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7期

出刊日:2024-01-15

返回上一層

個人化癌症疫苗 開啟癌症治療新頁!

癌症已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因為COVID-19疫情驗證了mRNA疫苗技術確實可行,也加速了治療性癌症疫苗的進展。全球醫藥界積極研發以mRNA技術製作的個人化癌症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已看到效果;台灣也急起直追,中研院甚至超前研發可治療癌症的「奈米疫苗」,癌症治療即將開啟新頁!
 
諮詢/陶秘華(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兼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執行長)、胡哲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聘副研究員)
撰稿/李宜芸、黃靜宜
 
2023年諾貝爾生醫獎由長年投入研發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魏斯曼(Drew Weissman)獲得殊榮,他們在mRNA疫苗的貢獻得以讓全球在短時間內開發出COVID-19的疫苗,拯救無數性命。
 
  不過mRNA的潛力不止於此,近期各大藥廠及生醫界積極投入以mRNA技術製作個人化的癌症疫苗,將可能在近年內為癌症免疫治療再立下新的里程碑。
 
mRNA癌症疫苗臨床試驗初步告捷
 
2022年由莫德納藥廠公布的臨床試驗顯示,157位第三期或第四期的黑色素細胞癌的患者,一組使用免疫治療pembrolizumab(吉舒達),另一組則在免疫治療藥物外,再加上mRNA癌症疫苗,用藥一年後,使用mRNA癌症疫苗組別的復發與死亡風險比起另一組降低了44%。
 
  2023年5月,一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胰臟癌mRNA癌症疫苗研究更引起廣泛矚目,該研究共有16名胰臟癌病人在手術切除病灶後,接受9次量身訂做的胰臟癌mRNA疫苗注射,再加上單株抗體藥物癌自禦(atezolizumab)與複方化療藥物FOLFIRINOX。結果有一半的病人產生有效且持久的T細胞免疫反應,且在兩年的觀察期沒有看到胰臟癌復發,顯示胰臟癌mRNA疫苗發揮了效果。雖然這只是初步小型的研究,樣本數還不夠多,但已經顯現出mRNA癌症疫苗確實可行!
 
  究竟mRNA癌症疫苗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與其他癌症疫苗又有何不同?
 
現行癌症治療有瓶頸難以阻擋癌症復發
 
當病人罹患癌症時,醫師會透過手術、藥物、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等清除腫瘤,療程結束後,病人仍需持續回診追蹤數年,隨時留意癌細胞是否有復發的跡象。
 
  目前的癌症治療中,化療藥物是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皆通殺,因此副作用很大;標靶藥物則可直接攻擊癌細胞的靶點,雖然能清除大部分的癌細胞,但只要有少量的癌細胞躲過攻擊,過一、兩年就可能逐漸演化出有抗藥性的癌細胞,癌症進而復發。
 
  一旦復發,癌細胞多半都已遠端轉移;相較於原發癌,轉移癌更為嚴重,這代表腫瘤細胞可能已遍布全身,屬於晚期了,即使最新的免疫療法帶來了一線生機,但價格昂貴,且有機會治癒的癌友只有少部分。
 
  所以,癌症的標準療程結束後,許多病人還是膽顫心驚,因為體內是否還有癌細胞殘存是未知的,病人與醫師只能持續追蹤,尚無有效方法可以阻斷體內殘存的癌細胞持續進展。
 
  但未來,可能透過癌症疫苗來預防癌症復發,在病人接受標準治療後給予癌症疫苗,讓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隨時偵測和殲滅體內潛藏的癌細胞,避免走向復發一途。
 
癌症疫苗可活化免疫系統訓練T細胞辨識癌細胞
 
癌症疫苗(註1)並非新的名詞,過去醫學界已嘗試研發各種治療性的癌症疫苗,其共通點是企圖活化人體免疫系統(主要是T細胞)去攻擊癌細胞,這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藥物直接殺滅癌細胞的觀念完全相反,所以廣義來說,癌症疫苗也屬於免疫療法的概念。
 
 
  我們每個人都有T細胞,但這些T細胞如果沒有受過「訓練」,不認識癌細胞,就無法發揮「防禦殺敵」的功能,這也是許多癌症疫苗的目的,希望讓T細胞去認識特定的癌細胞,達到精準對付癌細胞的效果。
 
  這些癌症疫苗的概念都是用一個癌症「抗原」(癌細胞上可被免疫系統辨識的的蛋白質片段)去促進、活化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不管是增加體內可以專一對付癌細胞的T細胞數量或是增加T細胞的功能,有各種方法,從事癌症疫苗的科學家做了很多嘗試。
 
 
註1
有一類癌症疫苗為「預防性癌症疫苗」,例如子宮頸癌疫苗、B型肝炎疫苗,分別針對有致癌風險的人類乳突病毒(HPV)、B型肝炎病毒(HBV),透過施打疫苗,可避免HPV、HBV的慢性感染,進而降低因該種病毒引起的癌症機率。
 
