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5期

出刊日:2021-01-15

返回上一層

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氣胸?

氣胸雖然不是太嚴重的疾病,但如果自覺胸部悶痛,持續2、3天沒有好轉;又或是平常靜態活動時症狀不明顯,但是爬樓梯或是運動後特別容易喘,最好趕緊就醫,一旦拖成張力型氣胸,就可能引起生命危險!

諮詢╱林孟暐(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副教授)
撰稿╱蔣仁人

小陳是醫學系大四的學生,最近正好到胸腔外科病房實習,突然發現自己有點喘又有點胸悶,觀察了兩天還是沒有好轉,決定就醫,沒想到竟然是氣胸發作。研究顯示,氣胸好發在15~25歲左右的瘦高男性,如果延誤就醫,形成張力型氣胸,還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肺臟可以想像成是一顆氣球,裡面充滿了空氣,氣體隨著呼吸進到體內循環交換;如果這些空氣跑到肺臟外的肋膜腔,肺壁上因為布滿了痛覺神經,受到這些空氣刺激後容易產生疼痛或是胸悶、喘的感覺,這就是醫學上定義的氣胸。氣胸又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氣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一種是次發性氣胸(secondary pneumothorax)。

原發性氣胸——無外傷或疾病

原發性氣胸是指在沒有創傷或肺部疾病病史的狀況下自發產生的,因為肺泡出現了一些小氣泡的破損,造成空氣漏到肋膜腔。統計顯示,這類氣胸好發於15~25歲、瘦高型的男性,男女比例是六比一。

目前還無法找到原因來解釋為什麼原發性氣胸容易找上瘦高型的年輕男性,但是在手術中可以發現,這些高、瘦者在肺部的尖端容易產生一些變質的小氣泡,導致容易漏氣。不過,有醫學專家用身體特性來解釋,目前只有站立的動物會出現氣胸,研判應該是受到地心引力影響,肺部尖端血液循環供應比較差,細胞容易呈現出缺氧狀態,才會導致肺尖端容易出現這些小氣泡破裂。

次發性氣胸——疾病導致

至於次發性氣胸,幾乎都可以找到原因,例如受到外傷或撞擊、肺部長了腫瘤、肺結核菌的感染、子宮內膜異位跑到肺部等,都可能造成這類氣胸發作。像是肺部腫瘤如果長在肺部表面,很容易造成肺泡破洞導致氣胸的產生。次發性氣胸的疾病診斷非常重要,只要找到原因,針對病因治療,就可以控制病情。
 

氣胸痛與心臟病疼痛不一樣 診斷不難

臨床上,如果是年輕、高瘦男性因為喘、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前來就醫,醫師基本上都會將原發性氣胸列為懷疑的診斷之一;因為這些年輕男性出現心臟病的機會相對低,而氣胸狀況如果不嚴重的話,症狀會非常輕微,所以當病患被告知是氣胸發作時,往往顯得難以置信。

如果拿氣胸跟心臟病的疼痛相比,氣胸多半是悶痛並伴隨著一點喘,而心臟病則是痛感明顯而且會痛到冒冷汗。氣胸疼痛感較不明顯,主要是因為人體在靜止狀況下,只要一邊的肺臟就足夠支撐人體所需的載氧量,所以很多突發性氣胸多半會在激烈運動後發現;又或是兩、三天後悶痛持續沒有減緩,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氣胸發作。

氣胸的診斷對於有經驗的醫師來說很容易辨別,像是如果門診來的是年輕、高、瘦男性,又是主訴胸悶、喘持續了好幾天,而且是在運動後特別明顯,就很有可能是氣胸;另外醫師替病人聽診時,如果一邊的肺部聽不到呼吸音,而另一邊正常的話,也很有可能是氣胸。當然最準確的還是要照X光,如果從X光片上無法看到肺外緣紋路,就可以確診是氣胸。

延誤就醫恐成張力性氣胸

雖然多數氣胸發作的症狀都算輕微,但還是要注意,不要讓小症狀變成嚴重型的張力型氣胸(tension pneumothorax)。

張力型氣胸即肋膜腔中的空氣因為沒有經過處置,持續壓迫心臟,造成縱膈腔向對側偏移,並壓迫對側的肺臟,進而導致血液動力學出現不穩定的情形。就好比輪胎的內外胎,內胎因為破洞不斷漏氣,但因為無法將空氣宣洩,跑不出去的空氣擠在內外胎之間的空間中,就會形成壓迫;如果壓迫到心臟、肺臟,病患會出現低血壓、低血氧而造成昏迷。所幸台灣就醫環境很便利,臨床上幾乎很少看到延遲就醫的張力型氣胸個案。
 
