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70期

出刊日:2024-10-15

返回上一層

悲傷過度影響生理狀況,甚至出現心碎症候群 如何面對親友離世?

失去親友無比傷痛,該如何平復情緒?身旁親友可以做些什麼?對孩子該怎麼說? 

諮詢/胡海國(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好甘心診所身心科特聘教授)
撰稿/林珍珠

怎麼會?她這麼溫柔、這麼好的人,我們上周還通過電話,怎麼突然就走了?」小曼接到合作夥伴猝逝的消息,震驚不已,隔著電話忍不住哭了。接連2個禮拜,她整個人完全空掉,吃東西沒有味道,上班會恍神,由於不敢相信朋友過世的事實,她故意寫簡訊問合作工作進度⋯

親友離世是很大的壓力與衝擊,需要時間來處理悲傷情緒。每個人平撫悲傷的時間不盡相同,有些人經過3個月就能走出悲傷,也有人花了7、8年以上的時間,仍無法走出傷痛。更有人整日以酒精麻痺自己,喝得醉醺醺,試圖忘卻所愛之人。不久前媒體報導一位藝人的母親過世,他始終不願承認那是自己的母親,生活也變了調,也引起社會的關注。

面對親友離世,不是只有表面的哀傷,對大腦和精神來說,就好像「刮颱風」,這個改變讓生理及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壓力主要來自於失去(lost),會覺得痛、覺得可惜。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產生很強的神經細胞連結,突然有一方離開,連結被硬生生切斷,留下來的人就會出現壓力反應,不只是表現哀傷與哭泣,甚至影響生理上的症狀如頭痛、肌肉痠痛、胃痛等,或是感覺全身不舒服。

面對親友離世,身心大受打擊 甚至出現「心碎症候群」

情緒方面,悲傷是最先出現的反應,慢慢地就演變成了憂鬱。悲傷反應因人而異,不是所有的人都會表現出傷心、難過、哭泣,或者經歷「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悲傷五階段。有些人會停留在憤怒、生氣的階段很久,也有人從沮喪痛哭,直接跳到接受事實。

有時死亡來得突然,面對親友的意外猝逝,心境更難平復。有些人會很自責:「如果我...就好了!」或有很深的罪惡感,覺得「要不是我怎樣,就不會...」,有時甚至哭不出來,表現得漠不關心。

事實上,這都是大腦的保護機制、合理的正當防衛,因為當人與人的內在精神連結無預警一下子斷掉,大腦像「活生生被擠壓」,是一種巨大傷害,所以當感覺到事情來得太突然、當下刺激太強,為了避免受傷,大腦會自動的暫時壓抑悲痛情緒,等過一段時間再去面對它。

而親人離世的悲傷,會隨著關係愈密切,悲傷及壓力的強度愈大,所謂母子連心,通常母親離世,最讓人悲痛。悲傷過度會影響生理狀況,強大的壓力除了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甚至出現「心碎症候群」:突發的、重大壓力事件後,造成類似心臟病的狀況,尤以喪失至親愛人者佔多數。病人會抱怨胸痛、頭暈、心悸或呼吸急促,以為是心肌梗塞,研究發現是腦內邊緣系統異常,造成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心跳速率增加,心負荷量瞬間變大。而此時心臟收縮起來的形狀,很像日本傳統用來捕章魚的章魚壺,因此又稱「章魚壺心肌症」,幸而經過治療多能痊癒。
 
►面對親友離世,親友的陪伴很重要。

如何走過悲傷?

面對親友離世,如何處理悲傷情緒?建議可以多活動,走出戶外,到山上海邊曬太陽,感受自然環境的花草樹木,聽聽鳥聲,讓大腦不被困在悲傷情境裡。腦細胞活躍,心情自然開朗,在周遭親友陪伴中覺得溫暖、被支持,不會感到孤單,也較容易走出悲傷。

而周遭親友也扮演重要角色。身為親友可以這麼做:輕輕拉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什麼話也不用說,就在旁邊靜靜陪伴他。

如果對方在憤怒或生氣之中,要尊重並且接受他有生氣的必要性。因為他生氣有其意義,可能是覺得對去世親友感到委屈或虧欠,這時不用去阻止。

如果他不願意談話,也不必勉強,不要直接問他為什麼不談、不哭?他的情緒可能還封鎖著,若需要辦喪禮,可以陪他討論喪禮該怎麼做,儀式結束後跟他說「告別式辦得很好」,慢慢緩和內在情緒的衝擊。

這當中,他慢慢會開口聊聊跟逝去親友的生活故事,只要說出來,情緒閘門打開,就能慢慢走出悲傷情緒。他想說話就聽他說,讓他慢慢傾訴跟已逝親友的相處經過。談話過程他會理解到,這些回憶已經過去,愛過恨過會慢慢放下。
最後,請記得把他拉回現狀,帶他出去走走,並陪伴他一起做該做的事,像吃飯、工作、做家事等。

當悲傷無法好轉,出現哪些症狀需要尋求專業幫助?

