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
出刊日:2025-01-15
返回上一層曾宇婷醫師專欄 / 飲食是重要的治療! 給糖尿病人的飲食營養建議
糖尿病的飲食控制是除了藥物之外,可以改善血糖,減少糖尿病併發症風險的重要治療之一。透過實證醫學的研究,提供糖尿病患理想的飲食建議,幫助病患達到血糖控制目標。
撰稿╱曾宇婷(好心肝門診中心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體重過重及肥胖是第2型糖尿病的重要成因之一,因此體重控制是預防及改善糖尿病的重要關鍵。藉由控制熱量的健康飲食再加上增加身體活動量,達到至少5%的體重減輕,並且長期維持健康的生活形態,可以減少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機率。
減少每日總熱量 可達減重效果
減重,尤其是減少內臟脂肪,除了改善血糖之外,亦能改善血壓、血脂肪、慢性發炎,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飲食中攝取過多的熱量是造成體重增加的主因,熱量來自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不同比例及份量組成的飲食型態,只要減少每日總熱量攝取,都可以達到減重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極端的飲食型態,例如極低熱量飲食、低碳生酮飲食,長期下來會導致死亡率增加。飲食選擇的重點在於能夠長期維持適當的體重,並且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的品質同樣重要
控制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份量是維持血糖穩定的重要關鍵,不過近來更強調碳水化合物的「品質」,應該要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全榖雜糧類、豆類或豆莢類、蔬菜水果,可以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增加微量維生素、葉酸、鐵質等攝取,亦可增加飽足感。要特別注意避免加工處理過的全穀類食物,例如應該選擇原型的燕麥片而不是添加糖的燕麥飲。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對於維持腸道微生物菌叢的多樣性、促進腸道菌產生短鏈脂肪酸(無法自飲食中獲取),目前研究可能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體重及血糖控制。
油脂與蛋白質來源的挑選
此外,油脂的攝取與體重管理、糖尿病患血糖血脂的控制息息相關,最佳的油脂攝取來源是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類以及植物萃取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葵花油、亞麻仁油等等,注意油脂熱量高也不要攝取過量。必須注意的是椰子油、棕櫚油是含飽和脂肪的植物油,並不建議。動物性油脂,甚至是工業合成的氫化奶油,對於心血管疾病有不良影響,應該減少攝取。
糖尿病患者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佔一天總熱量的15~20%最適當,若是在減重期可拉高蛋白質佔比,以防肌肉流失過多。黃豆、毛豆、黑豆製品、雞肉、雞蛋、海鮮等,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牛肉、豬肉等高脂肪肉類應少量攝取,避免膽固醇升高。
選擇原型食物 避免加工食品
地中海飲食、北歐飲食、得舒飲食都是相對健康的飲食型態,對於減少糖尿病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助益。健康飲食主要的原則是盡可能攝取原型食物,避免加工食品(改變食物外觀、風味)以及超加工食品(添加糖、鈉、反式脂肪、化學添加物防腐劑、香料等)。例如馬鈴薯是原型食物,薯條及洋芋片就是其超加工食品。
對糖尿病患來說,飲食的調整確實很不容易,必須考慮個人飲食習慣、是否有足夠的知識、時間甚至廚藝去維持良好的飲食控制,因此適時與醫師、營養師討論,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

►糖尿病人採取地中海飲食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告別疲累 迎向嶄新的一年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女歌手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預後良好不需過慮
- 新聞NEWS一下 / AI幫科學家破解蛋白質的秘密!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故事
- 「你累了嗎?」 盤點倦怠感原因 重拾健康活力!
- 瞄準女性頭號大敵 衛福部祭出篩檢與治療2大新政策 盼降低乳癌死亡率
- 缺牙該選擇植牙嗎? 常見疑慮風險解析
- 居家常見中毒危機! 如何預防與應對?
- 心臟主動脈擴大是怎麼了?
- 高度近視、過敏揉眼睛...加速白內障形成 白內障手術還你好視力
- 女性小腹變大, 可能是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
- 接受子宮鏡檢查或治療,可能致命嗎? 了解子宮鏡適用情況與風險
- 基因調控的「迷你推手」: MicroRNA如何引領醫學新紀元?
- 腳底痛! 是足底筋膜炎發作?還有哪些原因?
- 跌倒如何防範? 哪些疾病發作也可能跌倒?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記憶力衰退、缺乏空間距離感、步伐不穩… 庫賈氏病―快速進展的腦部致命疾病
- 粘曉菁醫師 / 減重多少才算成功? 目標設定與增肌減脂訣竅公開!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如何幫助青光眼病人 依照醫囑點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