►原發性氣胸好發於15~25歲、瘦高型的男性。

症狀輕微可保守治療

氣胸的嚴重性可大可小。對於症狀輕微者(沒有明顯呼吸困難),醫師會建議先觀察,或是輔以氧氣治療。多數病患經過6到8小時,肺部組織自行修補漏洞後,症狀就會緩解。統計顯示,約6到7成的氣胸患者經過休養與氧氣治療,氣胸狀況就可以解除。

但如果症狀比較嚴重的話,就建議手術治療。什麼樣的狀況下算嚴重氣胸呢?藉由X光影像,醫師可以計算出肺部因為氣胸所造成的塌陷範圍,如果塌陷範圍已經超過原本肺部的邊緣2公分的話,就比較嚴重,這時醫師多半會建議進行積極的治療,解決胸悶、喘的症狀。

肋膜腔引流效果也不錯

比給予氧氣更積極,但不需手術的方式是放置俗稱「豬鼻子」的肋膜腔引流管。這是將一根很細的管子放置到肋膜腔中,將空氣引流出來,效果也不錯,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病患經引流管治療仍未能成功減少氣體量、減輕症狀,必須手術處理。

如果第一次氣胸發作採用保守治療的話,平均復發率可達4成,所以臨床上醫師都會給第一次氣胸發作者一次機會(先保守治療),如果復發的話就建議一定要手術;因為手術可以將復發的機率降到5%以下;如果連第二次都只想採用保守治療,氣胸復發的機率恐上升到6到7成。

手術已進步到以單孔迷你胸腔鏡治療

如果保守治療無效,或病人的職業或工作領域比較特別的話,則會建議在第一次氣胸發作時就手術,像是空服員因為工作環境大氣壓力變化大,容易造成原本漏氣的氣泡再度復發;另外包括船員、漁民、居住在外島者,因為就醫不是那麼方便,為了避免因為治療不及造成張力型氣胸,最好採用手術方式一勞永逸。

以往治療氣胸必須採用開胸的方式,後來醫療技術進步,逐漸改成了只有3個手術孔的微創手術,現在更進步到單孔迷你胸腔鏡。手術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縫補漏氣的地方並切除受損的肺部組織,二是手術時可一併採用肋膜沾黏術,可大幅降低氣胸再發作的機率。

單孔迷你胸腔鏡手術時間約需40分鐘,病患需要全身麻醉,住院時間依照每個人恢復狀況不同,平均2到3天就可以出院。使用這個術式不但傷口小,恢復更快,手術後的疼痛感也更低。

手術合併肋膜沾黏術降低復發率

為什麼要進行肋膜沾黏術呢?因為研究發現,如果只單純進行修補與切除漏氣的肺部組織,無法有效降低復發的機率,透過沾黏術可以縮小肺部與肋膜的空間,即使未來有其他空氣跑到胸腔,也會因為沒有足夠的空間,造成的症狀也會非常輕微。

目前肋膜沾黏術分成物理性與化學性。物理性沾黏是在手術時利用物體摩擦肋膜,形成一些擦傷的小傷口,在傷口修補過程中自然就可以與肺壁產生沾黏;另外還有一種肋膜切除術,是把肺尖壁層肋膜切除,雖然沾黏的效果好,但研究顯示,術後比較容易發生出血或是神經痛的併發症。

現在比較常採用人工沾黏片來協助肋膜沾黏,這是一種可以吸收的人工網膜,在手術時鋪在肺部表面或是破洞之處,待組織生長後,這片人工網膜會在肺部與胸壁之間形成沾黏,預防漏氣再度產生。

次發性氣胸應針對病因治療

至於次發性氣胸的治療方式,最重要的是要進行鑑別診斷,盡快找到造成氣胸的原因加以治療,才能從根本解決氣胸的問題。例如有些病人是因為子宮內膜異位造成的氣胸,亦即子宮內膜跑到胸腔內,特徵是病人往往在生理期時才會發作,這時除了要處理氣胸外,也要配合婦產科治療,才能避免氣胸一再發生。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