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出刊日:2023-04-15
返回上一層肚臍也會疝氣?! 疝氣如何治療?該手術嗎?
疝氣是常見的問題,最常發生在腹股溝部位,也可能發生在肚臍周圍。當反覆發作、影響生活品質,或發生危急性的嵌頓型疝氣,就可能需要開刀。
諮詢╱陳柏達(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
撰稿╱黃倩茹
64歲的楊女士到門診,主訴肚子痛,感覺很不舒服,連站立都有困難,只好坐輪椅,醫師研判不太對勁,於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有一段小腸不尋常地脹大,再腫脹下去可能要破掉了。再仔細一看原來是小腸從筋膜破洞處掉出,形成嵌頓型疝氣,於是趕緊安排開腹手術,開進去發現已有部分的小腸壞死。還好醫師切除壞死的小腸並予以重建後,沒有危及生命。
疝氣類型與成因
人體腹壁有層腹壁筋膜(abdominal fascia),是腹壁中最強韌的組織,呈白色狀,用以構成腹腔的形狀並保護腹腔器官;筋膜的匯合處如肚臍、腹股溝部位,本來就是組織上的弱點,如果鬆掉了,或是因為受傷而使筋膜產生孔洞,就像衣服破掉一樣,腹腔裡面的器官(如腸子)、網膜、軟組織等,就可能從這些洞掉出,稱為疝氣。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疝氣,男女都有。
另外,人體有一些自然的孔洞,例如主動脈/下腔靜脈穿出腹腔,走到下肢變成股動脈/股靜脈,這條路徑上本來就有自然孔洞,與周遭筋膜黏合住,一旦筋膜鬆弛,也可能出現疝氣,稱為股疝氣。
疝氣還可分為體表疝氣和體內疝氣兩大類,體表疝氣指的是腸子或腹膜一些組織跑到不正常的位置,外觀看起來會凸起一塊,常見的有腹股溝疝氣、臍疝氣等;體內疝氣指的是橫膈膜疝氣、腸繫膜疝氣等,如新生兒橫膈膜先天缺損,導致胃或腸子跑到胸腔,稱作橫膈膜疝氣。
還有一些不典型部位的疝氣,如肚子開刀後腹壁筋膜變得脆弱,可能產生腹壁疝氣。
腹壓突然增大 易使筋膜變弱
疝氣的發生與腹壓增大有關,若腹部經常用力,筋膜不斷被拉扯,最後就會變得很薄甚至破掉,就像是橡皮筋多次使用之後會變得鬆鬆的,支撐力不足。生活中有許多事件容易讓腹壓突然變大,例如搬重物、懷孕、肝硬化病人併發腹水、短時間內肥胖等。此外,長期咳嗽,或有便秘、痔瘡的病人,會一直用到腹肌的力量,使腹壓增加。近年民眾流行健身,不斷增加重量挑戰自我,一旦使腹部壓力過度增加,稍有不慎,也會形成疝氣。
除與先天發育、腹壓過大有關外,還有醫源性的疝氣,比方說曾經開過刀的部位,若筋膜癒合不佳或薄弱,就會在這個地方產生疝氣。

腹股溝疝氣分直接型與間接型
常見的腹股溝疝氣還分為直接型與間接型。直接型指的是疝氣囊在腹股溝附近,直接凸出腹壁;間接型則為男性在腹股溝有一個自然的通道,從睪丸出發,沿著精索走到尿道開口;當這個通道鬆掉了,器官掉進去,稱為間接型的疝氣。
在生理構造上,女性雖然沒有睪丸,但有一個圓韌帶連接到腹股溝以固定子宮,因此也存在自然通道,只是女性的通道與筋膜黏合較緊,不容易發生間接型疝氣,以直接型的疝氣居多。
當腹股溝疝氣發生時,通常在腹股溝的位置會摸到一處凸起,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疼痛,但也有人感覺較不敏感。通常較胖的人外觀未必看得出異狀,偏瘦的人發生疝氣,外觀較明顯。
發生疝氣,多數情況下只要躺下來休息或用手按壓,就能將掉出的器官推回去,但因為筋膜的孔洞仍存在,一旦用力,還是可能再發生。疝氣大多沒有立即生命危險,但若頻頻發生,感覺不適、影響到生活品質時,仍建議手術治療。
無張力修補手術為主流
腹股溝疝氣手術只是表淺層的手術,大約一小時內就能完成,術後恢復通常也很順利。就算用傳統開腹的手術,傷口也很小,在腹股溝韌帶上方,約兩到三個指幅大小;若採用腹腔鏡,在肚臍下方、身體中線處會有3個小傷口。健保有給付腹腔鏡手術費的部分,但病人需自付約兩萬元的耗材費。
手術方式原則上就是將掉進疝氣囊的器官推回去、補起鬆掉或破洞的筋膜。早期是將筋膜破洞處直接縫起來,就像修補衣服般對縫,不過採用這種方式,筋膜很可能下次從其他地方裂開,復發率高達10~20%,因此現在已經很少直接對縫,而是採用「無張力」的修補方式。
所謂無張力修補手術,就有如拿一塊布當「補丁」把衣服破洞補起來,而這個補丁就是就是人工網膜。人工網膜有不同材質,選擇原則要輕、與周邊組織的交互反應少、與原本人體的網膜越相近越好,以減少異物感和不適感。
要注意的是,人工網膜若張力太大,病人在手術後會覺得補完的地方重重的、不太對勁,有種「口袋裝了很多零錢」的感覺,不過多半一個月內就可以改善。現在的人工網膜在設計上,會讓孔洞變得更大,取得張力的平衡,達到既可修補又兼顧舒適的目標。
