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0期

出刊日:2022-04-15

返回上一層

內分泌知識小棧 / 糖尿病友不只顧血糖, 還要防範高血壓!

不少糖尿病患者合併有高血壓,而高血壓不見得會有明顯症狀,唯有每天自我量測「早晚」血壓,並遵守醫囑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控制。
 
撰稿/曾宇婷(好心肝門診中心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最常發生死亡或失能的併發症,包括心臟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周邊動脈疾病(引發糖尿病足、截肢風險)。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已非常清楚,多重危險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體重過重、慢性腎臟病及蛋白尿,需要都介入調整,才能確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對糖尿病患來說,合併有高血壓還會增加微小血管病變風險(例如視網膜、神經及腎病變),因此需要積極診斷治療。量測血壓時應採坐姿,雙腳放地上,量測的手置放在與心臟同高的桌上,休息至少5分鐘後再測量,標準是量上臂的血壓,若是高於140/90mmHg,且連續幾天都高,才能確診為高血壓。有些病患在醫療院所會有所謂的白袍高血壓,因此自我監測居家血壓才是診斷的重要依據。
 
血壓偏高 應控制鈉攝取量及體重
 
當血壓超過120/80mmHg時,雖然還未診斷為高血壓,但是應盡快做生活型態調整。首先避免高熱量食物,控制每天攝取總熱量、增加身體活動量,目標是控制體重。飲食型態包括控制每天攝取「鈉」不超過2300毫克,相當於6公克的鹽巴,要注意的是一些加工、醃漬食品吃起來雖然不鹹但是含鈉量高,應盡量選擇原型食物,外食族也可以注意營養標示鈉含量。另外應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纖維質攝取,每餐至少兩份蔬菜以及一天2份水果。此外,壓力及熬夜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進而使血壓偏高,減少壓力及適度運動亦能幫助血壓穩定。
 
已有高血壓 選擇適當藥物治療
 
當自我監測的血壓連續幾天都超過140/90 mmHg,應開始藥物治療。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renin- 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相關之高血壓荷爾蒙調節藥物,是糖尿病患合併高血壓的首選用藥,特別對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是蛋白尿的人,具有保護心臟及腎臟的好處。其他常用藥物還有thiazides(排鈉利尿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血壓控制的目標是低於140/90mmHg,若是已患有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或是慢性腎臟病的人,可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避免疾病惡化。若使用一種降壓藥仍無法控制血壓,比起加倍同一藥物劑量,更有效的方式是加上第二種降壓機轉的藥物,因此有所謂複方或三方成分的降壓藥物,可以讓病患一天一顆降壓藥就控制達標,增加藥物服用順從性。
 
在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血壓偏高並不少見,而高血壓一般來說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唯有每天自我量測「早晚」血壓才能早期發現高血壓,規律用藥才能使血壓控制穩定,但是若出現頭暈、姿勢性低血壓、腳水腫情形,務必告知醫師調整藥物,且定期檢測腎功能、電解質,避免藥物副作用。
 
►血壓偏高應避免高熱量食物,控制體重。
►糖尿病友應每天量測血壓,了解血壓變化。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