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2期

出刊日:2020-04-15

返回上一層

乳癌患者逾3成不到50歲! 遠離危險因子 減少乳癌年輕化威脅

台灣乳癌患者不僅持續增加、也在年輕化。統計顯示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占了34%,若只看40歲以下者,則有近1成。這除了提醒我們定期篩檢乳癌的重要性外,對於可能導致乳癌的危險因子,也要積極防範。

諮詢╱程劭儀(臺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副教授)
撰稿╱黃筱珮

因為母親是乳癌患者,林小姐從20歲起就決定每年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27歲那年檢查發現一處疑似乳房囊腫病灶,由於囊腫內有不規則的組織,看起來像「紅心粉圓」,醫師建議切片確認,結果確診為第一期乳癌。想到自己還未婚未育,林小姐不禁難過落淚,但醫師安慰她,幸好發現得早、癌細胞未擴散,治癒率很高。林小姐乖乖接受完整療程後,預後良好,現在已經是兩個小孩的媽媽了!

乳癌一直是台灣婦女健康的重大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女性乳癌患者有12,672人,罹患人數呈現逐年攀升趨勢;而2018年乳癌死亡人數達2,418人。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乳癌患者不僅持續增加、也在年輕化。歐美國家的乳癌多發生在55歲以後,但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卻有超過3成是在50歲以下(34.51%)。若以「年輕型乳癌(40歲以前罹病者)」的比例來看,也占了1成左右(8.25%),更不乏2、30歲就確診乳癌的患者。整體而言,台灣的乳癌患者平均罹病年齡較歐美提早了10年左右。

像是以《葉子》一曲走紅樂壇的歌手阿桑、以《走味的咖啡》走紅的台語歌手林晏如,都是40歲前罹患乳癌不幸病逝,讓粉絲難過不已。

其實乳癌的治療武器相當多,整體存活率高,不過預後跟期別有關,愈晚發現、預後愈差。零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9%;一期為90%;二期擴散到淋巴存活率降為70%以上;三期50%;四期就更低,約15%。

年輕型乳癌的惡性度較高、預後較差
不過,相較於年長者乳癌,年輕型乳癌往往預後較差,主要是因為年輕女性還不到國健署建議篩檢的年齡,因此也缺乏定期接受乳房檢查的習慣,當發現時多半已是「摸到明顯腫塊」、或是擴散至淋巴,屬於第二期以上的中晚期乳癌,治療上變得較棘手。

另外,臨床上發現,年輕型乳癌的癌細胞較活躍、且惡性度往往較高,其中不少是「三陰性乳癌」,也是造成治療效果不好、預後差的原因之一。

乳癌標靶治療「個人化」
醫界目前對於乳癌治療的判斷,除了根據病理報告確定腫瘤期數及淋巴是否轉移外,也會依照乳癌組織免疫學、檢測荷爾蒙受體及基因表現的分析,區別出不同的亞型,量身打造出最合適個人的治療方式。

若是癌細胞雌激素受體(ER)或黃體素受體(PR)陽性,稱荷爾蒙受體陽性,這類病患能接受荷爾蒙治療,療效相對不錯;若是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有明顯的過度表現,稱HER2陽性,抗HER2標靶藥物對這類病患有幫助。

當ER、PR、及HER2皆呈現陰性者,就稱為「三陰性乳癌」,約有15~20%的乳癌患者屬於此類。相對於前兩者,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幾乎僅能以化療為主。
此外,三陰性乳癌具有高度的基因變異性,患者化療後常面臨預後不佳、復發機率高、腫瘤容易轉移到腦部與死亡率偏高等問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目前醫界嘗試以免疫療法治療三陰性乳癌,希望能突破限制,為病患找到更多生機。

年輕乳癌患者常考量生育及外觀問題 延誤治療
年輕型乳癌患者在確診後,除了要對抗癌細胞,還有許多心理層面的調適問題,有些患者考慮到自己未婚,擔心手術切除乳房影響日後幸福;有些患者則怕日後無法生育,遲遲不肯接受治療,造成病情延誤的情況不在少數。

曾經有位30多歲的女性,很幸運在早期發現乳癌,卻因為未婚,無法接受乳房割除,拒絕醫療,她不顧家人朋友勸告,堅持要採用「自然療法」,做瑜珈、吃有機食物等。遺憾的是,患者最終仍敵不過癌症侵襲,2年後撒手人寰。若她能好好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大於9成以上。

先凍卵再治療 日後仍有機會受孕
乳癌患者生育力受到傷害,主要是部分化學治療的藥物會抑制卵巢功能、影響生育,而且癌症治療也需要一定的治療和觀察的時間,所以許多乳癌婦女患者往往在完成輔助治療後,錯過了合適的受孕時機。

因此,乳癌治療前,未來有生育計畫的患者,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先將生殖細胞如卵子或是受精的胚胎預先冷凍起來,待乳癌治療完成,身體狀況合適生育的狀態下,再進行人工生殖。

