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6期

出刊日:2016-04-15

返回上一層

防治骨質疏鬆要趁早 別讓身體的「鋼筋」垮掉了!

骨質疏鬆是骨質流失的後果,但平常不痛不癢, 若不特別檢測是不會知道的,有人比喻就像土石流般,每天流失一點點, 等到有一天整個走山(骨折)了,才驚覺事情的嚴重性。
 
諮詢∕蔡克嵩(臺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撰稿∕張雅雯
 

疾病篇

65歲的陳媽媽很在意居家環境整潔,每天花很多時間打掃,近來發現背部隱隱作痛,就醫檢查才發現骨質疏鬆找上門,俗稱龍骨的脊椎已經出現骨折卻渾然不知。
 
骨質疏鬆最主要的健康危害就是造成骨折,有些患者是因為背痛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腰椎已經骨折,而這骨折就是骨質疏鬆造成的。因為脊椎是慢慢崩塌的,痛感比較不那麼強烈,臨床上X光看到有骨折卻沒有自覺的患者,一半以上就醫時可能已經骨折一段時間了。
 

每年約5萬人脊椎骨骨折

骨折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有二,其中以脊椎骨折人數最多,每年新增約5萬人,尤其70至80歲的老年人,每年約100人當中就有2人脊椎骨骨折;另一種則是大腿骨骨折,每年新增約2萬3千人,70至80歲的老年人,每年約100人當中就有1人大腿骨骨折。
 
若以骨密度的數值來推估骨鬆盛行率,80歲時,老年人超過半數有骨鬆,約30%有脊椎骨骨折、15%有大腿骨骨折,其後隨著老化,盛行率更高。不論哪個部位發生過骨折,之後另一邊或是其他部位的骨折風險,至少增加2倍。
 

大腿骨骨折 首年死亡率達1成

骨折會導致患者臥床,增加肺炎、膀胱炎等疾病的風險。2015年的統計顯示,大腿骨骨折患者第一年增加的死亡率約10%,若以每年新增2萬3千案例來計算,每年因大腿骨折臥床而死亡的患者,就達2千3百人。
 
脊椎骨骨折也會增加死亡率,雖然不如大腿骨骨折高,不過發生骨折4、5年後,增加的死亡率也累積達20%。
 

慢性病也會增加骨折風險

有些慢性病也會增加骨鬆與骨折的風險,透過健保資料庫的相關統計可發現,肝臟相關疾病是重要因素,比如C型肝炎就是一例,但詳細原因不明;自體免疫性肝病也會增加3成骨鬆與骨折的發生;肝移植患者因為需要長期吃抗排斥藥,也不利骨頭健康。
 
糖尿病則會影響骨頭的代謝,即使糖尿病患骨密度沒那麼差,但是骨折率是高的,統計顯示增加2至3成風險。原因除了跟血糖高影響骨組織成分外,糖尿病若控制不好會影響到視力及神經,看不清楚也容易跌倒而骨折。至於腦部的疾病如中風、巴金森氏症,這些患者因為走不穩,也容易因跌倒而骨折。
 

雙能量X光儀器檢測骨鬆 T值愈差骨折風險愈高

骨密度可代表骨頭強度的七、八成,其他影響強度的因素還包括骨頭大不大、骨頭鈣化有沒有完全(有沒有軟骨病)等。而骨密度愈低,確實愈容易骨折。
 
如何檢測是否有骨質疏鬆?目前主要靠「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原理是用X光照穿人體時,骨量愈多就會吸住愈多的光,藉此來計算骨量。
 

T值達-2.5 即為骨質疏鬆

檢查結果是看T值高低,民眾拿到報告會看到自己的T值數字,這是與20至29歲的女性骨質去比較,比20至29歲的女性平均值好,就是正值;比平均值差就是負值。世界衛生組織認為T值達到-2.5,即可定義為骨鬆。
 
要注意的是,T值是人為的單位,並非T值達到-2.5就一定會骨折、或是T值不到-2.5就不會骨折。以65至80歲的骨折患者來看,這些骨折患者中,骨密度T值達到-2.5的人數不是最多的,統計發現骨密度稍差的患者,遠比骨密度最不好的人數多太多,反而是骨折的高峰群。
 
T值並不是以-2.5為下限,也可能有-3、-4的患者,不過他們通常是有特殊的疾病,且骨密度這麼差的狀況下,往往已經有骨折。
 
總之,T值愈差、骨折風險愈高,每差一個T值,骨折風險約會增加兩倍。
 

骨鬆何時需治療?

