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6期

出刊日:2016-04-15

返回上一層

胸悶胸痛! 把握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

對於中年人來說,如果發生胸悶或胸痛症狀,第一個要擔心的, 就是心肌梗塞,這也是最致命的疾病。 
 
諮詢∕黃瑞仁(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撰稿∕丁彥伶
 
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2016年1月15日突然因心肌梗塞去世,年僅66歲。根據媒體報導,據傳蔡辰洋本來就有心血管的問題,當他去世的消息傳出,還有多年的好友表示:「最近天氣冷,一直擔心他會忘記吃藥,沒想到發生憾事!」
 

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壞死

心肌梗塞的發生主要跟冠狀動脈有關。冠狀動脈是負責供應心臟養分跟氧氣的系統,有三大條。第一條是由左主幹枝分下來的左前降枝(或稱左前下行枝),第二條是左主幹枝分到後面的左迴旋枝,第三條是右冠狀動脈。這三條冠狀動脈只要某一處阻塞缺血,就可能導致心臟肌肉缺氧壞死,這就是心肌梗塞。
 
對於中年人來說,如果發生胸悶或胸痛症狀,第一個要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這也是最致命的疾病。
 

「感覺胸口有大石壓住」

心肌梗塞發作前約只有4到5成病人會「心絞痛」,與其說是痛,大多數患者反而是以「胸悶」為臨床症狀,而非真的「痛」。很多病人表示,他們感覺胸口悶悶緊緊的,患者形容「感覺胸口像有大石頭壓住」,有人則會覺得「喉頭好像被緊緊掐住」,因為心肌梗塞是血液阻塞導致心肌缺血,這種心肌缺血的緊繃感經常會傳到喉嚨。
 
這種傳導痛還可能傳到左手臂或右手臂,緊痛的感覺大多是在手臂內側,或傳導到背痛,所以有些患者常誤以為自己只是肌肉及肩頸痠痛。但是當患者有胸悶、胸口痛,合併呼吸困難、冒冷汗,或併發嘔吐、昏厥,就要懷疑可能是心肌梗塞發作。
 

疑似心肌梗塞發作如何搶救?

心肌梗塞發作分成兩種情況,一是發病前已知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有定期服藥者,二是未曾因心血管疾病就醫者。
 
原有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正在用藥控制或定期追蹤中的患者,身上可能會攜帶舌下硝化甘油含片,若發生胸悶症狀,或有左手臂、右手臂、頸部、下頦骨、肩胛部傳導痛,或合併有冒冷汗、虛脫、噁心嘔吐等症狀時,可能為心絞痛,可立即服用舌下含片。
 
一般心絞痛大約只會維持5到10分鐘,含服舌下含片通常一、兩分鐘內症狀即可緩解,若胸悶持續超過5分鐘仍未緩解,需再服用第二顆,若含服第二顆仍未緩解,則需趕快到醫學中心急診。
 
心肌梗塞患者約有三分之二為第一次發作,讓患者及家屬措手不及,因此,一旦發現胸悶、呼吸不過來,合併冒冷汗等症狀,要趕快撥打119叫救護車,不建議自行搭車就醫,因救護車上有電擊器,由於心肌缺血時會產生不正常放電,約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可能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若未及時電擊很容易致命。
NO36-05-3
 

心肌梗塞7大危險因子

心肌梗塞有7大危險因子,當同時有3個或3個以上危險因子者,就屬於高危險群,最好接受健康檢查了解心血管的情形。檢查項目包括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鉈201心肌灌注掃描或是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心肌梗塞7大危險因子包括:
1、年齡:男性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或停經者。
2、家族史:家族有心臟病或中風或猝死病史。
3、高血壓。
4、高血脂。
5、糖尿病。
6、吸菸。
7、肥胖或少運動。
 

黃金搶救時間為12小時

心肌梗塞黃金搶救時間為從病人出現胸口疼痛、冒冷汗等症狀發生,到送醫打通血管,建議在「12小時」內,才不致引起嚴重併發症。而從病人抵達醫院急診室開始起算,到送入手術室打通血管(非裝好支架),則建議須在90分鐘內。
 
治療處置方式依據心電圖的變化分成兩種;當心電圖顯示為ST節段上升型的心肌梗塞,這類病患的血管有80%是完全堵塞的,血管像遭遇土石流般完全中斷,必須緊急以心導管打通,及時搶救。
 
