皮膚冒出粗糙小顆粒! 如何消除毛孔角化症?
- 皮膚及身上腫塊原因多, 哪些情況要注意?
- 悲傷過度影響生理狀況,甚至出現心碎症候群 如何面對親友離世?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法布瑞氏症的新治療 口服伴護分子療法
- 消脂保肝專欄 劉泮甫醫師 / 肝纖維化掃描儀 在脂肪肝上的應用
- 內分泌知識小棧 曾宇婷醫師 / 糖尿病人應控制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遠離心血管併發症
- 王清泓醫師專欄 你點的眼藥有效嗎? 降眼壓藥物的單眼測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