面對親人死亡,需要時間修復,好好把這段悲傷過程走完,每個人的哀傷期或快或慢,一般通常需時3個月。正常狀況下,悲傷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去,偶爾想起來還會哭,是很正常的,可是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有些人會停頓在那裡,變成延長悲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有時會變成憂鬱症,這時就需要專家引導,需要時會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

特別是有憂鬱體質的人,包括心裡較脆弱、過去有憂鬱症病史以及家屬有憂鬱症的人,體質加上環境使然,比較容易產生負向思考,即使嘗試努力克服失去親友的憂傷,仍被綁在死亡的事件裡動彈不得。

這時很需要身旁的人多加注意,如果悲傷的感受一天比一天增強,或親人過世已經超個6個月還無法走出憂傷,且出現吃不下、體重減輕、睡不好、力不從心,嚴重影響到每天該做的家事、工作,建議就醫診治。至於需要治療多久,視患者狀況而定。若患者的憂鬱症狀況好轉,悲傷情況減緩,可以回到日常生活,治療就算告一段落,定期回診就好。

至於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面對親人離世?國、高中生對死亡多半有一定了解,但對國中以下的孩子,可以好好跟孩子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孩子失去了母親,可以告訴他媽媽生了什麼病,大家都盡力了,還是沒法留住她。告訴孩子:「人都會走,現在她已經在天上保護你,只要你想起媽媽常為你做的事,她的精神就會跟你連結在一起。」並且,帶孩子參與所有的儀式,讓孩子跟家人一起經歷悲傷,不讓他落單、孤單。

孩子的悲傷會持續一陣子,找不到媽媽也會哭,且失去至親,會覺得一個人很孤單,這時家人要花時間多陪陪孩子,陪他睡覺、吃飯、生活、上課,一步步讓他接受媽媽不在的事實,學會慢慢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生死為必然過程,留下來的精神永存

其實,死亡並不是分開,而是另一種相伴。

人類不斷進步,對於生死也可以有新的看法。華人習俗面對死亡經常迴避不談,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害怕鬼魂,死亡等於鬼,死亡被標籤化,也成了一種文化。從前醫學不發達,覺得死亡是因為沒有做到什麼、沒有拜拜,所以會連結到鬼神。然而現代醫學進步,大多數疾病已能治療,若盡全力救治仍無法挽回,死亡不是遺憾而是解脫。

人,有生就有死。雖然生命有一天會走到終點,可是個人帶來的精神,卻能一直延續下去,比如兩個人在一起的互動、回憶,曾經一起吃過的餐廳、走過的美景,躺在床上分享的心事等,這些記憶如同精神連結,深深烙印在活著的人心中,儘管天人相隔,當想起或說到這些事情,兩人立刻有所連結。

電影《可可夜總會》形容:「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精神伴隨記憶而生,好好過好日子,只要記得,已逝親人的精神會永遠陪伴在我們身邊,不會離開。
 
 

喪親之痛可以大哭宣洩
失去親友是很痛的,放聲大哭也是人之常情,但旁人常會勸慰要「節哀」,這是一種「善意」的慰問,希望這個困苦的階段可以趕快過去,但是節哀不等於「節哭」,哭是有幫助的。大腦有自行療癒功能,哭過以後,大腦會比較清楚知道,這些已是過去的事情,今天有今天要做的事,今天比昨天更重要,自然會去調整現實生活的各個面向,產生更有效率的人生。


雙向的「四道人生」,讓生命更圓滿

在面對長輩久病臨終時,許多安寧工作者會建議可與病人進行「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過死亡常是偶然、不知何時到來,面臨重病時,這樣的相互感恩可以提早開始,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講,讓長輩與家人都不留遺憾。
此外,這個互動是雙向的,讓長輩也能說說感謝的話,即使身心面臨死亡很痛苦,但仍有正向的力量,家人也會記得長輩當下的美好,這樣美好的精神在長輩往生後也能很溫暖的永存下去。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