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期
出刊日:2023-07-15
返回上一層染燙髮,要注意哪些問題?
為了整理三千煩惱絲,不管是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或是把直髮燙捲、捲髮燙直,都很常見,但陸續也有研究指出染髮劑及直髮劑可能與某些癌症有關,這些研究的證據力如何?該注意什麼?
諮詢╱姜至剛(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
撰稿╱黃靜宜
年輕時為了亮眼的外貌而染髮,上了年紀為了遮掩不斷冒出的白髮也需要染髮...現代人染髮愈來愈普遍,不過,陸續有一些統計相關性的研究顯示,染髮劑可能與淋巴癌、血液腫瘤、膀胱癌等癌症有關係,但這些研究不見得都很嚴謹,也有研究指出未能發現染髮劑與癌症有顯著的關聯性,所以仍未有定論。
染髮劑成分檢視
其實染髮劑會不會有害健康,還是要看成分。以染髮效果較持久的持久型染髮劑來說,大多分為兩劑,第一劑為鹼劑,有些產品會添加過硫酸銨(ammonium persulfate)、過硫酸鉀(potassium persulfate)、過硫酸鈉(sodium persulfate)等成分;第二劑則為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H2O2,又稱雙氧水)的水溶液,使用時將兩劑混合,可淡化毛髮中的黑色素,使毛髮顏色變淡。此外染髮劑中還常有對苯二胺(paraphenylene diamine,PPD,亦有寫成p-Phenylenediamine、1,4-diaminobenzene),作用是幫助頭髮染色,也是最常引起討論的成分。
目前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把對苯二胺歸類在第三級致癌物,也就是沒有足夠的動物或人體研究資料能夠證實其為人類的致癌物質,而許多人每天飲用的咖啡其實也是同一級,從這一點來看,似乎不用對染髮劑過度憂慮。
此外,在毒理學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劑量決定毒性」,所以衛福部將染髮劑列為含藥化妝品管理,對於有毒性疑慮的成分有相關規範。例如對苯二胺限量在2%以下、對甲苯二胺(Toluene 2,5-diamine)限量在4%以下、阿摩尼亞限量在6%以下。染髮劑要上市,基本上必須符合標準,並向衛福部辦理查驗登記,經核准發給許可證後,始得製造或輸入販賣。
至於對苯二胺還有一個化學相似物「間苯二胺」(m-Phenylenediamine, MPD),被證實毒性較高,所以早在民國98年8月21日已禁止使用(衛署藥字0980328465號的公告)。
染髮劑碰到頭皮可能為人體吸收 最常造成過敏
頭髮的結構是非常緻密的,所以若要維持較久的染髮效果,讓染髮劑能進得去頭髮內,必須先用一些化學藥劑「破壞」頭髮的結構,才能夠染得上去。由於頭髮是皮膚的延伸結構,在染髮過程中,染髮劑若不慎碰觸到頭皮,經皮膚吸收,進入血液中,其毒性物質例如PPD成分,就可能經由身體代謝,從泌尿道排出去,所以染髮常被認為可能對泌尿道、膀胱有一些風險。但這樣的風險,目前大部分都只是相關性的研究,也就是染髮者相較於未染髮者,增加部分致癌風險,尚未有因果關係的定論。
染髮的方式也有多種,有些是暫時性染髮,並未先利用化學藥劑破壞頭髮結構,只是讓染料暫時附著在頭髮上,幾天後顏色就變淡,脫落,這種暫時染髮劑的風險與持久性染髮就不太一樣。
曾有研究是在實驗室內進行動物實驗,以對苯二胺(PPD)直接去刺激膀胱的細胞,在如此大的劑量下,可以看到導致細胞突變的風險很高,但這與實際情況不同,一般人染髮時,染髮劑經由皮膚吸收進入人體血液中的量,其實是相對少的。
不管是哪種染髮方式,染髮最常出現的「副作用」其實是其成分對某些人的頭皮造成過敏,尤其若頭皮本來就有傷口時,更容易造成嚴重過敏,可能會使頭皮出現紅腫、發癢、紅斑,甚至水泡或潰爛。因此,建議染髮前先將染劑塗在手腕皮膚測試一下,沒有過敏反應再使用。
直髮劑與子宮癌有關?!
