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7期

出刊日:2019-01-15

返回上一層

一家4姊妹相繼罹患肺腺癌!肺腺癌有明確家族史 建議自費篩檢

台灣不抽菸卻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病人比例逐漸增加,研究發現原因之一與基因遺傳有關,若三等親內有人確診為肺腺癌,罹患肺腺癌的機率約2%;若一等親有人罹患肺腺癌,風險則較其他人高出9倍!
 
諮詢/陳晉興(臺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林孟暐(臺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外科臨床助理教授)
撰稿/龍珮寧、張雅雯
 
一名55歲的女士因為咳血等症狀就醫,胸部X光檢查發現有腫瘤,結果證實罹患了肺腺癌第3期。經醫師建議後,她的4個姐妹都接受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其中3人證實罹患第一期肺腺癌,所幸尚屬早期,都開刀切除了;另1人則是有小結節,尚無需開刀。也就是說,這家5姊妹,有4人都罹患了肺腺癌,另1人則有肺結節正在追蹤中。
 
癌症年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最奪命。現今肺癌每年新增約1萬3千多人、每年有9千多人因肺癌死亡,包括陳定南、鳳飛飛、羅曼菲等名人都死於肺癌,儼然已成為新國病。
 
肺癌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從正常的支氣管或肺泡上皮細胞演變而來。過去認知的危險因子是「抽菸」,認為肺癌患者一定是菸癮者或是曾抽菸,其實不盡然。抽菸是已知的確定因子,然而還有其他原因,例如家族遺傳、環境污染(包括石綿、油煙、粉塵與空氣污染)等。
 
朝向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亞洲正面臨嚴重空污的問題,不論是工廠排放或是中國大陸飄來的沙塵及PM2.5都影響呼吸系統,不僅與肺癌的發生率有關,也與心血管疾病及其他死因都有相關性。
 
 

 

台灣好發肺腺癌 無抽菸女性占多數

肺癌的種類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台灣的肺癌患者中,約85%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8~9成是肺腺癌,早期發現可以手術切除,而且預後良好,但是中晚期的患者容易復發,而且轉移機會高。肺腺癌病人以沒有抽菸的女性居多,所幸相對有較高機會對標靶藥物治療有反應。
 
小細胞肺癌患者較少,約15%左右,與抽菸習慣有關,治療以化學治療為主,不過容易復發。另外還有鱗狀上皮細胞癌,也與抽菸有關,以及其他的少見肺癌。不論是什麼癌症,只要愈晚期,長期存活機會愈小。肺癌的期別是依腫瘤大小及位置、淋巴結侵犯與否以及侵犯的遠近,和是否有遠處器官轉移來評估。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發現的早期肺癌往往小於兩公分,手術切除後預後良好。副總統陳建仁及台北市長柯文哲夫人陳佩琪都曾是早期的肺腺癌患者,因為及早發現、手術切除,至今恢復良好。
 
至於如何在手術前進行分期,此時就需藉助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評估腫瘤大小及位置,以及是否有淋巴結的侵犯。正子攝影此時也派上用場,當確診肺癌後,健保會給付正子攝影,用來進行後續治療評估。
 

微創手術成趨勢 體力佳的高齡者也適合

肺腺癌局部治療的最佳方式是手術。傳統手術需開胸、切開肋骨,術後需要住院2週,甚至得在加護病房觀察,而且不時會感覺神經抽痛,非常難受。現今多已採行微創手術(胸腔鏡手術),傷口大幅縮小,手術時間短,住院天數短,術後肺功能影響較小,疼痛感也小。因為上述優點,所以臨床上不乏高齡80歲以上病人動手術,只要高齡者體力好,心肺功能正常,動手術不是問題。
 
目前胸腔鏡手術已經可以算是治療肺癌的常規性手術,但仍需考量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治療效果,必要時仍須進行傳統手術。
 