什麼樣的骨鬆需要治療?最明確的標準就是已經有骨折,包括脊椎骨、大腿骨、上臂、手腕等部位,這些患者一定要治療骨鬆。
 
至於還沒有骨折的人,若骨密度檢測T值已是負值,即使不到-2.5,若年齡愈大、骨折風險會倍增,也可以考慮治療。
 
目前已經有「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依據流行病學建立的預測模式,把性別、身高、體重、年齡、有無骨折過、父母是否有骨折過、有無抽菸喝酒、有無使用類固醇、骨密度值等13項條件輸入,可預測未來10年的骨折風險。
 
預估的骨折風險多高該治療?取決於個人的價值取向,比如未來10年骨折風險是18%,有些人不太擔心;有人則憂心這代表每5人就有1人骨折,會不會就是自己?所以會積極想治療。
 
目前健保的骨鬆藥物給付標準趨嚴,必須T值達-2.5且已經有骨折者,才給付。
 
所以尚未骨折者,是否要預先自費用藥預防,醫師要跟病患溝通,看看病患的價值取向以及經濟能力,這種預防性投藥通常會採取較低劑量,除了能降低副作用,也有相當的控制效果。
 

骨鬆藥物有兩大類

骨質流失速度的快與慢,取決兩大因素:一個是年輕時骨質是否足夠,另個因素則是約50歲後骨質掉得多快;以女性來說,骨質流失速度會在停經後快速增加,是一大關鍵因素。
 
骨鬆症不論使用哪一種藥物,都能減少骨折的發生,但都必須治療大約半年至1年以上才有效果。藥物依照機轉不同分為2大類。
 
一種是可抑制骨頭流失的藥物,又分抗破骨細胞生長素抗體類以及雙磷酸鹽類等,劑型有口服以及針劑,針劑又分為3個月1針、半年1針或是每年1針。
 
不過這種抑制骨頭代謝的藥,副作用就是長期使用後骨頭代謝太慢,如果拔牙,會使得修補牙齒的速度太慢,細菌趁隙而入而導致顎骨壞死;此外,有些骨頭因為代謝太慢導致一直鈣化,使得骨頭變得太脆,這叫「非典型大腿骨骨折」,病患站著站著就會痛,甚至自發性骨折。
 

刺激造骨藥物建議至少用一年

另一種是可刺激造骨的針劑類藥物,這是讓骨頭代謝增快並且快速製造新骨頭,國內核准的劑型是每天打1針,至少持續打1年。由於自費1天約需5百元,費用比較高是缺點,但沒有太多副作用。
 
要注意的是,這種刺激造骨細胞的針劑若打了一陣子就不打,一停下來反而會使骨質加快流失,結果半年至一年後骨密度就降回開始打針前的水準,白忙一場。建議至少使用1年,1年後,通常建議患者轉用抗骨頭流失的藥物,以維持住骨頭密度。為什麼此類藥物不能長期持續打下去?因為它會一直促進新生骨質,在動物實驗發現,可能誘發癌症,此外,超過兩年以上的長期使用,效果會減少許多,所以不建議長期只用這種藥。
 

預防跌倒也很重要

不過,藥物的重要性只佔一半。骨鬆和糖尿病一樣,要控制良好不能只靠藥物,非藥物治療也同樣重要。例如避免跌倒,只要不跌倒或不被外力撞到,骨折風險能降一半以上。
 
然而這點要落實並不容易,因此醫院也安排將骨鬆患者列入個案管理,有專人來協助輔導。個案管理師可協助骨鬆症患者評估居家環境的安全,幫助減少跌倒的風險。此外,個管師可增加病患對疾病的認知,確保是否正確用藥、定期回診,這樣才能落實骨折的防治計畫。
 
NO36-03-1
▲骨質疏鬆有可能導致腰椎骨折,引起背痛。
 

預防篇

運動、補鈣 存骨本

現代人重視肥胖問題,然而預防骨質疏鬆,第一要務是不能過瘦,BMI值不宜小於21,因為骨頭是「活」的器官,給它適當重量讓它承擔,這種刺激會促使骨頭長得多,相對來說若太瘦,骨頭就長得少。
 

負重運動可增加骨質

運動也有幫助,對骨頭本身有好處的是「負重運動」,比如散步或健行就是很好的負重運動。若要慢跑要趁年輕時,老年人或骨頭不好的人,慢跑反而對骨頭及關節不好,建議改採溫和的走路即可。
 

可適度補充鈣質

飲食應著重營養均衡與鈣質攝取,血糖太高或缺乏蛋白質,骨頭都長不好。對骨頭有幫助的營養素是維生素D與鈣質,維生素D比較難從飲食攝取,建議透過適量曬太陽讓皮膚自行合成;至於鈣質可從食物攝取,主要來自乳類食品與綠色蔬菜。
 
如果要吃鈣質補充劑,每天約500毫克即可,不需服用加入很多成分的複合型補充劑,吃單純的鈣片就好。市面上的鈣片選擇很多,以碳酸鈣的鈣量最高,檸檬酸鈣鈣量較少、但吸收量最好;液態鈣則便於牙口不佳的人攝取。
 
骨鬆最大的健康威脅在於跌倒後骨折,所以防止跌倒很重要。其實幾乎所有運動對於預防跌倒都有幫助,比如打太極可練習平衡感、游泳可訓練背部肌肉,至於抓握球等小物,可訓練手的肌力與反應,跌倒時可減少受傷嚴重度。
 

