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35期

出刊日:2016-01-15

返回上一層

當膝關節成了「中古車」… 該換人工膝關節嗎?

膝關節退化並不表示就需要馬上置換關節,由診斷關節退化到置換人工關節,應該是進階式的醫療歷程,經過非藥物療法、藥物及手術等,若仍無法改善,經醫師評估症狀嚴重且時機適合時,才需置換人工關節。
 
諮詢/王至弘(臺大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臺大醫學系骨科副教授)
撰稿/丁彥伶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不僅承受人體的重量,也協助身體活動。退化性膝關節炎就像「中古車」老舊一樣,當醫師告知「你有退化性關節炎」,並不表示關節就不能再使用了,輕微退化還可以繼續使用,但是到底要退化到什麼程度才會覺得「該換關節了?」這要視個人需求。
 
在醫學文獻中認為膝關節應該置換的時機和理由包括:膝關節軟骨磨損嚴重導致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疼痛經過努力保守治療都沒有改善,而且愈來愈變形和無力,此時通常年齡也60、70歲了,身體狀況還好,是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的好時機。因為關節持續退化疼痛,會造成患者不敢運動,以致肌肉無力、萎縮,進而容易跌倒、骨折,更加嚴重影響日常活動。
 

膝關節內翻 膝關節退化主因

▲膝關節構造示意圖

台灣每年進行約3萬例膝關節置換術,需要換關節通常是因為肥胖、肌肉無力、曾經受傷和關節變形,使關節加速磨損。最常見的異常是關節內翻,即一般常說的O型腿,這種狀況會加速內側關節軟骨磨損退化,國人退化性關節炎約8成以上屬於膝關節內翻。
 
運動和蹲坐並非破壞國人關節的原因,其實適度的運動可以強化肌力,強健筋骨,使關節更健康。另外,雖然蹲坐確實容易磨損膝關節,但是蹲坐磨損的是關節「後側」,並非國人最常見的內側,且現代人很少有機會長時間蹲坐。所以,現代人要擔心的反而是不運動而造成肥胖、體重壓迫,以及因為不活動肌力不足,不能保護關節,不能對抗退化的趨勢。
 

減重、運動 強化膝關節

一旦有輕微膝關節退化,會建議患者先嘗試非藥物療法,首先要減重,因體重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其次要運動。膝關節輕微退化時仍可進行適度的運動,強化膝關節周遭的肌肉,增強肌力以輔助膝關節的支撐和負重;但是膝關節退化嚴重者,應先減少活動以減輕疼痛,再進行輕度運動來維持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的非開刀療法

一、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類固醇

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類固醇是目前認為相對有效的治療,補充關節內缺乏的潤滑物質或止痛,可以緩解關節疼痛,但如果關節內軟骨破壞很嚴重,效果可能有限。此外,玻尿酸每年只能進行2次療程,而類固醇每年也不宜超過3次療程。
 

二、關節內注射PRP(Platelet -Rich-Plasma,富含血小板的血漿)

關節內注射這些富含血小板的血漿,用意是希望利用血小板內含有多種生長因子的成份,讓已經受損的軟骨細胞產生增生修復的作用,治療費用約數萬元不等。
 
它比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只能消炎,或是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還多了有修復作用的生長因子,所以效果比較好,但是它可以維持的時間因個人關節軟骨損傷的程度而異,有些人可以維持半年,有些人僅能維持2、3個月。這種療法並不是只做一次即可,有效的話還要持續治療下去,同時,若關節軟骨損害到一定程度,也可能無效。
 
NO35.8.274-4
▲注射PRP可幫助修復軟骨,但效果維持時間因人而異。
 

三、物理治療

例如冷熱敷、水療、電療、短波、超音波治療或是干擾波、震波等等的「物理因子治療」,加上拉筋、伸展及按摩等。
 

四、使用輔具

可以嘗試使用貼布貼紮止痛、使用特殊護膝或支架,也可以嘗試個人化的特製鞋墊或矯正鞋,以及使用手杖協助施力行走。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療法

非手術治療的方式如果都沒有改善,就要置換人工關節了嗎?如果膝關節軟骨沒有嚴重磨損,不必置換人工關節,還有一些手術方法可協助關節恢復功能。
 

一、關節鏡清創手術和關節軟骨修補術

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如無明顯膝關節變形,而滑膜發炎腫痛明顯,並伴隨像機械卡住的症狀,若藥物療效不佳,可建議接受關節鏡清創手術,以清除發炎的滑膜和破裂的軟骨,並洗清膝關節內的發炎物質,有助於減輕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炎和疼痛。另外,如果是侷限性的關節軟骨剝落缺損或壞死,即關節面破一個小洞,甚至是2公分直徑以上的大洞,可以考慮以相同大小的骨軟骨塊填補,以恢復原來平整圓弧狀的關節面,避免關節面磨損。
 

二、高位脛骨截骨矯正術(High Tibial Osteotomy)

人的身體下肢的排列組成係由骨盆、髖關節經膝關節至足踝關節的連線相連而成。排列正常時,整個身體重心軸係經過膝關節的內側,因此多數的退化性膝關節疼痛,大都存在於受力較多的膝關節內側,關節軟骨磨損也是從膝關節內側的關節面開始,所以隨著內側關節軟骨逐漸磨損,膝關節也會逐漸變成內翻變形或O形腿。膝關節一旦發生內翻變形,將使膝關節內側的關節面承受更多的身體的重量,使內側關節軟骨磨損更快,形成負重、磨損、發炎的惡性循環,因而必須提早置換人工膝關節。
 
治療之道只能少站、少走路,以減輕膝關節的負重、減緩膝關節內側軟骨的磨損,或者考慮膝關節近端脛骨截骨術,矯正膝關節內翻變形,因而改變身體下肢的負重排列和受力分布,以降低膝關節內側關節面的受力,使膝關節可以用得更久,而不必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可以完全正常且疼痛減輕,國外報告患者10年內約只有10%需換人工關節。
 

人工膝關節 彎曲幅度可能受限

一旦決定要換人工關節,也不必太憂心,有些原本一直排斥換人工關節的患者不得已置換人工關節後,常會覺得好像中古車換了新輪胎一樣,膝關節變得好用多了。不過要提醒的是,人體正常的膝關節的彎曲角度可以達到130度以上,人工關節的彎曲角度一般可以達到120度或更高,少部分手術前變形嚴重或復健不力的病人,膝關節的彎曲角度可能會少於120度,因而有些比較複雜的動作無法做,像是蹲低等。
 
所以擁有自己的關節還是最好的,平時多注意保護、避免受傷,才能盡量延長膝關節的使用期限。
 

NO35.8.274-1

▲如果只有輕微的膝關節退化,仍可進行適度的運動。

 

健康Q&A

Q、多吃葡萄糖胺或是軟骨素能否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A、臨床上一直存在爭議,病人的反應不一,有人說效果不錯,有些人則無效。補充葡萄糖胺是希望可以幫助軟骨組織修復,但若軟骨磨損到一定程度,可能效果不彰。
 
Q、聽說老了才補充鈣質,對骨頭其實沒有幫助?
A、鈣質補充沒有年齡限制,每個人每天約需補充一千毫克左右,另外,也要配合運動、曬太陽來增加骨質和強化肌力。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