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8期

出刊日:2019-04-15

返回上一層

如何抵擋 憂鬱海嘯來襲?

根據調查,國內約有百萬名憂鬱症者,而世界衛生組織也估計,憂鬱症將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成為導致疾病失能的第2大原因。了解憂鬱症的原因,學習正念思考,您可以避免情緒失衡;真的感覺困擾,宜勇於求助,透過治療的輔助,穩定身心狀態。
 
撰稿╱吳思穎(好心肝門診中心身心科主治醫師)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憂鬱症調查指出,15歲以上民眾,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依此推估,全臺灣就有百萬人為憂鬱症所苦。憂鬱症女性的終身盛行率約在10∼25%,男性為5∼12%。憂鬱症患者不僅情緒低落,其學業、工作、社交、獨立生活的能力也都會下降。


憂鬱症造成失能之嚴重性
將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

參考美國醫療保險的數據分析,自2013至2016年,美國憂鬱症患者人口成長約33%,主要成長出現在12至17歲的青少年,以及18至34歲的青壯年族群。這些數字反應了逐年上升的憂鬱症人口,而日益增加的青壯年憂鬱族群,亦可能為接下來的世代之整體健康帶來顯著的衝擊。此份統計亦顯示,患有憂鬱症者較未患憂鬱症者,整體健康狀態指標減低了30%,反映在憂鬱症患者有更高比例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85%有一項以上慢性病,近30%有4項以上的慢性疾病。且憂鬱症患者在醫療服務的使用上,也較未患憂鬱症者為高,達2倍以上(前者每年平均美金$10673,後者$4283)。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在2020年前,憂鬱症將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為疾病負荷中失能指標的主要原因。
 

憂鬱症從何而來?

從人的一生來看,幼兒若成長於安全的依附關係中,感受到被尊重,且情緒可被接納、反映、引導,那麼幼兒較容易建立穩定良好的自我概念,並認識內在的情緒及學習調節。他也會有足夠的自由度去向外探索,在跌倒後學習應對策略,重新站起來建立自信。循序邁入青少年、成年、至中老年期,個體要面對不同的階段任務,包括學業、同儕關係、青春期、專業能力養成、職場生活、伴侶關係、家庭關係、自我價值感、疾病老化、失落哀傷等。過程中,困難挫折或是重大創傷,都可能導致情緒的波動。若壓力過於強烈,內在調節能力有限、環境支持度不足,那麼無法緩解的憂鬱情緒便可能持續,伴隨日常生活功能失調,形成憂鬱症。
 
整理憂鬱症的成因,可分為3個部分來看:

1 個人體質敏感性

.基因:家族中有憂鬱症或其他情感性疾患、焦慮疾患的患者,可能家族基因庫中有相關基因遺傳,使大腦在情緒調控方面相對不易維持平衡。
.幼年不良經驗:不安全的依附,幼年被忽略,或是遭遇性、暴力、情緒虐待。
.性格:較不成熟的人格特質,包括內在自我形象脆弱、衝動性過高、因應壓力之策略不足。
.身體疾病:內分泌疾病、大腦神經退化性疾病、中風、腦部創傷、免疫疾病,皆可能影響腦部功能健全性。

2 成長過程累積的風險因子

.人生各個階段任務的適應良好與否
.支持系統完好與否:包含家庭、學校、朋友圈是否有足夠的支持力量

3 促發因子

.重大壓力事件
.身體疾病
 
人生的挑戰從未間斷,也從不容易克服。壓力之中有短期的焦慮憂鬱,是正常反應。然而人有其韌性,若同時擁有適當的社會支持(家庭、朋友、伴侶),許多困難是可以克服,並讓內在更豐富。但若是體質敏感性高,自幼成長過程累積較多的風險因子,那麼個體在面對重大壓力事件時,便有較高的可能性身心失去平衡。


憂鬱症也會影響其他器官運作

憂鬱不只是情緒的表現。人類大腦和身體所有的器官運作習習相關,因此憂鬱狀態下的大腦,也會透過與內分泌、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的連結而影響身體健康狀態。
 
因此,當情緒憂鬱時,我們同時會感到身體上的諸多不適,包括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心跳加快、換氣增加、腸胃蠕動抑制、口乾頻尿)和免疫失調。這些連帶的變化也會影響身體原有疾病的表現。以缺血性心臟病為例,許多研究證實,缺血性心臟病的患者若合併憂鬱症,有更高的胸痛症狀再發作及較高的死亡率。而憂鬱者,其對於定期檢查、規律服藥的遵從度,也相對較差,間接造成健康之負擔。
 