手術之外,肺癌全身治療的方式包括化療、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
 
化學治療是利用抗癌藥物殺死癌細胞,副作用大;標靶治療可以精準的針對癌細胞的突變基因,殺死癌細胞,而且不影響正常細胞;免疫治療則是重啟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標靶藥物接力用 免疫治療是新突破

不過,不是每個肺腺癌病患都適合使用標靶藥物。研究顯示,肺腺癌病患的主要驅動突變基因分別是EGFR和ALK/ROS-1,EGFR在東亞裔病患約占50~60%、後者約5~10%,帶有上述突變基因者,使用標靶藥物有效。但標靶藥物只能控制、無法根治,平均1年後會出現抗藥性而導致復發,此時就要用更後線的標靶藥物,因此需要一棒接一棒。
 
以針對EGFR基因突變陽性的標靶藥物為例,第一代艾瑞莎(Iressa)、得舒緩(Tarceva),以及第二代的妥復克(Giotrif),健保有給付。使用第一代EGFR標靶藥物後,約60%的患者會產生T790M抗藥突變基因,一旦檢測出T790M基因突變,可使用第三代的泰格莎(Tagrisso)接力治療,不過此藥目前需自費,單顆費用約1萬5000元,一個月藥物費用約20萬元。
 
肺癌的新突破是免疫療法中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透過阻斷癌細胞上的PD-L1與人體免疫T細胞的PD-1結合,讓免疫T細胞能夠再度活化起來,藉由自身的免疫功能消滅癌細胞。原則上病患的癌細胞若PD-L1表現量高,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較有效,但一般來說關聯性並沒有非常強,約對15~20%的晚期肺癌有效。
 

 

X光篩檢有盲點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利器

肺癌的死亡率高,主因是發現的時候多半是第三或第四期,且高達60%是第四期也就是晚期,但真正能夠根治的是第一期。台灣從2007年第一期肺癌只佔10%,到目前為止已經增加到22%,但仍有努力空間。如何早期發現?與篩檢工具有關。
 
目前公認「低劑量電腦斷層」是早期肺癌篩檢的最佳武器,可以提早5~10年偵測到肺癌。此一檢查除了影像上可以清楚看到肺部0.2、0.3公分的病灶,檢查時不須禁食、不必打顯影劑,安全性很高,檢查時間約5~10分鐘。
 
統計顯示,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的人中,約20%的人有肺部結節,但不用過度緊張,追蹤之後證實是肺癌的比率僅約1~2%。一旦檢查出肺部結節,需定期追蹤,觀察腫瘤的大小來決定處置方式。若小於1公分通常建議先追蹤觀察,若沒有變大就和平共處,若有變大則需要處理。1公分以上的結節建議進一步檢查,例如做切片確認診斷,或直接手術切除再做病理檢驗確認。
 
不過,肺結節最常見的是以前肺部曾發炎留下的結疤,也就是「良性」的結節,所以檢查出肺結節不用過度緊張,追蹤之後證實是肺癌的機率僅約1~2%。
 

 

三等親內有人罹肺腺癌 應定期篩檢

臺大醫學院楊泮池教授主持一項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前瞻性臨床研究,於全國17家醫學中心進行,針對國人55歲到75歲不抽菸的高風險族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測,其中包括三等親內有罹患肺癌的族群,目標是收案12000人。截至2018年09月止,已收案1萬1千多人,其中發現270人得到肺腺癌,比例約2.42%,這270位確診為肺腺癌的患者,95%都在零期或是一期肺癌被診斷,因此預後相當良好。進一步分析,發現最高的風險因子是一等親有人罹患肺腺癌,這樣的人得到肺腺癌機會比一般人高9倍。
 
此處所謂的三等親為生物學上的定義,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之手足、堂表手足、兄弟姊妹、甥侄、子女、孫子女。
 
低劑量電腦斷層自費約需4000~6000元左右,相較於晚期發現的患者所支出的醫療費用及社會成本少很多,所以建議三等親內有肺癌者(尤其直系親屬有肺癌者)、有抽菸者、及處於高風險環境者,可自費接受這項檢查,有機會在疾病的早期就能確診,及早治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