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7期

出刊日:2024-01-15

返回上一層

研發個人化癌症疫苗 台灣急起直追 奈米疫苗另闢蹊徑

諮詢/胡哲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長聘副研究員)、陶秘華(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兼轉譯醫學專題中心執行長)
撰稿/李宜芸、黃靜宜
 
目前一些臨床試驗已證明mRNA癌症疫苗的確具有很大的潛力,不過如同卡里科在獲得諾貝爾獎時,曾提到mRNA的疫苗仍然有非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mRNA癌症疫苗也還有一些改善空間。
 
個人化癌症疫苗仍待解決的問題
 
不止mRNA,所有個人化癌症疫苗需要積極解決兩大問題,其一為疫苗刺激T細胞的能力,其二為預測腫瘤抗原的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抗原預測準確,但疫苗打入人體卻無法產生足夠的T細胞,或者所預測的腫瘤新抗原失準,即使產生出再多的T細胞也沒有用。
 
  目前mRNA癌症疫苗雖然試圖解決上述問題,但還是有其困難之處。
 
  腫瘤新抗原疫苗希望能激發殺手T細胞去攻擊癌細胞,但是腫瘤新抗原需要經過抗原呈現細胞(如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吞噬、消化後,將蛋白質片段呈現於細胞表面,才能激發殺手T細胞。
 
  也就是說,腫瘤新抗原疫苗需要經過「中間人」(抗原呈現細胞)的消化,然而這些細胞有「偏食」的特性,不一定會乖乖吞下這些抗原並做出符合預期的反應,過程中有許多層次,非常複雜,目前的科學技術尚不能完全掌控,所以增添許多不確定性。
 
  舉例來說,mRNA疫苗一次會提供許多被串在一起的抗原,當被吞噬進「抗原呈現細胞」內時,未必能如科學家所期待的去正確切割突變位點,目前還很隨機;另外,抗原呈現細胞對抗原的呈現其實有「挑食」的現象,給它10個抗原,但最後可能只對1個突變位點有反應,將它呈現在細胞表面,使得刺激殺手T細胞的效果不如預期,這個現象在免疫學上叫做 immunodominance(免疫優勢性),其機制以及相對應的疫苗策略都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技術來克服。
 
奈米疫苗包覆短抗原及特殊佐劑
 
針對這些阻礙,目前中研院已展開「奈米疫苗」的開發。利用奈米粒子技術做成的奈米疫苗,約是病毒的大小,並用進入體內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一種乳糖的化合物)包裹住許多短短的腫瘤抗原(短胜?),這些短抗原也是經過人工智慧計算,挑選出最可能引起人體T細胞反應的部分,可以很彈性且精準地調整數量。接著想辦法把奈米疫苗送到抗原呈現細胞前。
 
  奈米疫苗裡面除了包覆短抗原,還有特殊的免疫佐劑,可以想像成是調味料,可吸引抗原呈現細胞前來吞噬;奈米疫苗被吞噬後,就會因為細胞內酸性的環境而釋放出這些短短的抗原,不需細胞再切割,可望解決細胞的偏食特性以及隨機切割mRNA的情形。免疫佐劑還可以不斷調整,找出最能刺激T細胞的配方,這是mRNA疫苗沒辦法做到的。
 
 
大腸癌小鼠實驗 證實奈米疫苗有效
 
為驗證奈米疫苗是否可行,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陶秘華執行長、胡哲銘副研究員與長庚醫院蔡文司醫師合作進行動物實驗,特別選擇對免疫療法沒有反應的MMR-P型大腸癌病人(佔所有大腸癌病人的90%),讓擬人化小鼠帶有這些病人的大腸癌腫瘤,並在另一群小鼠身上打入針對這些病人製作出的癌症新抗原疫苗(以奈米疫苗方式製作),小鼠體內產生出專一性的T細胞後,再將這些T細胞移植到有大腸癌腫瘤的小鼠身上,這批小鼠同時有人的大腸癌及T細胞,被暱稱為「阿凡達小鼠」。實驗結果顯示,8個病人的腫瘤皆可以產生出專一性的T細胞,並證實這些專一性T細胞的確能攻擊癌細胞。
 
  這個結果也讓研究人員振奮,如果奈米疫苗連這麼難治療、免疫療法都無效的癌症都可以發揮效果,其他癌症機會更大,奈米疫苗前景看好。
 
  中研院這項奈米疫苗技術居全球領先地位,唯接下來仍需在人體試驗中驗證。而比起mRNA癌症疫苗的製作時間(目前約需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短胜肽抗原設計的奈米疫苗有機會讓製備的時間更短,很值得期待。
 
  不管是mRNA疫苗乃至於奈米疫苗,個人化癌症疫苗是目前各個先進國家正在競逐的賽場,台灣雖然起步較晚,但有紮實與豐富的生物醫學資訊技術為基礎,若新藥與突破性療法臨床試驗的法規能適時跟上,台灣就能急起直追,不在這場癌症疫苗之戰中缺席。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