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3期

出刊日:2020-07-15

返回上一層

頭痛到底要不要緊?解答您最關心的頭痛問題!

撰稿╱廖晉緯(好心肝門診中心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
 
Q1 頭痛時吃止痛藥就能緩解,這樣需要看醫師嗎?什麼情況需要就醫? 
A:一個人好好的,什麼時候會需要看醫師呢?不外乎「痛苦無法忍受」以及「可能有危險」這兩個理由。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止痛藥可以輕易解決不適,那確實是沒有看醫師的必要。
 
在這裡,簡單列出幾個頭痛應該看醫師的時機:1)吃藥完全沒效、2)吃藥後僅有一點點緩解、3)藥物雖然有效,卻只有治標,頭痛仍頻繁發生、4)身體有其他症狀並懷疑其與頭痛相關者、5)有危險指標,暗示身體可能有嚴重的問題。
 
所謂的危險指標,指的是頭痛患者具有任一下述情形:血壓異常飆升(收縮壓>180毫米汞柱)、瞬間發生的爆炸性頭痛、生平從來沒有過的嚴重頭痛、發燒、頭頸部感染、意識不清、急性精神症狀(個性大變、幻覺)、急性認知功能異常、癲癇發作、噴射性嘔吐、臉部腫脹、眼睛紅腫充血、視野缺損、視力模糊、視覺扭曲、頭部或耳朵有血流咻咻聲、類似中風症狀(眼歪嘴斜、口齒不清、手腳無力)、大小便異常(解不出來或失禁)、劇烈頸部疼痛、平躺時特別痛、直立時特別痛(躺下可緩解)、剛做完腦部或脊髓侵入性診療、特別虛弱者(例如癌症、免疫不全者)等等。
 
Q2 現代人工作忙碌,整天用3C產品,是否容易導致頭痛?
A:在門診的頭痛病人當中,有一大部分同時具有肩頸痠痛的問題。這些病人常具有以下特色:工作壓力大、工時過長、作息不正常、心理壓力大、失眠、焦慮、坐姿不良、整天用電腦、整天低頭滑手機、工作需要連續的手部出力等等。頭痛的模式是脹痛、壓迫或緊繃感;位置通常是雙側後腦勺與後頸痛,有時候會延伸到前額或太陽穴。這種頭痛有些是偶發性,有些是持續性,造成患者總覺得好像根治不了,生活品質受到很大的影響。患者通常肩頸都很緊繃,肩頸部位的肌肉有某幾塊特別僵硬,稍微按壓就很痛。
 
診斷首要是抽絲剝繭,找出緊繃的肌肉,以及根本的壓力源。藥物治療通常是採取止痛藥搭配肌肉鬆弛劑。如果病根是焦慮,則可以搭配抗焦慮藥。更重要的是,其實只要解決掉背後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獲得明顯且更持久的改善唷!因此,了解自己心理緊繃的原因,以及肌肉緊繃的部位,進行有效的身心放鬆,是這種頭痛的治本之道。復健科的物理治療、徒手治療,以及各種健身運動、有氧運動、伸展、瑜珈、冥想等等,都是可能有效的輔助療法。
 
Q3 有一些人很害怕吃止痛藥,頭痛就忍耐;另一些人是忍受不了頭痛,一痛就吃止痛藥,怎樣處理頭痛比較好?
A:這並沒有明顯的對錯。當頭痛藥是用來治標的情況下,吃不吃幾乎完全是取決於個人耐痛的程度,可以自行決定。
 
怕吃止痛藥的人,通常是害怕副作用,擔心止痛藥傷腎、傷肝、傷胃。這確實是一個需要考慮的議題,畢竟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副作用的強度也不一樣。如果副作用大於效益,確實沒有理由吃藥。
 
不過,藥袋上那些可怕的副作用,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那其實比較像是基金廣告的警語「投資有賺有賠,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之類的提醒。擔心副作用的話,其實可以先在診間告知醫師自己的擔憂,並主動告知有沒有肝、腎、腸胃、心血管疾病,以及正在使用哪些藥物。萬一真的發生副作用,則應回診時向醫師反映,以重新討論治療方針。
 
我並不鼓勵病人苦苦忍耐疼痛。因為有些頭痛久了,會慢性化,成為慢性頭痛。當頭痛變成慢性問題之後,治療的難度就會變高。有一些患者的頭痛是身心或肌肉緊繃造成,如果強忍頭痛,反而會讓身心或肌肉更無法休息、更加緊繃。如果是這種情況,其實不用特別抗拒服藥喔。
 
