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7期

出刊日:2024-01-15

返回上一層

搔癢抓不停、出現黑褐色斑點… 銀髮族常見皮膚問題如何處置?

年紀漸長後,皮膚也會出現一些變化,最常見的就是老年皮膚搔癢症,以及可能洩漏年齡的「老人斑」。如何面對這些惱人的困擾?

諮詢╱王莉芳(好甘心診所院長、臺大醫學院皮膚科兼任副教授)

撰稿╱李佳欣

皮膚由三層組織構成,包括表皮、真皮與皮下脂肪,提供對外屏障、防止乾燥、調節溫度等功能。但隨著年齡持續增長,這三層的組織都會開始變薄,新陳代謝的能力也逐漸衰退,也較容易因疾病或外在的刺激而產生問題。其中,高齡長輩最常見的困擾就是「皮膚搔癢症」,經常發生在四肢、關節周圍與胸口、頸部等部位,皮膚摸起來感覺粗糙、呈現網格狀紋路或脫屑。嚴重時,有些人會因為搔癢難耐而抓到破皮流血,甚至癢到睡不著,影響正常生活。

 

老年人皮膚油脂減少   應避免過度清潔皮膚

雖然造成老年皮膚搔癢症的原因複雜,包括一些慢性病或精神情緒困擾,以及長時間臥床產生疥瘡、濕疹等都可能引發,但在診間觀察發現,絕大部分還是因為皮膚過度乾燥而引起。

  跟一般的乾癢症多好發在秋冬不同,老年的皮膚搔癢症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因此平時就應該養成正確的皮膚保濕習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應避免過度清潔皮膚,尤其別再如同年輕時一般用海綿、絲瓜布搓洗身體。因為清潔皮膚主要目的是洗去油脂、汗水或沾黏在皮膚上的灰塵,但高齡者的皮膚多半油脂已經不足,就像沒有塗蠟的蘋果一樣,如果再將皮膚洗到摸起來「澀澀的」,甚至為了搓出「鉎(sian)」用力搓,只會讓角質層變得更薄、表皮更容易乾燥。

  如果皮膚沒有特別的狀況,老年人平時只要用清水,頂多加一點點沐浴乳沖洗,就足以達到清潔的效果。洗澡水的溫度也不宜太高,一般建議以40~45度較理想。但考量泡熱水澡也有促進血液循環與放鬆的好處,因此偶爾泡泡熱水澡無妨,只要注意控制時間,建議每次不要超過15 分鐘。洗完澡後,最好也立即塗抹上一層凡士林或保濕乳液來加強皮膚滋潤。

保濕產品的選擇

至於該如何選擇適合的保濕產品?市售的保濕產品原理不外兩種:一是利用各類油脂的覆蓋形成屏蔽,讓水分不易從表皮蒸發,如嬰兒油、凡士林、植物油等,通常質地越油,保濕效果也越好;另一種則是添加一些保濕因子,可從皮膚含水較多的基底層來抓取水分,達到表皮的濕潤。

  如果產品的油脂含量比例高,效果就較持久,但缺點是擦起來感覺會較黏膩、厚重,若老人家接受度不高,可能就會排斥使用。而強調清爽型的產品,多半是降低油脂的成分,以較高比例的保濕因子來達到效果。這種類型擦起來清爽濕潤、感覺較為舒適,但保濕的持續力通常就比較短,需要頻繁地補充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兩種類型的產品各有優缺點,民眾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

►長輩皮膚油脂減少,可加強皮膚的保濕。

 

藥物及照光治療可幫助止癢

老年人的皮膚搔癢問題若透過加強保濕、避免過度清潔仍無法改善,應就醫請教皮膚科醫師,由於每個人的病況不同,皮膚科醫師可能會開立止癢藥膏或口服抗組織胺等藥物來達到止癢效果,如果用藥後仍然癢得受不了,則可考慮第二線的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利用特殊的儀器將特定波長的紫外線(窄波長紫外線B光)照射到皮膚,在門診中就可進行,通常一周約需2~3次,待情況改善可降低至一周1次。

  有別於傳統的藥物治療,停藥後就沒有藥效,照光治療的作用是針對皮膚的免疫反應進行調控,因此做完一個療程之後,通常還有約半年的續航力。唯目前因健保只給付在醫院進行照光治療,若在診所施作則需自費,一次約百元上下。

