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
出刊日:2024-10-15
返回上一層皮膚及身上腫塊原因多, 哪些情況要注意?
皮膚及身上的腫塊非常多樣,各有不同的特徵,大小、形狀、觸感也不一樣,
有哪些情況要注意?
有哪些情況要注意?
諮詢/陳昭旭(臺大醫院皮膚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皮膚科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楊正敏
陳小姐洗澡時,摸到自己手臂上有一、兩個小腫塊,摸起來有點硬,但不會痛,所以也不以為意。但一到夏天穿無袖的衣服時,兩塊凸起十分明顯,難免引起朋友關心,擔心長了不好的東西,七嘴八舌的要她去醫院檢查。
被朋友一說陳小姐也憂慮起來,趕緊到皮膚科檢查,醫師仔細診察後告知應是脂肪瘤,持續觀察就可以了,不用擔心。如果有變化,例如變大、外形變化、有壓痛感等,記得再回診。
皮膚是人體最外層的器官,有變化時也最容易發現,原本光滑的肌膚,忽然出現不明的突起、腫塊,甚至摸起來不若以前平滑,心裡都難免疑惑。若腫塊摸起來不痛不癢,也不影響生活,好像不應該因此小題大做,專程跑一趟醫院看診;但不處理,它又一直在那裡「刷存在感」,許多民眾內心上演各式糾結小劇場。
腫塊百百種,不一定都是皮膚表層的問題,還可能牽涉到更深層的神經、肌肉、血管、淋巴等。但因腫塊凸出於皮膚上,民眾多半會先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所幸皮膚科門診臨床經驗中,多數腫塊是良性。
皮膚腫塊最常見為粉瘤、脂肪瘤
皮膚科門診常見的皮膚腫塊為粉瘤和脂肪瘤,兩者是不一樣的病灶。有時粉瘤上面會有小開口,可以擠出白白的物質,被誤以為是脂肪瘤。其實粉瘤擠出來的東西是角質,並不是脂肪。
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試著滑動腫塊上面的皮膚,看它會不會跟著皮膚滑動。粉瘤底下有個囊袋,會長到真皮層,若滑動皮膚時,腫塊會跟著表皮移動,比較可能是粉瘤。脂肪瘤則長在皮下的位置,若滑動皮膚時,腫塊不會跟著皮膚被滑動,較可能是脂肪瘤。

◉ 粉瘤(表皮囊腫)
粉瘤的特徵是底下有一個囊袋,一部分黏到真皮層,頂端有開口,有時黑黑的,就像一個超大的黑頭粉刺;也可能沒有黑頭,但形狀尖尖的,像一個毛囊凸起。
成因主要是因為毛囊發炎後,毛囊內表皮也被撐大,宛如一個袋子,形成一個表皮囊腫。表皮會繼續產生角質,皮脂腺會分泌油脂,有時聞起來會臭臭的,主要就是積了很多這些分泌物。有時患者只希望把裡面的分泌物擠出來就好,擠出來粉瘤會變小,但若未擠乾淨還會再長;當然也有人長粉瘤但一直都沒有發炎,或者是用手擠就把整個囊袋都擠出來。
但若粉瘤發炎、細菌感染,出現化膿、紅腫熱痛的症狀,或是持續變大,還是建議處理。臨床上處理粉瘤多半是手術把整個囊袋都拿掉,才能徹底解決,避免再發。若粉瘤還在發炎,則要先切開排膿,等發炎緩解後再開刀,傷口較小,也比較容易清得乾淨。
◉ 脂肪瘤
脂肪瘤顧名思義是長在皮下的一團脂肪,一般不太會疼痛,用力壓的話有時會有壓痛感。發生的原因不明,全身都有可能長,多半觀察即可,不太需要處理。但有些人長很多顆脂肪瘤,或是愈來愈大,影響到外觀,就會考慮動手術。
雖然脂肪瘤大多為良性,仍無法百分之百排除惡性的可能(如少見的脂肪肉瘤為惡性),如果快速變大,或者是長至7、8公分大,常常疼痛,則建議到門診請醫師評估。
皮膚腫塊其他常見病因

其實當摸到皮膚腫塊,還有許多可能性,如曾遭撞擊導致皮下組織受傷而水腫。有些腫塊是「膿瘍」引起,位置比較深(在真皮層以下),表面會看不到發紅,但其實裡面已經發炎、化膿。
也有些深層的血管瘤可能會以皮膚腫塊表現,運動後會脹大,醫師會仔細觀察腫塊內是否有綠綠紅紅的色調或紅點(血管),或以超音波檢查確認。
腫塊也可能是疝氣,如腹股溝摸到腫塊可能是疝氣所致。
還有「黏液囊腫」,會出現在指甲近端靠近指關節處。因為黏液堆積,在表皮表凸起成小腫塊。
手腕上出現一團球狀物,有可能是「腱鞘囊腫」,與肌腱關節組織比較有關,但因為長在皮膚淺薄的地方,例如手腕、踝前、足背等部位,所以民眾很容易察覺,且通常是先找皮膚科就診。腱鞘囊腫會長在關節處,主要是因為關節組織的慢性發炎,關節囊液滲漏,形成明顯的凸起。當醫師將針扎入病灶,發現內容物如果凍膠般,即可診斷。治療方式可以引流後加壓患部,但若腱鞘囊腫比較大或長在深層部位,也會轉請骨科醫師手術處理,皮膚科可以做為篩檢的第一關。
