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是食物中毒?|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近來食物中毒事件頻傳,輕則腹瀉嘔吐,嚴重卻可能致命。例如2024年年初爆發的寶林茶室中毒案有多人死亡,禍首指向食物保存不當導致汙染到該食物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得以大量滋生,產生高劑量之邦克列酸(英語:Bongkrek acid)。2024年4月兩家連鎖餐廳發生員工、顧客破百人上吐下瀉送醫,疑似諾羅病毒感染;2024年9月台東金峰鄉原民部落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亦有多人死亡,檢驗人員在小米檢體中檢出高濃度農藥托福松...層出不窮的事件,讓食安議題引發熱議。
食物中毒的病因物質可分為細菌性、化學性、天然毒及其他。細菌性中毒常見的原因包括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仙人掌桿菌等病原體,這些細菌容易生長在不當儲存或處理的食物中,特別是在夏季高溫炎熱時,細菌繁殖速度更快,因此應注意食物保存及衛生觀念,儘量避免生食或食用未徹底加熱的食物;同時應妥善保存食物,避免在室溫下放置過久,以免滋生細菌。其他病原體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
化學性食物中毒主要源自於食物中所殘留的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為了避免化學性食物中毒,應儘量選購經過檢驗合格的產品,並徹底清潔蔬果,以去除殘留農藥。而從源頭來看,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政府相關單位也應加強農藥殘留檢驗,確保食品供應鏈的安全性,才能有效防範化學性食物中毒的發生。
如何警覺是食物中毒?根據流行病學及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的定義,當兩人以上食用相同的食品後,出現相同的症狀(如嘔吐、腹瀉、噁心、腹痛、發燒、頭痛、虛弱、血便、膿便),並在可疑食品的殘餘檢體或患者的糞便、嘔吐物、血液等檢體中,或相關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或噬菌體型)的致病源,即可判定為一起食品中毒事件。若因食用肉毒桿菌污染食品或發生急性化學性中毒,即使只有一人發病,也可視為一起食品中毒案例。
諮詢/姜至剛(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