中重度憂鬱需合併藥物治療

輕度的憂鬱症,可透過以下方法來改善:
.對自我情緒狀態的覺察
.增強因應壓力的策略
.調整為較健康的生活型態
.養成適度的運動及興趣
 
中重度的憂鬱症,則需合併藥物治療。目前抗憂鬱劑有許多選擇,主要作用在腦部,機轉在於提升與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素(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濃度。此類藥物或許因作用在調節大腦的神經傳導素及接受器濃度,故藥效出現需要較長時間,約2至4週,在老年人族群,因代謝或生理狀況之不同,也許需要4至6週。
 
近年也有新的藥物是合成的褪黑激素(melatonin)類似物,作用在下丘腦視交叉上核內的褪黑激素第一型受體(MT1)和第二型受體(MT2)並活化之,可以使受到擾亂的晝夜節律正常化,也會作用在血清素受體中的5HT2C亞型,並抑制其活性。此一作用可達到抗憂鬱、抗焦慮及增加憂鬱症患者缺乏的慢波睡眠。
 
除了藥物治療,針對個案不同的需求,也需考慮適合的心理治療,來幫助患者處理不同心理層面的議題、家庭互動問題。不僅對憂鬱的症狀有助益,長遠來看,對於提升一個人的身心健康亦是極為重要的。
難治之憂鬱症有新療法
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良,憂鬱情緒仍顯著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其他的治療選項包括電痙攣治療及重覆透顱磁刺激。
 
電痙攣治療方式為將電流通過患者的腦部,引發腦部整合性放電(Synchronized Discharge)及腦細胞生理變化,以期調整患者的大腦功能。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接受電痙攣治療,約7成左右出現有意義的改善。但可能有麻醉風險、及施行後可能伴隨短暫意識混亂或短期失憶的副作用,故需醫療團隊作完整詳細的評估。
 
重覆透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則是目前對於難治型憂鬱症的新治療法。治療時使用一電磁線圈放在頭皮附近,製造短暫的電磁場,透過顱骨,活化局部的腦神經細胞。其理論基礎在於由電磁場引發之電流,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生理作用,重新平衡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神經迴路(前額葉、邊緣系統)之功能。它是局部作用且非侵入性的治療,副作用少(其引發顛癇的機率並不高於抗憂鬱藥物),近年累積研究結果支持其療效。2018年4月此治療方式在台灣已由主管機關通過,可用於自費治療難治型憂鬱症。
如何促進身心健康,預防憂鬱症?
重視心理健康,從小開始,是最好的出發點。幼兒的心理健康,仰賴成人提供穩定的生理需求滿足,以及關懷而有彈性的心理環境。
 
人的一生不斷在面對挑戰,但持續往前的過程中,能否同時觀照自己內心的平衡,做出適合的取捨?能否避免過度僵化的認知行為模式,帶來過度壓力,在健康亮紅燈或情緒失衡之後,才感到的遺憾?
 
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Viktor Emil Frankl曾說過一段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s a space, in that space lie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在外界事物和我們的反應之間,有一個空間,在那空間中,我們有著力量去選擇我們的反應,而我們如何反應,帶來自身的成長和自由)
 
我們可以從觀照自身的心理健康開始,時常停下來,做正念的練習:
◎緩慢專注於呼吸
◎感受心裡此刻的狀態
◎不需趕著去做下一件事
◎也不需忙著評價自己或外界發生的事
◎以初次體驗般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目前所在之處境
◎接納事物之本然
◎不需執拗強求
◎帶著耐心和相信自己的心
◎選擇適合此刻的決定去進行
 
當然不時會遇到困難、不如意事,但若在每一個當下能為自己的心裡營造一個空間,來做出適合的選擇,那麼我們不僅在此刻適時照顧了自己內心,也把這一個當下活得更舒坦而有智慧。在許多衝突當下,我們也有機會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例如:孩子脾氣暴躁頂撞,父母生氣責罵是本能反應,若能看到問題背後,他可能正面對同儕糾爭、不知如何自處的焦慮情緒、正是需要幫助的時刻,那我們的選擇也會不同。這樣的態度,帶到與家人、同事、朋友之間,能營造更深度連結而有彈性的人際關係。
 
停下腳步,試試看吧。
 
憂鬱症的診斷
以下有5項或更多的症狀持續達2週以上,並造成日常生活功能下降,就要注意是否有憂鬱症的可能,建議就醫尋求專業幫助:
1 幾乎整天心情憂鬱,可由主觀報告(感到悲傷、空虛    或無助)或由他人觀察(如看起來在哭)得知。
2 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
3 體重明顯減輕或食慾降低。
4 失眠或嗜睡。
5 精神動作激躁或遲緩。
6 疲倦沒有活力。
7 自我感到無價值感,過度的罪惡感。
8 思考能力和專注力降低,或是猶豫不決。 
9 反覆想到死亡,有自殺意念 。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