「粉瘤」反覆發炎 可能有其他病灶源頭
身上的皮膚腫塊需轉給其他科別處理的情況並不少見。臨床上曾接獲患者的下巴長出類似粉瘤的腫塊,經皮膚科醫師處理後還是一再復發,才發現病灶源頭是患者的牙根發炎,因發炎物質穿透骨頭累積在下巴,形成囊腫所致。此個案後續轉給牙科處理,牙齒發炎治療好後,再處理下巴的腫塊,就不再復發了。
也有些患者是肛門附近長粉瘤,皮膚科醫師處理後還是復發,有可能是肛門附近有廔管發炎導致膿瘍,這時也需要轉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處理。
由於皮膚腫塊類型多,當發現皮膚腫塊,不知找哪一科就醫時,皮膚科可作為初步鑑別診斷的科別,另外也可以腫塊的部位來判斷。如長在肛門附近可以找大腸直腸外科;長在眼睛(如麥粒腫、眼皮水腫)可找眼科;長在頭頸部可以找耳鼻喉科;而乳房的皮下腫塊直接找乳房外科能較快地分辨是否為腫瘤。
如何與淋巴結腫大區別?
通常皮膚腫塊中讓人比較擔心的是淋巴結腫大。要區分淋巴結腫大與一般的皮膚腫塊,可以從位置和深度辨別。首先淋巴腫大會發生在身體的淋巴結處,常見的部位如耳前、耳後、脖子、腋下、腹股溝等處;淋巴結腫大位置通常比較深,已經到了脂肪層,且摸起來比較有彈性。同時也可以觀察是否合併有其他症狀才造成淋巴結腫大,例如發炎或感染等。
若很多顆淋巴結同時腫大,或是淋巴結腫大且會痛,有可能是身體正處於急性發炎的狀態,也有淋巴癌的可能性,應積極就醫。若只是單純的淋巴結腫,沒有紅腫痛的現象,可以先自行觀察記錄,若持續兩周以上,還是檢查一下比較安心。
蟹足腫、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可能混淆
蟹足腫是一種與體質有關的特殊疤痕,通常是長在傷口部位兩側,中間呈現凹陷,形狀宛如啞鈴般,有時也會持續增生擴大。
皮膚纖維瘤外觀宛如一小顆青春痘突起,大小約0.5公分、1公分,也像個疤痕,摸起來硬硬的,通常長在淺層(真皮層),這是良性的組織,大部分不會痛,但若超過1公分,且繼續長大,應就醫檢查,與惡性的「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辨別。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比較容易發生在三、四十歲年輕人身上,病灶外觀有點類似蟹足腫,容易混淆,甚至有案例是一開始被當成蟹足腫處理,一直打類固醇不見消除,才發現是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也有案例其實是蟹足腫,但因為擔心是纖維肉瘤而接受切片檢查,卻因此讓蟹足腫問題惡化。
由於分辨不易,建議一旦發現有不規則的疤痕,質地偏硬、持續長大,且往旁邊及皮膚深處長,不太容易跟著皮膚移動,應高度懷疑是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就醫檢查。還好這個腫瘤長得很慢,惡性度較低,但容易再發,多半建議動手術切除乾淨,避免復發。

皮膚腫塊需觀察是否有變化 建議「拍照存證」
對於較難從外觀或臨床症狀判斷性質,或長在比較深層的皮膚腫塊,皮膚科醫師最常使用的檢查工具為超音波檢查,若腫塊要在某個姿勢下才能發現,超音波可能也照不出來,就會動用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
皮膚腫塊大半雖然都是良性的,但「好人也可能會變成壞人」,如何提早發現,則要靠患者觀察注意。例如形狀變得很奇怪,或原本只有一顆,短時間內又長出很多顆;一年內反覆長、有分泌物等,都要特別注意惡性的可能。
至於民眾自己也可以善用手機照相這個功能。現在手機拍照很方便,若尚無就醫急迫性,拍照觀察是最好的追蹤方式,當發現皮膚腫塊時,可以先拍照,最好同時用尺量大小。以頻率而言,一開始可以一個月拍一次,沒有什麼變化就 3 個月或半年再拍一次。若大小、顏色形狀都沒有太大變化,可以每年拍一次。建議可以選在生日的時候拍照,就不容易忘記。日後需就醫時,這些照片即可作為醫師診斷參考。
身上有腫塊,是否也可能是惡性?
