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9期

出刊日:2022-01-15

返回上一層

零游離輻射 安全性高 磁振造影帶動醫學進展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可說是人類醫學史上最重大的發明之一,MRI問世後,許多過去無法一窺究竟的人體結構及病灶因而得以一清二楚,且此一檢查不像X光具有游離性輻射、不具侵入性,對人體幾無危害,孕婦及胎兒也可以受檢;近年來更應用在大腦認知功能相關研究上,成為醫學研究及診斷利器。

諮詢╱郭萬祐(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
撰稿╱黃靜宜

磁振造影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 1898-1988)發現並創造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此一名詞及現象,他也因此獲得了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現在磁場中,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秩序地平行排列;而給予無線電波之後,原子核的自旋方向會發生翻轉。這是首次的發現。
 

多位科學家接力 發展出磁振造影

後來又有許多科學家針對此一物理現象進行相關研究;而將核磁共振應用在醫療上的臨門一腳,則是1973年美國化學家保羅.勞特伯(Paul Lauterbur)提出的核磁共振現象的平面成像技術,與1977年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Peter Mansfield)運用前項研究發展的梯度磁場理論。他們兩位的突破,使原子共振的差異能夠更精確地轉化為視覺可見的影像,成為現今磁振造影發展的基礎,兩位科學家也因此在2003年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事實上,歷年來的諾貝爾獎得主,至少有6位的成就都與核磁共振或磁振造影有關,所以磁振造影的發明難以歸功於單一科學家,而是許多科學家前仆後繼、再接再厲、一棒接一棒的成果。

磁振造影如何用來檢查人體?

人體有70%是水,也因此人體內有許多帶有正電的氫原子核,這些氫原子核就像一個個小磁鐵一樣,在自然情況下是凌亂的排列,如果在強大的磁場下,這些氫原子核就會跟著磁場做有秩序的排列。

科學家又發現,如果用電磁波照射,使之共振,然後分析所釋放的電磁波,由於不同的組織會產生不同的電磁波訊號,經電腦處理,就可得知構成這一物體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種類,據此繪製成物體內部的精確立體圖像。

因人體各種組織與器官的氫原子數不同,如果有腫瘤等病灶,其氫原子分布也與正常組織有所不同,藉由MRI取得人體結構影像後,醫師即可據此做出診斷。

在實際操作上,針對民眾欲檢查的特定部位(如腹部或頭部等),工作人員會於該部位包覆一組線圈,當機器給予人體電磁波時,人體氫原子核會試著跟大磁場方向背道而馳,之後會把剛剛接收到的能量釋放出去,這組線圈就是用來吸收這個人體釋放的能量;電腦接收到這些訊號後,進行收集、運算,最後呈現影像。

磁振造影的結構

目前常用的MRI是採用低溫超導技術來產生巨大磁場。其原理是,在儀器宛如甜甜圈的結構內有一特殊可產生強力磁場的主線圈(Main Magnetic Coils)及以同心圓方式排列在主線圈內的勻磁線圈(Shim Coils)及梯度線圈(Gradient Coils),主線圈通電後就會產生磁場。然而,線圈充電會產生熱量,會有電阻,磁場無法拉高。為了產生強力磁場,科學家們於是把線圈浸泡在液態氦的環境裡(攝氏-269度),在如此低溫下,通電後的線圈不會產生熱及電阻,因此可以把電流拉到很高而產生強力磁場,這就是所謂低溫超導線圈的技術。

MRI的磁場究竟有多強?不同機型有不同的磁場強度,磁場愈強,影像的解析度就愈好。常用的是1.5 T及3T(Tesla, T, 特斯拉)的MRI。特斯拉和高斯(Gauss, G)都是歷史上著名物理學家的名字,也是磁場強度的單位,1特斯拉等於1萬高斯。若以地球背景磁場約0.5高斯來看,1.5特斯拉的MRI,其主線圈中心磁場的強度等於是地球的3萬倍之多!也因此,若MRI儀器周遭有金屬或磁性物質,一下子就會被吸過去,就連一支遠在3英呎外的扳手,也會立即被吸入。

另有一種MRI產生磁場的方式是使用永久性磁鐵,因磁鐵很重、體積又大,這種MRI磁力頂多0.5T(但也相當於地球磁場的一萬倍)。永久性磁鐵所產生的磁場不像低溫超導磁鐵那麼強,影像解析度也相對遜色,所以可能慢慢會被低溫超導淘汰。
 
►磁振造影室外貼有警示標誌

磁性強大 金屬物質需清空

採用低溫超導線圈技術的MRI,其線圈會浸泡在液態氦裡,只要接上電流,通電後就會產生磁場,這個過程叫充磁或立磁。MRI建立磁性之後,不管有沒有開機運轉,任何時間磁場都在,所以周遭不能有金屬或磁性物質,千萬不要以爲機器在待機狀態或沒做檢查時就沒有磁力。人員或設備若沒有清空金屬或磁性物質就進入檢查室,就可能發生意外。也因此,MRI儀器裝機過程中,只要完成充磁或立磁的步驟後,掃描室門上就會貼有強力磁場環境的警示標誌。

例如某國外媒體於2021年10月17日報導,一名60多歲的先生在醫院接受磁振造影檢查時,攝影室內一個金屬氣瓶疑似沒有固定好,被MRI儀器產生的強大磁力吸引,重砸到他胸口上,因傷勢過重不治死亡。