老人斑非惡性 防曬可避免生成

另一個老年人常見的皮膚困擾則是「脂漏性角化症」,也就是俗稱的「老人斑」,在臉部及手背上最常見,形狀、大小不一,有些摸起來會有微微的凸起。由於是年紀大後才逐漸浮現,色澤呈暗褐色,常令人擔心與皮膚癌有關。

  對皮膚科醫師來說,老人斑與皮膚癌並不難分辨,因此民眾若有年紀大了才突然長出的「痣」,尤其是在短時間內快速變大、顏色改變甚至流血潰爛等情況時,要特別警覺,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意見。

  其實,老人斑的形成原因跟老化以及長年曬太陽的黑色素沉澱有關,是一種角質與表皮層的增生,算是良性的皮膚細胞病變,與黑色素瘤的惡性細胞屬於不同型態,不太需要擔心日後發展成癌症。

  但即便撇除對疾病的擔憂,老人斑外觀上看來明顯、易透露年紀,也讓不少愛美的民眾感到困擾。

  目前並沒有能有效治療老人斑的方法,市售的淡斑產品坦白說效果也很有限。好在,隨著醫學美容技術的進展,真的很在意外表的人,可藉由皮膚美容雷射來去除這些色素斑塊,安全性與效果也都還不錯。而若想預防或減少老人斑繼續生成,因無法阻止生理上的老化,唯一的方式就是盡量避免曬太陽、減少黑色素沉澱的機會。

皮膚癢,藥物副作用導致?

此外,由於高齡長輩經常因慢性病而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在藥物仿單(說明書)上又常提及皮膚癢的副作用,因此當出現皮膚不適症狀時,很多人會懷疑是藥物惹禍而自行停藥或減藥。

  藥物仿單最主要是完整提供藥物的資訊,以確保醫療人員及病人能夠正確、安全地使用藥品,因此會將臨床試驗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副作用都詳細載明。然而在真實世界中,並非所有副作用都一定會發生,要判定皮膚癢或起疹子是否為藥物引起,也需要一些時間觀察用藥前後的皮膚變化,因此,當皮膚出現異常懷疑與藥物有關時,應先回診請醫師確認,而非自行停藥。若真的與藥物有關,有時也需要在控制疾病與副作用之間權衡利弊得失,停藥並非唯一選項。

皮膚問題不一定找得到特定原因  症狀治療也是解決之道

許多民眾對於皮膚出現症狀,擔心的不一定是皮膚,而是懷疑自己「體內」出了什麼問題表現在皮膚上,或是直覺聯想是否吃了什麼食物或碰到什麼物質導致皮膚症狀,對於遲遲找不出「兇手」這件事感到焦慮,這是門診病人常見的「迷思」。

  除了與老化有關的皮膚問題以外,大多數的皮膚問題其實都是因某個刺激而誘發,只是生活中可能造成刺激的因素實在太多,有時候病人也不見得會聯想到。所以皮膚科醫師看診時,經常像偵探辦案,得仔細詢問病人近期的生活狀況、病症發作時間、近期用了哪些產品或食物、去過什麼地方...試圖從紛雜的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引發問題的罪魁禍首。有時候醫師也會「直接實驗」:從病人主訴中,找出最有嫌疑的物質(可能是化妝品、食物或環境),請病人暫時遠離或再度接觸(re-challenge),觀察皮膚狀況是改善或惡化,藉此確定診斷。因此,就診時提供給醫師的資訊越清楚,越有助於找到問題的根源。

  只是,有時候病人提供的資訊有限,再加上每個人的皮膚對於特定物質的反應不同,同樣的產品可能有些人用沒事,有人卻起了紅疹,醫師確實不一定每次都能對於「案情」給出明確的判斷。但對於這種不確定性,有時病人不易接受,非得要醫師給一個確切說法才能安心,因此,門診中常有人會憂心忡忡地來詢問皮膚的症狀是否代表身體有嚴重問題、是否該安排健康檢查或希望做皮膚過敏原測試等。

  其實,針對還不確定病因的皮膚問題,醫師通常會先採取症狀治療,若治療後症狀有所改善,就不需要太過擔心,如果一定要追究出「禍首」,如此可能造成心理上不必要的壓力。至於要不要做皮膚過敏原測試?幫助可能有限,因為生活中可能致敏的因素太多,且會造成身體過敏的物質也可能隨著時間改變。因為人體有免疫記憶,有時檢測出來顯示對某物質過敏,不代表現在對這個物質還是會過敏。所以若經醫師診治後症狀有所改善, 倒不用糾結在病因,放鬆心情也是與疾病共處之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