諮詢/陳偉武(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撰稿/李宜芸
雖然皮膚出現腫塊,多半是良性的粉瘤或脂肪瘤,然而當身上的腫塊有以下這兩個特徵時,有可能是惡性肉瘤的徵兆,需要積極就醫診斷:1如高爾夫球或乒乓球大小的腫塊;2腫塊在3個月到半年間逐漸變大。如果是良性的脂肪瘤,通常在半年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惡性肉瘤種類相當多,大致上可以分為在表皮上的肉瘤與皮下深層的肉瘤。在表皮上以血管肉瘤或卡波西氏肉瘤居多,通常在外觀上就可以看到異常的病灶,例如血管肉瘤會在頭皮出現紫色的連續或不連續的病灶,甚至出現潰瘍;而卡波西氏肉瘤則是較常在四肢的末端如腳趾、腳底、手指,出現黑色平坦的顆粒。
而在皮膚底下比較深的皮下組織或是肌肉的肉瘤也有許多的組織型態,如惡性軟組織肉瘤、脂肪肉瘤(不同於良性的脂肪瘤)、骨肉瘤等,這類惡性的肉瘤未必有皮膚表面的變化,但可能會造成皮膚凸起,若影響到肌肉或拉扯到神經,可能會出現疼痛感,因此有些人一開始會以為是肌肉拉傷,但若是肌肉拉傷不應持續太久。另外在觸覺感受上,惡性軟組織肉瘤偏硬,比較沒有彈性。有時侵犯性高的類型,腫塊較不會有滑動感,但並非百分百可以據此判斷。
也因此,臨床有時並不是很好區分良惡性,若是偏大的腫瘤,要確認是良性還是惡性,還是得靠切片最為精準,甚至需要磁振造影檢查來獲得比較完整的影像,才能擬訂好的開刀計畫,一次解決。
惡性肉瘤在全身各處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統計約有一半發生在四肢及軀幹,一半則是在內臟部位。而惡性軟組織肉瘤比起一般的癌症,發生的年紀相對較輕,也容易出現在40歲以下者,不過整體而言,惡性肉瘤發生的機率仍算低,在全部成人癌症病人中僅占約1~2%,發生率並不高。
另外,另一種惡性骨肉瘤則是骨頭中的造骨細胞變成癌症,為骨頭原發癌症,也會在身體凸出一塊,好發在膝蓋、股骨、肱骨、骨盆、脊椎,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
若身體出現異常腫塊,可先尋求皮膚科門診診治,若醫師發現需要進一步檢查,則會協助轉診給相關科別的醫師,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迎接細胞治療時代 再生醫學起飛
- 新聞NEWS一下 / 2藝人接連罹患肺腺癌 健保擴大給付標靶藥物 4期不等於末期
- 新聞NEWS一下 / 英王妃、台灣歌后皆因罹癌接受化療 面對化療不害怕 副作用可緩解
- 從幹細胞到外泌體, 再生醫學研究掀熱潮!
- 病人在家住院,醫師到府看診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啟動
- 想凍齡, 醫學美容療程怎麼選?
- 力抗失智海嘯! 阿茲海默症診斷及治療的新進展
- 甲狀腺結節,是良性還是癌?如何處置?
- 女性莫名的下腹痛, 是骨盆腔發炎了?
- 皮膚冒出粗糙小顆粒! 如何消除毛孔角化症?
- 悲傷過度影響生理狀況,甚至出現心碎症候群 如何面對親友離世?
- 如何健康增重?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法布瑞氏症的新治療 口服伴護分子療法
- 消脂保肝專欄 劉泮甫醫師 / 肝纖維化掃描儀 在脂肪肝上的應用
- 內分泌知識小棧 曾宇婷醫師 / 糖尿病人應控制膽固醇、三酸甘油酯 遠離心血管併發症
- 王清泓醫師專欄 你點的眼藥有效嗎? 降眼壓藥物的單眼測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