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47期

出刊日:2019-01-15

返回上一層

咳嗽超過3週,我該擔心結核病嗎?

結核病是古老的傳染病,至今威脅不減。每個人的手臂上幾乎都有打過卡介苗留下的疤,這個「共同的印記」就是為了預防結核病。然而為什麼大家都有打疫苗,每年仍有近萬人感染?
 
諮詢╱王振源(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
撰稿╱鍾碧芳
 
結核病過去被稱為「肺癆」,是全球性的慢性傳染病,尤其在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特別興盛。台灣也曾屬於高度盛行地區,但近十幾年來在公共衛生政策的努力下,已有大幅進步,如今已降為「中度」盛行地區。過去台灣每年活動性結核病通報人數都破萬人,2017年有9759人罹病,是歷年來首次低於一萬人以下,其中男性發生率比女性高,老年人發生率比年輕人高。
 

飛沫傳染 潛伏期長

結核病的致病原為結核菌,主要傳染途徑是帶菌的飛沫經由空氣傳染。主要是因為具有傳染性的結核病人常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如果不小心吸入病人產生的飛沫,甚至是飛沫黏在空氣塵埃中乾燥後的殘核,就有可能感染。
 
不同於其他菌種,結核菌生長速度慢,從感染到初發病灶出現,可以短從3個月長到30年,感染後的症狀並不劇烈;此外,當結核菌待在人體時間一長,身體就會慢慢地適應,因此很難警覺。不過,一旦受到感染,終其一生都有可能發病。
 
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很多樣,初發病時通常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且症狀可能時好時壞,侵犯的器官也不限於肺部,包括腦膜、關節、淋巴結、腎臟、皮膚、消化道等都有可能發生,但仍以肺部為主。以正常情況來看,幾乎90%的病人都是單純性的肺內感染,有5%的人在初感染結核菌後,會經由血液或淋巴的擴散造成肺內與肺外同時感染,剩下的5%才是純粹的肺外結核,國內較常見的肺外結核則為淋巴結核。
 

咳嗽3週以上要警覺

肺內結核病發病時常見的症狀依序為咳嗽、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發燒、咳血,這些症狀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也會出現。而肺外結核病的結核菌若跑到腦膜,就會有類似腦膜炎的症狀,包括意識昏沉、頭痛等;若是跑到關節,關節處就有紅腫熱痛等現象;若為頸部淋巴結,則會造成淋巴結的腫大。
 
不過上述症狀都只能當做診斷時的參考之用,尤其咳嗽很常見,若連續咳3週以上就要警覺。若要診斷結核病,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加上影像學檢查;對於肺外結核病,有時還需切片做細菌培養與組織化驗加以證實,才算完整。
 
圖說診斷結核病需綜合臨床表現加上影像學檢查。 

 

抵抗力低時容易發病

國內結核病患男多於女,且年齡以65歲以上居多。容易被感染的高危險族群,除了長期暴露在危險環境的醫護人員外,若家庭中有人得病,卻未好好治療的話,其他家人也很容易受到感染。
 
另一方面,只要暴露在有風險的環境之中,就可能成為帶原者,一旦抵抗力變弱,就極易發病;最典型的例子是愛滋病(AIDS)病人、罹癌後接受化療階段、接受移植手術或正在服用免疫制劑的病人。當然,年長者的罹病率則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按等比級數增加。
 
一般認為,結核病男多於女的主因,是因為男性抽菸人口較多,且男性社會中,戶外活動的機率較高,接觸的人多,自然被傳染的機率就較高。
 
國內因就醫相對方便,少有單純因為結核病發而死亡的案例,多數死亡個案是因為身上帶有許多慢性疾病,造成抵抗力弱,而讓體內的結核病發作,且最後多數都是死於其他疾病,而非結核病。
 

耐心服藥是治療關鍵

治療結核病仍以服用藥物為主,一般同時使用4種藥物治療,盡量鼓勵使用複方製劑,且治療期必須達6個月以上,若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發現對某一種藥物具有抗藥性,治療時間更要拉長到9個月以上。
 
為對付此全球級的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強烈建議,每一位結核病人都需實施「都治計畫」(Directly Observed therapy, short-course, DOTs),藉由經過訓練且客觀的都治關懷員執行 「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確保病人規律服藥,以有效降低個案失落率,減少抗藥性結核病的產生。
 
國內從十幾年前開始於全國各地徹底實施「都治計畫」,同時合併配套措施,例如,環境中有個案出現時,會針對與其接觸的周圍人士一併進行接觸者篩檢,若受檢者X光無異狀,也不能輕忽,若接觸的結核病個案具有較高的傳染力時,會進一步抽血做丙型干擾素釋放檢查、或針對幼兒進行皮膚結核菌素測驗。若確認是已被感染但尚未發病的健康帶原者,則提早給與預防性治療。
 

當家中有人罹患結核病…

如今結核病藥物治療效果良好,只要開始規律服藥後,傳染力就會大為降低,因此居住的環境中若有結核病人,最積極的預防方式,就是關心並督促病人規律用藥,以降低傳染力,並且關心其是否產生藥物副作用。同時,應儘可能讓密閉空間的空氣能夠流通。此外,若發現自己咳嗽3週以上,或有其他結核病相關症狀出現,也宜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自己家人或身旁親友有結核病病史。而結核病人本身的保健,則宜多運動健身,保持規律生活,睡眠充足且避免熬夜。
 

卡介苗的效力僅15年

卡介苗是一種牛的分枝桿菌所製成的活性疫苗,經減毒後注入人體,可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一般對初期症候的預防效果約85%,主要可避免造成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
 
過去台灣對於出生滿24小時、且體重滿2500公克以上的新生兒,全面施打卡介苗,但自2016年起,接種的年齡從出生24小時調整為出生滿5個月,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至8個月,最晚須於一歲前完成。
 
卡介苗的保護效力一般只能維持15年,15年之後就無法期待卡介苗的保護作用了,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還有近萬人染上結核病的原因。15歲之後若補打或追加一劑,對於結核病的預防效果仍有爭議,主要是成年後體內的免疫力已經成熟,環境中也有不少類似結核菌的病菌充斥,提供了免疫反應,因此目前臺灣的公共衛生政策是,只要於出生滿5個月施打,之後便無補打必要。
 
為追求更好的保護力,近年已陸續有新的結核病疫苗研究開發中,目前看來效果不錯,值得期待。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