註2
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在任何有核細胞上都有,負責呈現蛋白質片段。MHC II 特別會在抗原呈現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細胞等)上發現,所呈現的抗原是來自細胞外的蛋白質。而人類的MHC又稱為人類白血球抗原群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s)。
 
腫瘤相關抗原癌症疫苗效果不佳
 
例如腫瘤相關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的癌症疫苗已發展多年,但該種疫苗使用的腫瘤抗原通常沒有發生突變,也就是我們的正常細胞上也有,只是在腫瘤上表現較多、正常細胞較少。由於人體免疫系統有一種「自我容忍(self-tolerance)」的能力,也就是對於自有的抗原是不能產生免疫反應的,否則就很容易造成自體免疫疾病了,因此以腫瘤相關抗原所研發出的癌症疫苗,能夠引發的T細胞免疫反應有限,對付癌細胞的效果並不好,還可能攻擊我們正常的細胞。
 
  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10年核准一款樹突細胞攝護腺癌疫苗Provenge(sipuleucel-T),就是第一款TAA癌症疫苗,要價9萬3千美元,只能延長病人4.1個月的生命,效果並不好,已經罕有人用。
 
 
 
 
發現腫瘤獨有的「新抗原」開啟新路徑
 
上述TAA癌症疫苗雖然效果不好,但已經奠定了癌症疫苗的基礎,後來又發現了腫瘤新抗原(neoantigen),讓科學家對癌症疫苗又重燃信心。
 
  腫瘤新抗原就是僅存在於腫瘤突變上的抗原。癌細胞都是經由許多基因突變累積後而造成的,這些基因的突變就可能在細胞內製造出胺基酸序列變異的蛋白質,這個「變異的蛋白質」就是腫瘤的「新抗原」。
 
  「新抗原」是癌細胞獨特的基因突變產物,與「腫瘤相關抗原」源自於自身細胞的正常蛋白大不相同;「新抗原」對免疫系統來講是從未碰過的,就像是外來病原體一般,所以免疫系統一旦辨識出它,就比較會去攻擊它。
 
  如果以腫瘤新抗原為標的,設計出疫苗打入人體,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就有機會殺死腫瘤。由於每個病人的腫瘤新抗原都不一樣,所以需要「量身訂做」,不能通用。
 
  而製作癌症疫苗的技術平台有很多,例如長胜肽疫苗(long peptide)、病毒載體疫苗等,mRNA技術是其中一種,也是目前最熱門的方式,已有不少臨床試驗進入第二期或第三期。除了上述發表於《自然》期刊的胰臟癌mRNA疫苗試驗外,還有黑色素細胞癌、大腸癌等等,對象都是中晚期的病人,且通常合併免疫療法,以強化療效。
 
  目前看來,以mRNA技術製作的癌症疫苗引發人體免疫的效果確實很強,而且製造上有速度快的優勢,最快可以在兩個月內就研發出個人化的疫苗,這是mRNA癌症疫苗被格外看重的原因。
 
mRNA癌症疫苗具有多靶點特徵  可防範腫瘤再度突變逃脫
 
mRNA腫瘤新抗原疫苗(neoantigens 或private tumor antigens)的製作流程大致是(可參照左圖):癌症病人接受治療時,透過手術或其他方式取出身上的腫瘤,接著針對腫瘤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分析出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位點。
 
  接著利用人工智慧(AI)運算,挑出數個到數十個能跟病人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註3)結合力較強的基因突變位點,利用遺傳工程將這些突變位點接合在一起(即多靶點),製作成mRNA疫苗,打回病人體內;當體內的巨噬細胞或樹突細胞吞進mRNA疫苗後,會製造含有突變位點的蛋白,並將之分解成許多蛋白片段,部分分解的蛋白片段會和人類白血球抗原結合,呈現在細胞表面。藉此,我們的T細胞受體就可辨識出這些有突變位點的蛋白片段,並且大量增生;未來這些T細胞碰到帶有同樣突變位點蛋白片段的癌細胞,就會展開猛烈攻擊。
 
  目前研發中的癌症疫苗主要是用來防範癌症復發,所以能否成功的關鍵點之一,就是選擇這些基因突變位點時有沒有選到轉移癌的突變基因,以及疫苗打入人體後是否能順利與病人的HLA結合呈現給T細胞,以引起較強的T細胞反應。
 
  樂觀來看,因為被挑出來做成疫苗的腫瘤基因突變位點可能會有數十個之多,具有「多靶點」的特性,即使腫瘤再度突變,也不太可能全部靶點都失效,還是可以發揮作用。
 
  製作癌症疫苗的過程中,能快速進行個人化基因定序的NGS也是關鍵的一環,沒有NGS技術就沒有癌症疫苗個人化的概念,因為無從找出突變的腫瘤抗原,就無法走到下一步。所以如今癌症疫苗能夠再次展露曙光,也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註3
HLA為人類免疫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每一個人的HLA都不完全相同,可幫助免疫系統辨識敵我。HLA最常應用於器官移植時,需要確認捐贈者與受贈者的HLA是否相合,才能進行移植。
 
癌症新抗原疫苗如何預防癌症復發?
 
