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57期

出刊日:2021-07-15

返回上一層

懷孕時,麻麻痛痛怎麼辦?

覺得某些部位麻麻痛痛的,是孕期及產後很容易出現的狀況,究竟怎麼了?要不要緊?就讓神經科醫師來一一解答吧!
 
撰稿╱廖晉緯(好心肝門診中心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神經部兼任主治醫師)
 
懷孕生子,是偉大又辛苦的事情。在孕期以及產後,女性身體會有相當重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不舒服往往困擾著媽咪。然而,這些不舒服卻很難找到人傾訴。就算詢問過來人,女性長輩可能也會覺得這沒什麼,不需要大驚小怪。即使就醫,也會擔心相關的檢查或治療會不會影響到寶寶。真苦惱啊!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麻痛狀況:
 
腕隧道症候群
 
「懷孕到後期,拇指、食指、中指、靠近中指那側的無名指,還有手掌,會刺刺麻麻的,有時候還會痛痛的,甚至半夜被麻醒。為什麼會這樣呢?」不少孕婦會有這樣的疑問。這其實是腕隧道症候群的典型表現,是正中神經在手腕的「腕隧道」被擠壓到所致。一般人大概有4%~10%的機率會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然而孕婦的盛行率卻高達3到6成左右!尤其是在懷孕後期(第三孕期)特別容易發生。
 
孕婦容易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組織比較水腫、脂肪組織增加,腕隧道空間變得擁擠所致。因隆起的肚子而被迫採取特定睡姿,翻身不易,進而導致壓迫,也是可能的原因。
 
腕隧道症候群通常可以由醫師診查直接診斷,也可以經由神經傳導檢查來確診。治療方式首先是減少手腕負擔、避免壓迫加劇,例如使用手腕副木;第二是局部消炎消腫,例如類固醇注射,以及雷射等儀器治療;神經壓迫情況嚴重者,可以考慮手術減壓。
 
孕婦的腕隧道症候群,產後大多數可以明顯改善,但不一定能完全恢復。根據Meems等人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產後1到4個月左右,腕隧道症候群會有戲劇性的改善,但大約有15%的患者在產後一年仍有症狀。根據2007年Mondelli等人的研究,高達5成的患者,在產後3年仍然有少許症狀。但可喜的是,懷孕導致的腕隧道症候群,其嚴重度與恢復情形都比一般非孕婦的腕隧道症候群患者來得好。這暗示著懷孕造成的腕隧道症候群,本質上只是短時間生理狀態的改變,鮮少會造成長期嚴重損傷。
 
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是顏面神經發生病變,包含眼睛閉不緊、抬頭紋消失、嘴角下垂、聽覺調節功能異常以及味覺異常等等,且症狀都在同一側。具體原因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
 
孕婦及產婦罹患顏面神經麻痺的風險,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結論。有些文獻說孕產婦風險有稍微高一點點,主要是在第三孕期及產後兩星期之內。至於病程與預後,孕產婦與一般人並無明顯差異。
 
顏面神經麻痺的標準療法是口服類固醇。最常用的口服類固醇prednisolone對胎兒不會有明顯的傷害,尤其是在第二孕期之後,中低劑量類固醇基本上可以視為安全。若仍在用藥上有疑慮,可以諮詢婦產科醫師。
 
麻痛性股痛
 
麻痛性股痛(Meralgia Paresthetica)是股外側皮神經(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遭到壓迫的結果。症狀是大腿前外側區域出現麻痛、針刺或麻木感,但不影響肌肉力量。
 
股外側皮神經最常被壓迫到的位置,是腹股溝韌帶和髖骨前方「前上髂脊」連接的地方,也就是手叉腰時,手指在骨盆前方會摸到硬硬骨頭的位置。
 
典型的病人,多半長時間繫很緊的皮帶、穿緊身褲或是較為肥胖。懷孕時,因為腹圍快速增大,罹患麻痛性股痛的風險也會上升。
 
孕婦的麻痛性股痛,保守治療即可,產後通常會明顯改善。除了盡量穿著寬鬆衣褲,也可以使用托腹帶,將隆起的肚子支撐住,以減少股外側皮神經的壓迫。若麻痛難以忍受,可使用利多卡因(lidocaine,局部麻醉藥)貼片,或在壓迫處進行神經解套注射。
 
腰痛
 
高達一半的孕媽咪會抱怨孕期及產後腰痛。然而,椎間盤突出在孕婦的發生率其實並沒有上升。因此,孕婦腰痛的原因可能和姿勢的變化關聯較大。由於挺著大肚子、重心前移,孕婦的姿勢往往呈現腰椎過度前凸,有時候甚至雙手要在後面扶著腰才覺得舒服。如此一來,身體的力學結構改變,便有可能造成肌肉筋膜相關的疼痛。
 
雖說懷孕不會增加風險,但當腰痛與下肢無力、感覺異常,或大小便異常合併出現時,仍要考慮是否神經根或脊髓遭到壓迫,需立即就醫。
 
一般腰痛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包含伸展、運動、物理治療、姿勢調整,以及托腹帶等。根據2007年考科藍系統性文獻回顧(Cochrane systemic review),孕婦參與各種運動,如伸展、骨盆傾斜運動、肌力訓練或水中運動,皆可有效改善腰痛症狀,而且對胎兒並不會有傷害。核心肌力訓練做得好,也可以讓自然產更加順利。
 
老一輩的觀念是孕婦就是要休息,不要運動,整天食補吃到飽。這些都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觀念。科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孕婦其實不僅要控制體重,還要多動,才能促進準媽咪與寶寶的健康唷!
 
肋間神經痛
 
「第三孕期時,單側胸部下緣麻木或刺痛,皮膚觸覺怪怪的,有時候睡覺翻身還會被痛醒⋯⋯」這是很多孕媽咪上網發文求助的症狀。文章底下,也會有很多過來人分享類似的惱人經驗。
 
雖然這類不舒服可能是寶寶踢到造成的,然而,很多媽媽的症狀都是固定在某一側,有人是右胸下,有些人則是左胸下。事實上,寶寶的動作很難造成媽媽固定某位置的皮膚觸覺異常。因此,肋間神經痛(intercostal neuralgia)應該是比較接近的診斷。
 
肋間神經發源自胸椎,沿著肋骨走到胸腹部的正面。當懷孕時身體姿勢改變,進而導致神經遭到擠壓或是牽拉,即可能發生功能上的異常,導致麻痛、抽痛、刺痛、觸覺異常等症狀。然而,目前由於儀器的限制,仍難以從影像學與神經傳導檢查等方式明確找到病灶所在地。
 
典型的肋間神經痛產後都會恢復,因此孕媽咪可以放寬心。利多卡因貼片可以緩解疼痛。坐著的時候盡量坐挺,不要駝背。內衣不要穿太緊,可考慮無鋼圈或軟鋼圈內衣。另外,透過伸展、按摩及物理治療,放鬆肋間神經周圍的肌肉,如肋間肌以及後背部肌群,也有可能獲得舒緩。
 
結語
 
成為人母,是多麼不簡單的事!雖然上述的各種症狀多半只是暫時性,但真的感到困擾的時候,還是建議尋求醫師的專業協助。希望全天下的準媽媽都能夠健康快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