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不會胖是天生的?! 原來是這個基因!|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一個人體型的胖瘦,基因的確是原因之一。根據2023年發表在《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關於肥胖原因的回顧,研究整理了許多與肥胖有關的基因:在單基因變異有LEP、LEPR、PCSK1、POMC、ASIP、SIM1等,多基因變異則有FTO、INSIG2等基因。除了基因外,有時是染色體變異所致,如小胖威利症等罕見疾病所引起的肥胖。

除了確實有肥胖基因的存在外,目前研究顯示,瘦確實也可能與基因有關。在《細胞》(Cell)雜誌刊登的研究〈瘦子族群的ALK基因辨識〉(Identification of ALK in Thinness)中,研究人員分析47,000多個愛沙尼亞人的基因資料庫後發現,ALK基因的缺失在避免體重增加上扮演重要角色,也就是ALK基因的缺失,有可能使病人比較瘦。

動物實驗也發現,如果剔除蒼蠅與小鼠身上的ALK基因,蒼蠅與小鼠的身形都會較瘦小,也進一步證明了ALK在大腦的表現,可能與調節能量支出有關。

目前在癌症治療上,ALK基因已是一個抗癌藥物的標的,研究人員認為,或許未來可以嘗試抑制ALK基因來治療肥胖症。
雖然個人的先天基因確實會影響體型,但並非全部原因,一個人胖或瘦,最重要的關鍵仍與家族飲食文化以及社會文化有關。

家族的飲食文化影響是減重門診中常觀察到的現象,很胖的病人,其家屬通常也不會太瘦,這是因為一家人除了基因外,也共享了相同的飲食文化和生活作息。而飲食習慣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腸道菌相,好的腸道菌相與平時多攝取高纖蔬果有關,營造出好的腸道菌較能生存的環境,也就等於打造出易瘦的體質。

諮詢╱吳妮民(好心肝門診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