在網路搜尋引擎上鍵入磁振造影或MRI關鍵字,也可以看到許多意外案例,包括椅子、病床、輪椅等,被強大的磁場吸入,除了損害儀器,還會導致傷亡。前述媒體報導的意外案例,重點其實不在於金屬製氧氣瓶沒有固定好,而是根本就不該將此氣瓶放在檢查室內。

國內也曾經發生一起意外。一位病人做完動脈穿刺 X光血管攝影檢查後,以沙袋壓住傷口止血,緊接著去做MRI檢查;結果這位病人一進MRI檢查室,沙袋就脫離病人身上騰空飛起,被吸進MRI隧道裡,原來沙袋內裝的是鐵沙!還好沙袋包覆堅固完整,經數位在MRI室工作的人員全力合作,硬把沙袋拔下來,否則若沙袋破裂,裡面的鐵沙四處散佈緊貼在MRI儀器上,後果真是不敢想像!倘若不幸真的發生這種意外,為了收拾殘局,只得將MRI重新接上高電流充電機器,把電流導掉,讓磁性消失,鐵沙就自動掉落下來了。之後再將檢查室清理好,接上電流,重新立磁,才能重啟機器磁振檢查的功能。

由此可知,MRI檢查本身安全性很高,但切勿讓磁鐵可吸附的金屬物質靠近,以免引發意外。
 

磁振造影解析度高

磁振造影可運用於全身器官的檢查,尤其對人體軟組織有極佳的辨識力,對於腦部、肌肉、關節、韌帶等構造具有比任何醫學影像設備更高的辨識度。它的對比解析度很高,且因為不具游離輻射性,用於生殖系統、膀胱等器官的診斷上也不用擔心。在檢查腦部檢查尤其具有優勢,能夠完整檢查腦部組織及顱內血管的結構,包括腦部腫瘤、腦血管異常(如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以及腦中風等。

不過,若與核醫(正子攝影)檢查比較,MRI可以清楚呈現腫瘤的解剖位置與它和鄰近器官的相關,但腫瘤細胞本身的惡性度及組織的代謝狀況,MRI無法像正子檢查那般清楚且直接呈現,也就是MRI對於病灶「功能性」方面所能提供的訊息比正子攝影少,但是可清楚提供病灶的解剖資訊。由於不同檢查各有長處,如果要得到最完整的訊息,有時就需結合兩者。

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 有助腦功能評估

MRI能夠看到病灶解剖位置,又稱為結構性磁振造影,後來又發展出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這是一種神經影像學技術,是利用磁振造影來測量腦部神經元活動所引發之血液動力的改變,以偵測大腦的活動、認知與功能,自1990年代起成為很重要的研究工具;科學家用來探索睡眠、失智症、成癮現象等,使大腦認知功能研究有極大的突破。

臨床應用上,對於某些在結構性磁振造影影像上顯示為正常,但明顯腦功能異常的患者,可考慮安排功能性腦部影像檢查,以利手術與治療的評估。例如少數難治型癲癇患者、阿茲海默症、多發性硬化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亦有應用fMRI做早期診斷的相關研究。

檢查時需克服幽閉恐懼及噪音不適

大部分的MRI儀器是隧道型,有些人有空間幽閉恐懼症,一躺進狹窄的檢查艙裡就渾身不舒服,無法在機器隧道內久留到完成此一檢查。而以永久性磁鐵產生磁場的低磁場MRI儀器的檢查艙是C字型,有開口,比較不會有壓迫感,不過此機型磁場僅有0.5T,有時可能無法符合檢查所需。

除了處在狹窄空間內會讓有些人難以忍受,檢查時發出的巨大噪音也會讓人感到不適,這是機器對人體發出電磁波的聲音。有些儀器已經有降噪功能,也會讓受檢者戴上耳塞等,但噪音還是無法降到零,只能盡量放鬆、忍耐。

接受MRI檢查一般不需打顯影劑,但若為了加強偵測腫瘤或微小病灶可能需要注射含釓(Gd)的錯合物「對比劑」。一般而言對腎功能正常的人,注射此含釓(Gd)對比劑是相當安全的,絕大多數無任何特殊感覺或不適,極少數受檢者(約萬分之一)可能會有輕微的藥物反應現象,例如:打噴嚏、噁心、嘔吐或蕁麻疹等。

此外,因檢查重點部位不同,受檢者需配合的事項也不太一樣。例如若是針對腹部檢查,需空腹至少4小時;為了讓影像清晰,要配合吸氣閉氣等。不過儀器推陳出新,目前也有檢查時可以自由呼吸的腹部磁振造影儀器,因取像速度很快,所以呼吸不會有妨礙。

一台MRI體積龐大,造價昂貴,所以醫院採購後,一般都希望可以進行全身各部位的檢查,較具效益,但為了特殊檢查所需,現在也有更簡便輕巧的機型問世,例如專做頭部或腳部等特定器官的移動式MRI,因為這樣的MRI磁場不用太高,可以減輕體積及重量,又較具機動性。

事實上,磁振造影的技術仍不斷在發展中,應用的範圍也愈來愈廣,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先進的儀器或更多附加功能問世,破解更多「人體密碼」,造福大眾。
 
磁振造影檢查注意事項
體內有心律調節器、人工心臟瓣膜或任何人工金屬置入物,如血管支架、人工關節或人工耳等,不適合受檢;若需受檢,務必與醫師討論。
進入檢查室前務必清空身上的金屬及磁性物質。
檢查當日不要化妝,以免化妝品內含微量金屬影響影像品質。
身上有刺青者,因刺青也可能含微量金屬,檢查時可能會生假影,影響影像判讀。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