Q4 有頭痛困擾好幾年了,一痛就吃止痛藥控制,這樣需要檢驗肝、腎功能嗎?
A:沒有相關肝腎症狀的話,仍建議定期健檢唷。大家常說肝臟是無聲的器官,其實腎臟也差不多呢。腎功能在逐漸變差的過程當中,患者常常是一無所知的。因此,定期健檢除了更可以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之外,也能提供醫師或藥師作為藥物選擇與劑量的參考。
 
不過,如果頭痛發生比較頻繁,造成止痛藥需求量不小,還是應該先就醫請醫師評估到底頭痛的原因是什麼。對症下藥,才能治本,長期來說也更有機會可以減少止痛藥的用量。
 
Q5 止痛藥的種類有哪些?不同的頭痛要用不同的藥物嗎? 
A:最普遍的止痛藥就是鼎鼎大名的普拿疼,以及各品牌所出的相同成分(acetaminophen)的產品;再來就是所謂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這一大類。市售的止痛成藥不外乎是這兩種成分,有的加了一些咖啡因,有的加上一些肌肉鬆弛劑。劑量成分千變萬化,但大體上概念是一樣的。
其他比較特殊的頭痛,如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等,則另有各自適用的止痛藥。嗎啡類的止痛藥效果更強,但因為可能有或高或低的成癮性,需醫師開立處方。
患者自行購買成藥或前往藥局買藥,只要依照仿單或藥師的說明服用,基本上不太會有用錯藥的問題,因為這些非處方藥本來就是各種頭痛都可以使用。當然,針對不同的病因,成藥會有不同的效果。
 
Q6 吃止痛藥的頻率或劑量多高,會對身體不好(如傷肝、傷腎、傷胃等)?
A:普拿疼(acetaminophen)這類的藥物相當安全,不傷腎也不傷胃,但服用超高劑量會有傷肝的可能性。醫師的處方以及市售成藥的劑量,都在合理範圍內,不會傷肝。然而,如果患者在服藥期間飲酒,則會大幅提高傷肝的可能性。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可分為兩種,第一代(非選擇性COX抑制劑)存有傷胃的風險;第二代(選擇性COX-2抑制劑)則幾乎不傷胃。但也不用太過擔憂,現在絕大部分的第一代NSAID都有生產緩釋劑型,讓藥物通過胃、抵達小腸之後再釋放吸收,可以有效減少胃的不良反應。
 
NSAID有傷腎的疑慮。第一種機制有點類似過敏反應,這邊就不贅述;第二種機制和劑量相關,吃太多確實有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因此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請務必主動告知醫師自身病情,以作為用藥選擇與劑量的參考。
 
Q7 一般人頭痛最擔心就是腦瘤或腦出血,要如何知道是不是有這個可能?
A:腦瘤與腦出血可能造成頭痛,但絕大部分的頭痛都不是這兩者引起。如果有頭痛的困擾,可以掛號看家醫科、一般內科或神經科。醫師會透過神經學檢查,評估頭痛的原因,並且對症下藥。如果醫師診療時發現有神經學缺損,暗示可能有更嚴重的疾病,便會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如果醫師懷疑有腦瘤的可能,會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檢查。
 
腦瘤造成的頭痛,主要來自於腫瘤本身對腦膜疼痛受器的刺激,或是顱內壓上升。這些機制都會隨著腦瘤的增大而漸漸變嚴重。因此,如果頭痛的症狀逐步惡化,並且陸陸續續出現前面所說的危險指標,就必須把腦瘤列入考慮。
 
至於腦出血,要先區分急性與慢性,以及是自發性或創傷性。急性自發性出血就是出血性腦中風,俗稱腦溢血。出血性腦中風不一定會頭痛,但如果合併頭痛,通常都是瞬間發生,並且相當劇烈。同時,也會出現前述的危險指標:中風症狀。
 
創傷性腦出血則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並非本文討論的範疇,畢竟事故發生的當下就該就醫了。慢性創傷性腦出血,通常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則屬於比較難診斷的疾病。病人絕大多數是老人家,多半本身有凝血異常,或是有在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機制是頭部外傷之後,硬腦膜的小血管受傷,開始慢慢滲血所致。由於凝血功能不全,因此無法順利止血,就越滲越多,血塊越來越大進而造成症狀。因此,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症狀多半慢慢出現、逐漸惡化,可以是頭痛或中風症狀,也可以是精神或認知的症狀。由於症狀五花八門,且病史詢問不易,因此除非有非常明顯的危險指標,否則不易診斷。回溯病史時,多半可以發現原來前一陣子有跌倒撞到頭,但當下似乎沒有大礙。因此,高風險族群(凝血異常、服用阿斯匹靈或其他抗凝血藥、容易跌倒者)及家屬,必須要特別提高警覺才行。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