目前已知,懷孕並不會提高乳癌復發機率,但考量癌症治療後2年內為復發的高峰期,建議治療後2年無復發跡象再懷孕最合適。臨床上已有許多乳癌患者在治療後順利懷孕圓夢,千萬別因為擔心生育力而不治療,反而造成更大傷害。

即便是懷孕後才發現罹患乳癌,也不必過度憂心,日後還有機會再懷孕,若是懷孕初期罹癌,建議先搶救自己的性命,孩子以後再生不遲;若是懷孕後期,可以視病況決定,跟醫師討論決定治療方針。一定要記得:「乳癌愈晚治療預後愈差,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孩子長大。」

建議乳癌病人務必配合醫囑,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有什麼顧慮可以跟醫師討論,如果擔心乳房切除後的外觀問題,時下乳房重建技術也相當成熟,乳癌治療後一樣可以美美的,不要輕言放棄。

環境荷爾蒙等危險因子 會增加乳癌發生率
儘管乳癌治療日新月異,有長足進步,但所有癌症都一樣,「預防勝於治療」才是根本之道。國內每年有逾萬名婦女被診斷乳癌,人數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年輕女性愈來愈多,追根究底,體質及基因突變等先天的危險因子固然存在,後天的環境因素更是不可忽視,特別是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的影響。

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 簡稱EDS)」具有類似生物體內荷爾蒙的功能,能抑制其作用,進而改變生物體內免疫、神經與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

目前已知的環境荷爾蒙約70種,其中40餘種為農藥,其它還包括有機氯化物,如戴奧辛(TCDD)、多氯聯苯(PCB)、殺蟲劑(DDT);清潔劑原料壬基酚、塑化劑、雙酚A等,都是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可以說,生活中很難完全避免,特別是含有塑化劑的塑膠製品。

研究證實塑化劑暴露多 乳癌風險高
2014年,由中研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臺大醫院合組的研究團隊,公布一份逾萬名女性長達20年追蹤結果,證實塑化劑暴露多、常接觸塑化劑產品,女性罹乳癌風險比一般高。

該研究共追蹤全台1.1萬多名女性,分析其中128名罹患乳癌且同意接受尿液檢測的患者,並與251名健康婦女比較,結果發現,患者尿液中「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代謝物含量高,這是最常被使用的塑化劑成分,顯示塑化劑暴露較多的女性得到乳癌機率比一般人高9成;若是代謝功能差的女性則比一般人高7成;如果暴露多代謝又差者,風險更較一般人高2.4倍。

乳癌的其它危險因子還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有乳癌家族史者。現代女性晚婚、晚生甚至不生,都是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影響因子。

從日常生活做起!近4成乳癌可以預防
既然乳癌有可能是吃出來的,避開一些危險因子,就有機會減少風險。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預防的,從以下各個面向著手,讓乳癌威脅遠離一些。

1. 減少接觸環境荷爾蒙:避免用塑膠容器、美耐皿餐盤盛裝食物,特別是熱食,最好自備餐具及保溫瓶,以不鏽鋼或玻璃、陶瓷材質較理想。保鮮膜盡量不要直接碰觸到食物,尤其不要蓋著食物去加熱,就能減少塑化劑下肚。清潔用品、化妝品和保養品盡量選擇天然成分,不要選用聞起來太香的產品,減少人工添加物。雖然日常生活很難避免塑膠製品,但摸了塑膠製品之後,用餐前記得洗手,也可避免把塑化劑吃下肚。

2. 保持理想體重:肥胖會增加乳癌風險,因此勿攝取過多熱量,建議以五穀雜糧類取代精製澱粉、少吃油炸物、減少糖分攝取,讓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正常範圍內。
台灣風行的「手搖杯文化」,很可能也是乳癌增加且年輕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許多人每天要喝一杯甚至好幾杯,日積月累,體重跟著上升;而且如果用塑膠杯裝熱飲,塑化劑也跟著喝下肚。戒掉手搖飲,就可減少一大半的乳癌風險。

3. 培養運動習慣:運動不一定非到健身房不可,研究顯示,每週3次、每次快走30分鐘,即可有效預防乳癌、肺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的死亡率。快走的速度大約是一秒走兩步,建議女性朋友們晚餐後與其追劇、滑手機,不如抽空到空曠處快走半小時,即可達到很好的運動效果。

4. 避免熬夜:熬夜已被證實會增加乳癌發生率,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遠離菸、酒等致癌物,適度釋放壓力,都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找上門的機率。

5. 定期接受乳房篩檢:乳房X光攝影是乳癌篩檢的最佳工具,早期發現乳癌的治療效果最好,目前政府補助45至69歲婦女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而有二親等以內血親罹患乳癌的婦女,可提前至40歲即開始。

若是家族裡有兩位二等親在50歲以前得到乳癌,更要特別小心,建議從20開始找乳房外科、家醫科、婦產科醫師定期乳房觸診,並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40歲之後開始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如果不幸罹癌,也能早期發現病變、儘早治療,把危害減到最小。
 
乳房攝影檢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