第二種為心電圖「非ST節段上升型」的心肌梗塞,血管完全阻塞機率只有2成左右,雖然不須緊急進行心導管治療,但是醫界認為如果有以下症狀時,顯示血管也有嚴重狹窄,最好還是及早進行心導管手術或是心臟繞道手術:
 
1. 有持續性胸悶或胸痛。
2. 心臟功能逐漸變差,顯示心肌壞死的程度愈來愈高。
3. 復發性地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顯示心臟供氧不穩定。
 
有上述情況時最好進行早期心導管治療;也就是住院的24小時到72小時內進行早期侵入式心導管診斷及治療。
 

手術後需配合藥物治療

心導管只是治療的一部份,患者日後一定要配合術後照顧,其中最重要的是藥物治療,常用有4類。第一種藥物是雙重抗血小板組合藥物;例如阿斯匹靈加保栓通,或是阿斯匹靈加百無凝,服用9到12個月;之後終身都要服用一種抗血小板藥物。
 
第二種藥物是降膽固醇藥物,因為血管狹窄及阻塞是由於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要降到60至80mg/dL以下最穩定。
 
第三種藥物是服用貝他阻斷劑(Beta blocker),此為抑制交感神經的藥物,研究證實,貝他阻斷劑可降低致命性心律不整和心肌梗塞的總死亡率,但該藥可能引起氣管收縮,或讓心跳減慢,也會影響胰島素功能,因此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嚴重心衰竭、心跳過慢,以及嚴重的糖尿病病人,醫師需評估狀況是否可以用藥。
 
第四種藥物是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 (ACEI)或是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 (ARB),這類藥物可以使心肌梗塞患者減少心臟擴大的風險,維持患者的心臟功能。
 

戒菸、運動、維持健康生活

術後改變生活型態也很重要,包括戒菸、控制三高、運動及改變飲食,很多患者改變生活型態後,變得更健康。此外,手術後的心臟復健也很重要,因為患者的心臟肌肉都有壞死受損,必須經專業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在心肺功能的指引下,讓患者心臟儘量恢復功能。
 
另外,因心臟病患一旦感染流感及肺炎,併發症致命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每年都要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雙球菌疫苗則建議接種13價的疫苗,只需接種一次,即可獲得長期保護。
 

一、胸悶胸痛還可能是哪些疾病?

胸悶胸痛除了可能是心肌梗塞以外,也可能是很多疾病的徵兆,包括肺炎造成肋膜發炎、支氣管炎、氣喘、肺氣腫等,或是肺栓塞、肺血管阻塞等,而心臟的二尖瓣脫垂、心包膜炎、主動脈剝離等也可能以胸悶、胸痛的症狀表現。
 
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會有「火燒心」的感覺,也常被誤為胸痛;許多急性胃痛、十二指腸潰瘍和急性膽囊炎發作時,也常有胸部傳導痛。而肋骨骨膜發炎,甚至皮膚的帶狀疱疹也可能有胸痛症狀。臨床上還曾接獲罕見的28歲年輕人胸骨一壓就痛,檢驗出貧血,才發現是白血病。還有乳癌患者因為胸口疼痛而發現乳房腫瘤。
 

二、心肌梗塞有哪些非典型症狀可能誤判?

多數心肌梗塞的患者會以胸痛、胸悶症狀表現,但是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非典型症狀而被誤判;由於心肌的下緣在橫膈膜上方,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是以上腹痛為臨床表現,可能被誤為胃痛。
 
尤其年紀愈大者愈常有非典型症狀,據統計,80歲以上患者有典型症狀者不到半數,而女性因為比較忍痛,所以心肌梗塞症狀較不明顯,糖尿病患的神經感覺鈍化,也較不容易感覺胸悶及胸痛症狀,患者往往突然地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甚至是突然昏倒就醫才發現。
 

健康Q&A

Q、胸悶、胸痛應該掛哪一科?
A、胸悶、胸痛背後潛藏的疾病有很多,所以可以掛家醫科、心臟科、胸腔內科等,也建議患者把自己的不適症狀、發作位置等做更明確的表達。
 
Q、若無三高病史,是否就不會心肌梗塞?
A、不一定。有些人沒有危險因子,但也發生心肌梗塞,另外,像是免疫性疾病的乾癬,或是風濕免疫疾病的病人也因易有發炎反應,所以容易有早發性的粥狀性動脈硬化,也有很多患者找不出病因。所以,有胸悶胸痛症狀者,最好多留意。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