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71期

出刊日:2025-01-15

返回上一層

跌倒如何防範? 哪些疾病發作也可能跌倒?

隨著年紀漸長,肌力流失,加上原本的疾病影響,使得長輩容易跌倒,輕則腦震盪,重則骨折導致失能,甚至腦出血而致命。該怎麼預防跌倒?
 
諮詢/王亭貴(臺大醫學院復健科教授、臺大醫院復健部專任主治醫師、好甘心診所復健科特聘教授)
撰稿/李宜芸
 
資深名嘴張友驊在2024年10月中旬,晚上外出散步卻不慎跌倒,送醫搶救不治身亡,享壽70歲,讓許多媒體圈的朋友震驚不捨。
 
跌倒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跌倒最擔心撞到頭部,尤其是長輩的大腦較年輕人萎縮,與腦殼的距離較寬、血管也相對脆弱,因此一旦撞到頭部,較輕的會造成腦震盪,嚴重者則可能會腦部出血,甚至死亡。
 
一旦撞到腦部,建議都需要送醫院急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做電腦斷層檢查確認腦部傷害情況,即使當下沒有狀況,有可能隔了2~3天才發生出血,所以建議觀察72小時,觀察期間若出現嘔吐、意識不清等狀況,就要馬上送醫。
 
隨著年齡增長 跌倒死亡風險大增
 
衛生福利部曾統計2020年65歲以上事故傷害原因,第一位為運輸事故、第二位即跌倒(落),而跌倒的死亡率更是隨著年齡節節上升,65歲以上跌倒的死亡率為12%、70歲~74歲為18%、75歲~79歲為23%、80~84歲則有37%、85歲以上長者一跌倒,死亡率高達68.8%。
 
女性長者跌倒的風險是男性的2倍,這是因為女性停經後容易骨質疏鬆,骨鬆最常發生在腰椎與髖關節,臨床常看到女性跌倒後造成髖關節、腰椎的壓迫性骨折。有時醫師第一眼看不出來,病人就是覺得很痛,若發現病人開始走路困難,醫師就要懷疑是否骨折了。而腰椎的骨折通常是發生在胸椎第十二節附近,因此醫師也需要有敏銳度。遇到長輩摔倒就醫時,X光照射範圍要拉大,才能即時看出骨頭的情況。除了這兩處骨折外,由於跌倒時本能會用手撐地,因此在手部的橈骨骨折(Colles' fracture)也相當常見。
 
不過年紀大的長輩發生腰椎骨折的情況與年輕人不同,不太會造成下半身癱瘓,因為老年人骨質疏鬆,所以跌倒時並不會造成脊髓壓迫,因此較少壓迫到神經造成癱瘓。骨折若能早期診斷,治療並不複雜,休息2~3周、穿背架等,若有必要可打骨泥治療,幫助復原。
 
跌倒最常見原因是不專心走路
常常跌倒與疾病、用藥有關
 
許多民眾會認為,長輩跌倒的原因與老化、用藥等有關,不過單次跌倒的主因常是走路不專心。現在許多人會邊滑手機邊走路,以致撞到牆、上下樓梯踏空跌下來的情況屢見不鮮;還有環境上較為潮濕、地不平、穿高跟鞋等,也容易跌倒。少數情況則是因為突如其來的急症,例如中風或心肌梗塞而導致跌倒。
 
如果長輩常常跌倒,要去了解是否還有其他原因,最直接相關的是疾病與用藥。例如巴金森氏症容易影響平衡感,在轉變姿勢時張力不正常就容易跌倒;糖尿病人的本體感覺較差,上下樓梯時不曉得腳要抬多高、踩得不精準,也就容易跌倒;有些人腦部循環不好、有貧血,站起來眼前一片黑,也易跌倒;心臟功能不好,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暈倒;有眼睛疾病如白內障,影響視力,所以常常踢到東西跌倒;或者因為肌少症,肌肉力量出現問題等等,都是跌倒的常見原因。
 