目前健保給付的人工網膜選項很多,效果也很好,已足敷所需;除非是「切口疝氣」的病人,也就是疝氣從病人以前開過刀的傷口跑出來,由於傷口大,且周圍沒有網膜可以縫合,會建議使用自費的人工網膜。其特徵是有兩層結構,第一層是提供張力的材質,第二層是防沾黏的材質,避免腸子在接觸人工網膜時發生沾黏。
目前的無張力修補手術,同部位5年內不會復發的成功率可達90~95%,相當安全有效。但若是因肝硬化產生腹水而導致疝氣的病人,因手術後還是會產生腹水,就可能造成傷口癒合不良,因此對這樣的病人通常會建議保守治療,或是等腹水問題改善後再手術。
嵌頓型疝氣 要把握時間立即手術
雖然多數疝氣不會危及生命安全,但有一種「嵌頓型疝氣」,亦即腸子從極小的孔洞掉出後卡住,推不回去,可能演變成腸阻塞或腸子壞死。一開始發生嵌頓型疝氣時會很痛,但由於附近的神經不是很敏感,漸漸會因為腸阻塞而無法指出明確的肚子痛位置,並同時有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
發生嵌頓型疝氣時需盡快手術,因為腸子只要缺血超過6小時就會壞死,如果沒有儘速鬆開、恢復腸道血液供應,就可能造成部分腸子永久壞死,需切除。
有別於一般疝氣,嵌頓型疝氣的手術分成兩部分,首先要將孔洞很小的筋膜放鬆,讓腸子推回到腹腔,並用無張力的人工網膜做修補。接著要察看腹腔,確認腸子的健康狀況,若有腸子壞死,需切除、重建。如果病人腹腔空間夠、血壓穩定,可以使用腹腔鏡手術;如果腸子已經壞死,體內會有代謝性的廢物累積,甚至沿著血管擴散,病人甚至會進展到敗血性休克,此時就不適合使用腹腔鏡手術,要趕緊開腹處理。
多數民眾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所警覺,已經比較少拖到這麼嚴重才就醫,不過,老年人痛覺有時較不敏感,也說不清楚哪裡不舒服,就有可能延誤,要特別注意。
預防疝氣應減少腹部用力
預防疝氣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減少腹部用力,例如突然搬重物。有些人甚至是因為吹奏樂器(如薩克斯風),腹部過度用力而發生疝氣。也有一些健身愛好者,在運動過程中用力不當或過度而發生疝氣,且發生疝氣的位置未必在腹股溝,也可能在少見的位置;建議運動最好還是量力而為,勿過度。
Q 臍疝氣手術會拿掉肚臍嗎?人可以沒有肚臍嗎?
A 疝氣也會發生在肚臍周圍,這是因為胎兒的臍靜脈跟臍動脈經由肚臍跟母體作連結,所以本來就有一個通道;出生後,臍靜脈跟臍動脈關閉,變成體內循環,但是通道還在,因此肚臍這邊的筋膜就比較弱,是疝氣的好發部位。例如肝硬化病人若有腹水,腹壓比較高,就容易有臍疝氣。
臍疝氣在手術時,有時會拿掉肚臍凹陷處的皮膚,事實上沒有肚臍是沒有關係的,只是現代人對外觀比較在意,通常手術時還是會盡量保留,但如果臍疝氣反覆發作、多次手術,這個地方補不起來,就會把整塊皮膚拿掉。

►人工網膜就像是補丁,補起筋膜上的破洞。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顧好眼睛的「底片」 嚴防視力受損
- 新聞NEWS一下 / 美國總統拜登切除皮膚癌病灶 皮膚有異樣與怪痣 盡速就醫診治
- 新聞NEWS一下 / 龍巖總裁惡性腦瘤離世 早期發現難 近年新治療可延長存活期
- 小心視力殺手! 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全解析
- 凍卵熱潮吹起,該跟風嗎?
- 瞄準三大婦癌: 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
- 基因檢測 能精準預測疾病,趨吉避凶?(上)
- 疫情解封, 國內外旅遊該注意哪些事?
- 耳朵悶塞、聽見自己的聲音… 可能是耳咽管功能障礙!
- 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報告標準新變革 血管狹窄、鈣化、斑塊 一次掌握
- 嘴巴張不開、耳朵痛、頭痛… 惱人的顳顎關節障礙怎治療?
- 清淡就是好? 老年人小心低血鈉威脅!
- 筋膜槍正夯! 該怎麼正確使用?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雷神」帶有失智基因 放慢演藝步調 阿茲海默症遺傳基因解密
- 消脂保肝專欄 / 假期大啖美食後, 體重如何「校正回歸」?
- 內分泌知識小棧 / 連續血糖偵測 調整用藥及飲食更精準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睡眠與青光眼
- 和運租車、HOT大聯盟公益贊助 「好健康小學堂」前進新北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