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5期

出刊日:2023-07-15

返回上一層

心頭小鹿亂撞 ――心悸該擔心嗎?

心臟突然一陣怦怦跳,如何判斷心悸是否潛藏警訊?
 
諮詢╱莊志明(好心肝門診中心心臟內科特聘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和心臟衰竭團隊負責人、臺大醫學院醫學系教授)
撰稿╱曾沛瑜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加班熬夜只能猛灌咖啡提神,有時感覺到心臟一陣猛烈的狂跳,很擔心是不是下一秒就要心肌梗塞。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並不會特別感覺到心跳,但有時會突然覺得心臟怦怦地跳得很快、很用力,或者覺得心臟漏一拍,無論心跳加快或變慢,這些都是心悸的感覺。然而並非心跳速度或頻率脫離常軌就會感受到心悸,有些人忍受力強或感受相對遲鈍,可能一點感覺也沒有,所以心悸是很主觀的感受。
 
造成心悸的原因很多,有時候見到心儀的對象,太緊張會心頭小鹿亂撞,但有些心悸也可能是心律不整的警訊,嚴重會導致猝死,所以正確地認識心悸,也能幫助自己辨識何時該提高警覺。
 
非心因性心悸最常見
 
心悸的原因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心臟本身出問題導致的「心因性」原因,另一類則是其他身體因素所導致的「非心因性」原因。
 
心因性(心臟原因導致)心悸誘發原因:
 
心臟疾病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病變、瓣膜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會引起心悸的症狀。
 
非心因性心悸誘發原因:
1 生活型態:睡眠不足、攝取咖啡因、酒精、尼古丁等。
2 心理因素:緊張、興奮、焦慮、失眠、恐慌症等身心情況。
3 藥物副作用:部分氣喘的吸入藥物、降血壓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組織胺等。
4 生理疾病: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器官病變誘發心跳加快等。
5 代謝問題:低血糖、低血壓等導致的心悸。
 
臨床上最常見的心悸多半是以焦慮、緊張、興奮等身心原因誘發的非心因性心悸為大宗,其次為甲狀腺亢進、貧血等生理疾病所致。
 
其中貧血最容易被忽略。由於女性月經來潮時會流失大量鐵質,甚至有些人會虛弱到出現心悸、喘的症狀,以為心臟出了問題,結果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是嚴重貧血所致。
 
臨床也會遇到極端的情況,例如有些嚴重心室性心律不整的病人,平常偶爾會出現心悸的症狀,但可能會突然惡化成惡性心律不整,心跳速度上升到一分鐘200多下,發生運動中或睡眠中的猝死,讓家人震驚不已。
 
心悸作為一種症狀,背後隱藏的疾病可大可小,何時應視為疾病的預警?何時該就醫?以下提供一些原則參考。
 
心悸時 先確認心跳與血壓
 
心悸通常是無害的,多數是因為緊張或生活型態造成的,如果偶而出現,稍作休息、喝水即可,通常在靜止狀態下,心跳每分鐘在50~100下之間都屬於正常範圍。
 
若自己知道心悸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例如喝咖啡後的心悸,可以多喝水緩解,下次減少咖啡因濃度;如果是藥物引起的心悸,倘若嚴重到出現不適症狀,則應與醫師討論換藥;有些人是身心症狀引起的心悸,則可找身心科醫師求助。
 
如果突然出現心悸,建議第一時間可先找血壓計,測量心跳、血壓。影響血壓高低的因素不只有心跳,如果心悸的時候心跳(每分鐘50~100下)和血壓皆維持在正常範圍(收縮壓100到140mmHg之間),問題就不大,但如果心悸同時又伴隨血壓偏高或偏低,就需要留意。
 
心悸同時有其他不適 建議就醫
 
此外,當心悸發作時伴隨以下症狀,例如容易喘、呼吸困難;胸悶、胸痛、上半身感覺緊緊的;頭暈,甚至失去意識等情況,應到醫院就醫。若嚴重到出現呼吸困難、甚至失去意識等緊急情況時,建議直接送急診;如果稍作休息就得到緩解,則建議後續到心臟內科進一步追蹤。
 
民眾也須留意心悸頻率增加。如果過去都沒有心悸的情況,但最近反覆出現,或者頻率增加,例如一個月出現好幾次心悸,就應考慮就醫。
 
另外,如果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心悸發作時建議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評估。
 
因心悸前往就診,通常醫師會先問診詢問病史,並安排血液檢查來排除可能的貧血或甲狀腺疾病,以及安排靜態心電圖檢查,判斷是否有心臟結構異常的情況。
 
接下來醫師可能會根據病史、血液檢查以及心電圖的結果來決定是否再安排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來觀察心悸發作當下的心律狀態,如果有疑慮才考慮是否再做更精密的檢查,例如心臟磁振造影、基因檢查等,確認是否有遺傳性的心臟疾病。
 
出現心悸症狀,問題可大可小,多數的心悸並無大礙,保持生活作息規律即可,若心悸同時併發其他症狀,則建議找心臟科醫師進一步評估,避免更嚴重的疾病危及生命。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