在藥物部分,高血壓的藥物會讓血管擴張,若原本坐著,突然起身站起來,血壓突然下降,容易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引起頭暈,就容易跌倒;還有服用利尿劑時,血液的容量會較少,也容易造成姿勢性低血壓。肌肉鬆弛劑常常造成頭暈,並讓精神不集中,因此肌肉鬆弛劑的警語都會標明不能操作重大機械,也可能造成跌倒;另外安眠藥也會讓長者晚上起床時容易頭暈,就容易撞到。環境上,如果地面較滑,則建議不要穿高跟鞋,並穿著舒適且摩擦性較好的鞋子。
 
若病人常常跌倒,且並非環境因素造成,醫師就要思考是否是疾病、藥物所造成的問題,能解決的就要處理,例如有白內障就需要開刀換人工水晶體等。而長輩若因病必須服用某些藥物時,也要多留意並預防跌倒,例如晚上睡覺時要留個燈,避免半夜起身不慎碰撞;若是高血壓的病人,從坐到起身時,要先站著2~3分鐘,沒有問題再開始走路。
 
如果肌肉量不足,就得開始訓練肌力、平衡感及柔軟度。現在許多人意識到重訓的重要性,有些年長者也加入重訓行列,注意不要過度訓練與逞強,以自身最大的力量再減一點來訓練較好。
 
預防跌倒有撇步
 
要避免跌倒,必要時,應使用一些輔具來確保長輩行走的安全。例如使用拐杖,或者在家中環境適當處安裝扶手,尤其是浴室。由於洗熱水澡時,血液會流四肢,頭部較缺乏血流,容易頭暈,而浴室空間是個密閉的環境,有時人在裡面跌倒了,外面的人很難察覺到,因此在淋浴區周圍需加裝扶手、並貼上防滑墊;馬桶周圍也需要裝上扶手,因為大便會用力,造成血壓改變,起身就容易頭暈;如果長輩真的站得不穩,也可以購買洗澡椅,坐著洗澡。
 
另外,也不要去扶穩定性不佳的椅子或者毛巾架,容易一拉就倒。
 
而年長者外出時,建議穿著鮮豔的衣服,讓駕駛人及用路人都能注意到,鞋子也以舒適好走為原則;若天氣不好,如下雨了、氣溫太低,建議不要出門,以免增加跌倒風險。
 
超高齡社會來臨,許多家庭孩子少,長輩獨居或「老老照顧」的情形愈來愈多,子女需多多留意長輩居家的環境。事實上,可能引發跌倒的危險因子,如疾病、藥物、環境因素等,可以治療及預防,相較之下,「走路不小心」而跌倒需靠自己多加留意,千萬不要走路不看路、滑手機,避免意外發生。
 
請掃描觀看
王亭貴教授解說影片
 
 

 

Q跌倒了該怎麼辦?
  A  當不小心跌倒了,瞬間可能很驚嚇、緊張,也可能頭暈,建議不要立即起身,稍待幾分鐘,覺得頭腦清醒、體力恢復了,檢查一下自己身體情況,可以試試看扶著他人或可倚靠的物品慢慢站起來。若嚴重受傷,身邊有手機應盡快求救;如果急著起身,在還頭暈的狀態下很可能會跌第二次,也許第一次沒有受傷,再跌第二次就不一定那麼幸運了。
 
如果在路邊看到別人跌倒,因為不清楚對方是否有骨折,建議第一時間不要去搬動或拉起他,一般人沒有受過訓練,不清楚傷者的狀況,若頸部、腰部骨折,一搬動,傷者可能會受傷更嚴重。
 
因此,若發現有人跌倒,應立即呼叫旁邊的人一起來幫忙,如果傷者意識清楚,也多個人可以幫忙扶起,較為安全。但若當事人倒地不起,民眾可先叫叫他、觀察他意識是否清楚,雖然跌倒撞到頭的力量不致於會馬上昏迷,不會立即出血而昏迷或死亡,但若是因為心肌梗塞才跌倒,很可能會叫不醒,應立即打119,必要時給予CPR急救。
 
Q當感覺自己快要跌倒時,如何應變較佳?
  A  雖然跌倒時都很突然,很難在短時間內做出好的應對,但當意識到自己要跌倒時,建議盡量往前倒以保護頭部,此時可能得用雙手去撐住身體,手很可能因此骨折,但若往後倒,頸椎與頭都可能受傷,影響更大。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