癌症病人經過各種治療後,影像檢查已經看不到腫瘤,但醫師仍不敢保證治癒,原因就是不曉得是否還有癌細胞躲在體內。
 
  一般而言,經驗極豐富的醫師在電腦斷層(CT)影像上可以看出最小的腫瘤約0.3公分,而0.5~1公分的小腫瘤中估計就有1~10億顆癌細胞,因此,在腫瘤大到影像學檢查看得到之前,可能已有上千萬顆癌細胞潛藏在身體內,所以,只有靠自己的免疫細胞才能夠徹底消滅這些癌細胞。
 
  透過注射癌症新抗原疫苗,理想上,人體的免疫系統可被訓練出認識許多不同突變位點的T細胞(如下圖),這些T細胞就能化身「巡邏車」,每天不間斷地在身體裡循環監控,這些被訓練過、高專一性的T細胞還有自我複製的能力,有一部分會成為長壽的記憶型T細胞群,會存在身體的血液、骨髓及各個組織中,未來就可能揪出殘存在身體各個角落或準備作亂的腫瘤細胞。
 
  目前研究發現,原發癌的突變位點與轉移癌的突變位點是有部分的重疊,簡單來說,原發癌是親代、轉移癌是子代,轉移癌會繼承原發癌的突變,也同時會有新的突變。所以,針對原發癌製作的癌症新抗原疫苗,對轉移癌應該也可以發揮作用。
 
  整體而言,目前認為mRNA癌症新抗原疫苗有以下5項優勢: 
  1  病人體內可自行製造對付癌細胞的免疫藥物。 
  2  可對付轉移癌。可在影像學檢查發現腫瘤前,就由專一性免疫細胞在全身巡邏找到癌細胞。 
  3  屬於多靶點治療。T細胞可攻擊腫瘤多個靶點,可預防腫瘤突變逃脫,抑制抗藥性癌細胞產生。 
  4  副作用低。因T細胞具專一性,只會攻擊癌細胞,不會攻擊正常組織。
  5 具終身免疫效果。癌症疫苗產生的記憶型T細胞能長期存活,發揮持久抗癌的效果。
 
 
  隨著科學家不斷突破技術的瓶頸,癌症疫苗個人化已有了明確的藍圖,甚至在預後最差的胰臟癌都有亮眼的成績,可說是相當有潛力與前景,只待進行更多臨床試驗來驗證在不同癌症的療效。而在其他感染疾病方面,如目前仍無預防或治癒解方的登革熱、愛滋病等,也可能因mRNA疫苗有所進展,相當值得期待!
 

癌症與T細胞的關係

  為什麼T細胞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從這篇研究一窺端倪。2007年《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期刊有一篇針對不同期別大腸癌病人的研究,這些病人都已經接受了適當治療,但是腫瘤周圍的殺手T細胞(CD8+T)細胞數量較多的病人,不管是零期或者腫瘤已轉移至淋巴結的第四期,預後都較好;相反的,數量較少的病人,不管是零期或第四期病人,未來復發的機率都比較高。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T細胞在癌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T細胞數量較少的人,即使是早期癌症,預後還是可能不佳。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要幫助病人提高T細胞的效果。怎麼提高呢?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活化T細胞   mRNA癌症疫苗是產生專一性T細胞
 
  不像外來病毒入侵人體後,免疫系統會立刻啟動攻勢;癌細胞因為是人體自己的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雖然仍會釋放出特殊的蛋白質去刺激免疫系統,但刺激出來的T細胞卻對癌細胞沒有攻擊性(exhausted T cell),因為免疫系統在癌細胞發育的過程不斷被教育這是自體的細胞,不能攻擊它,癌細胞因此能躲過T細胞的攻擊而壯大。
 
  現階段的免疫療法藥物,主要是調節T細胞上面的CTLA-4與PD-1的煞車機制,將這兩個分子的煞車關掉,進而讓T細胞活化起來,去攻擊癌細胞。它不是增加T細胞的專一性,而是幫助T細胞活化起來,所以對腫瘤周圍T細胞較少的病人效果較差,而偏偏有8成的癌症病人都屬於T細胞較少,這也是為什麼免疫療法有效率目前只有兩成左右。
 
  而以mRNA技術為基礎的癌症新抗原疫苗可以幫助這群T細胞較少的病人,甚至是全部的癌症病人,產生對腫瘤專一的T細胞,解決免疫療法的瓶頸,因此備受矚目。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