五官感知變差易跌倒

老年人往往視力、聽力等五官感知變差,導致容易被撞或跌倒,建議要盡可能改善五官感知不佳的問題,比如聽力退化應該戴助聽器、眼睛白內障就應開刀。老年人也常常合併多種慢性病,有些藥物要注意,比如降血壓藥、血糖藥或鎮靜劑,可能影響平衡感,或是藥物用量過大,血壓降太低也容易跌倒。
 
台灣骨折率高的主因是環境不友善,以居家來說,統計顯示老年人最常摔在床頭或浴室,因此地面要抗滑、要有夜間小燈、容易絆腳的家具電線要收好。
 
室外來說,老年人從公車下來或是人行道和路面的高低差,若看不清楚都容易跌倒;走在人行道沒聽到腳踏車的鈴聲,導致被撞;或是本身步伐不穩,稍微與人碰觸就容易跌倒,建議該使用柺杖等輔具時就要使用。
NO36-03-3
▲乳類食品是良好的鈣質來源。
 

治療骨鬆藥物種類之比較

藥物種類
抗「破骨細胞生長素」抗體類以及雙磷酸鹽類
可刺激造骨的針劑類藥物
原理
制骨質流失
刺激造骨細胞
劑型
口服及針劑
針劑
優點
讓骨折機率減少一半
讓骨頭代謝增快並且快速製造新骨頭,可讓骨折機率減少一半。
副作用
骨頭代謝太慢導致顎骨壞死或骨頭變得太脆。
較少。若長期使用(超過一年),動物實驗顯示有致癌可能,故無法長期使用。
費用
較便宜
較貴
 

搞懂骨密度檢測!

1、檢測骨密度是否有健保給付?

對骨密度檢測,健保給付對象是有限的,比如特殊內分泌疾病、染色體異常、有大腿骨或脊椎骨骨折等,才有給付,且健保規定一輩子只給付3次,若不符健保給付條件,自費1次約800元。大腿骨與脊椎骨兩處的測定費用是相同的。
 

2、骨密度檢測哪個部位?

檢測骨密度建議的部位男女有別,對女性來說,停經後骨量變動最大的地方在腰椎,裡面樹枝狀骨頭代謝速度快、對荷爾蒙變動反應也快,能精準傳達骨質掉得多快,所以剛停經的女性通常建議檢測腰椎。
 
男性骨質流失速度比較緩慢,而且腰椎常有骨刺等退化性關節炎變化,影響骨密度測定,所以一般建議檢測大腿骨。不過,75歲以後,不論男女都建議檢測大腿骨,因為年紀大的人脊椎容易長骨刺,會妨礙檢測結果。
 
開始檢測時通常選擇一個部位就好,若醫師懷疑該部位已經骨折或快斷了,骨密度數值卻不差,這種情形可能是脊椎骨骨折被壓扁後,密度反而會增加導致數值失準,這時可再測第二個部位。當然,同時測腰椎與大腿骨,最能找到骨密度低、易骨折的病人。
 

3、何時應檢測骨密度?

骨密度隨著年齡增加會變差,一般建議65歲就可以開始檢測。不過由於骨頭代謝速率不是那麼快,檢測頻率不用太密集,如果沒有特別目的,約2年做1次檢測即可。如果屬於高風險的人,包括父母有骨折過、自己骨折過、有造成骨鬆的其他慢性病、停經後的女性等,可考慮65歲之前就檢測。
 

4、其他骨密度檢測方式?

除了雙能量X光吸收儀,還有另一種檢查方式是生化檢驗,看看血液或尿液裡骨頭流失的指標。不過這種檢驗健保沒給付,且比較適合針對治療中的患者,用來預測骨頭流失的速率,以及觀察骨頭代謝在治療中的變動。
 
NO36-03-4
▲骨質密度檢測儀是利用X光檢測腰椎或大腿骨部位的骨密度,目前好心肝健康管理中心已提供此項檢查。
 
NO36-03-5
▲檢測結果T值若小於-2.5,即可定義為骨鬆症。
 

健康Q&A

Q、年輕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存夠骨本?
A骨密度必須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測才知道。一般而言,體重過輕、骨骼細小、有骨鬆家族遺傳、吸菸、喝酒等因素都會影響骨本。研究也發現,皮膚比較薄的人,骨頭往往比較不好,因為皮膚與骨頭的膠原蛋白是同系列的東西,皮膚的膠原蛋白不足,代表骨頭所含的也不足。
 
Q、骨質疏鬆引發脊椎壓迫性骨折,怎麼辦?
A輕微者可使用止痛藥,嚴重者由於脊椎壓扁了,變得不穩定,只靠肌肉支撐,很快就會造成肌肉與骨頭痛,這時可採取俗稱打「骨水泥」的椎骨成形術治療。要注意的是,有些軟骨病或癌症也會出現類似的痛感,不能誤診。透過影像檢查可分辨,以對症治療。
 
Q、喝咖啡會容易骨質疏鬆嗎?
A雖然曾經有這樣的說法,不過目前已不認為咖啡是骨鬆的風險因子,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喝咖啡的問題。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