除了染髮外,也有人會使用直髮劑(straighteners)把頭髮燙直,2022年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JNCI)刊登一篇研究引起關注,該研究發現,在過去12個月曾使用直髮劑的女性,罹患子宮癌(uterine cancer)的風險較未使用者高。
此為姊妹家族研究,由美國國家環境健康安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所領導執行,參與者為35~74 歲且至少有 1 個姐妹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並且居住在美國(包括波多黎各)的無乳腺癌女性。參與者被要求完成一份關於過去12個月內使用美髮產品(如染髮劑、直髮劑和燙髮產品)習慣的問卷調查。
研究共分析 3 萬4千多名 35~74 歲的女性,其中8成是非西班牙裔白人,其餘則是黑人/非裔美國人、西班牙裔/拉丁裔非黑人等其他種族。但曾經使用過直髮劑的參與者大多是非裔美國人/黑人(佔59.9%)。
追蹤11年期間,有 378 名女性被診斷患有子宮癌(病例定義為子宮內膜癌、子宮肉瘤或其他類型子宮癌症的女性)。統計顯示,前一年使用直髮劑超過4次的女性,罹患子宮癌的風險是不使用這些產品女性的兩倍多。
前一年從未使用直髮劑的女性,有 1.64% 會在70歲時罹患子宮癌,但經常使用直髮劑的女性,70歲時罹患子宮癌的風險則上升到 4.05%。
在此研究中,使用其他美髮產品如燙髮劑、永久性染髮劑等,則與子宮癌發病率增加無關;不經常使用直髮劑(每年≤4 次)者,與子宮癌發病率也無統計學上的意義。
該研究論文提及,過去研究顯示直髮產品中可能含有一些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又稱為環境荷爾蒙,這類物質與雌激素敏感性癌症相關。且使用直髮劑的過程中會加熱、使皮膚吸收這些化學物質的情形增加,因此這可能是部分美髮產品有機率增加罹癌風險的原因之一。
這是第一次有流行病學的證據探討直髮劑與子宮癌的關係,加上JNCI雜誌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所以此一研究值得重視。要讓本來的捲髮變直,必須破壞頭髮的「雙硫鍵」結構,使用直髮劑破壞的強度較大,所以風險可能是比較高的。但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證實這些直髮劑是不是驅動癌症的原因,以及直髮劑中的哪種成分可能造成這個風險。
如何減少風險?
整體來說,染髮比較明確的問題是可能引起皮膚過敏,至於致癌性,多數研究僅指出有相關性,但還不是很明確;被認為有疑慮的PPD成分,目前也有濃度限量的管制。另一方面,美髮業者也不斷在精進技術,讓染髮劑與頭皮的接觸愈少愈好。至於燙髮,較少有健康疑慮的相關研究與討論。而直髮劑則有研究指出每年使用4次以上,與子宮癌的發生可能有相關性。
如果擔心的話,建議減少使用染髮劑與直髮劑的頻率,染劑畢竟是化學物質,暴露的量當然愈少愈好。最重要的是,頭皮若有傷口或處於發炎狀態下,又接觸到外來化學物質,將會增加經由皮膚吸收到人體的機會,所以染髮切記要在頭皮健康情形下再進行。
此外,染髮後多攝取水分,加速毒素排除,或多攝取維他命及抗氧化的食物,也是不錯的方法。如果是經常染髮的人,也可以考慮定期健康檢查,尤其是膀胱泌尿系統,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圖說:染髮劑的致癌性仍未有定論,但染髮時應避免接觸頭皮。
染髮注意事項
♦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並依據使用方法正確使用。
♦染髮劑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不得使用於眉毛、睫毛等頭髮以外之部位。
♦剛修臉或剃臉後,應避免使用染髮劑。
♦染髮一星期前後不建議進行燙髮。
以下情況不建議染髮:
♦經皮膚過敏試驗後呈異常者。
♦頭、頸、臉部有腫脹、受傷或皮膚疾病者。
♦頭皮或皮膚呈現過敏、發炎狀態或其他
♦身體狀況(患病、病後恢復、生理期及懷孕期間等)。
♦有腎臟疾患或血液疾病之患者。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Q標榜植物性的染髮劑是否就比較安全?
A不一定,關鍵還是在於染劑的成分。有些廠商在推廣染髮產品時,會用「恐怖行銷」的方式,強調某某成分有害,自己的產品比其他產品更安全,然而,這些宣傳不一定有科學根據,可能是為了促銷的說法。原則上,能夠合法上市的染髮劑,成分都應該符合相關規定,至於對健康的風險則依據每個人使用染髮劑的頻率、方式不同而有差異。此外,不管是否為植物性,都要注意這些成分是否會引起皮膚過敏。
Q如果是孕婦或正在哺乳,能不能染髮呢?
A因為染髮劑確實有可能透過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若處於特定的時期如懷孕或哺乳階段,建議能避免還是避免,因為胎兒、幼兒相對是較為易感的族群,暫時不要染髮是較為保險的做法。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魔術子彈」助攻 乳癌治療新突破
- 新聞NEWS一下 / 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 新冠肺炎高居第三 肺癌蟬聯癌症頭號殺手
- 新聞NEWS一下 / 前總統女婿之弟腦動脈瘤破裂驟逝 「不定時炸彈」 應控制血壓
- 乳癌威脅日增, 治療有突破!
- 國內猴痘疫情已破百例! 如何減少感染風險?
- 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 該帶孩子施打嗎?
- 到處都有環境荷爾蒙,危機四伏! 如何減少危害?
- 缺藥風波!換藥可以放心用嗎? ――原廠藥、學名藥釋疑
- 基因檢測 能精準預測疾病,趨吉避凶?(下)
- 小時候胖,不只是胖 兒童及青少年肥胖漸增,埋下慢性病根源!
- 中耳炎頻頻復發,該怎麼辦?
- 心頭小鹿亂撞 ――心悸該擔心嗎?
- 健身族、肌少族熱衷攝取蛋白質! 蛋白質怎麼吃最健康?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發炎性肌肉病變 ―力不從心的無奈
- 消脂保肝專欄 /消脂保肝,自救也救人!
- 曾宇婷醫師專欄 / 監控血糖也要顧眼睛! 小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青光眼如何影響駕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