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6期

出刊日:2023-10-13

返回上一層

藝人自曝4年長12顆息肉! 定期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 遠離大腸癌

媒體報導,藝人李芳雯在節目分享自己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4年就長了12顆」,雖然發現後有切除,但今年9月初定期檢查又發現3顆小息肉。她決定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選擇清淡飲食、不吃油炸燒烤的食物、減少吃紅肉等,更認真運動,每年做大腸鏡檢查,希望可以改善身體狀況。
 
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每個人終身罹癌的機率有5~7%,雖然是頭號威脅,但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篩檢,若發現癌前病變-息肉(腺瘤性息肉)可及早切除,避免後患無窮。
 
大腸黏膜的微小傷口,發炎增生後可能形成贅生物「息肉」。息肉大致可分成兩類:「腺瘤性息肉」以及「非腺瘤型息肉」。其中,「非腺瘤型息肉」的癌化風險低,尤以增生性息肉最為常見。年過50多半都可能在大腸鏡檢中發現增生性息肉,這種息肉好發在乙狀結腸與直腸部位,通常呈現微小的黏膜突起,但此類型的息肉日後轉變成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通常不需要處理。
 
而腺瘤型息肉可說是癌症的前身,未來癌化的機會相當高,若是息肉不大,病患狀況跟設備都合宜,大多可以在大腸鏡檢時實行切除;大型息肉可能需要另外安排施行進階的處理方法。
 
大腸經常長息肉,除了飲食跟生活習慣有需要調整的地方外,也有可能是「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症候群」,這是一種遺傳或基因缺陷引起,大腸癌患者中約有5%屬於此族群。這個症候群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及「遺傳性MUTYH基因變異相關性息肉病」(MUTYH-associated polyposis,簡稱MAP;為一種多胺基酸DNA修復基因的缺陷)的患者可能會有多發性大腸息肉的產生。
 
大腸鏡多久做一次?根據每個人的體質與初次大腸鏡檢查結果而有不同的建議,國民健康署也訂有大腸癌篩檢指引,遵照專業醫師建議,才能「腸」保安康!
圖說:大腸鏡可以發現異常的息肉並予以切除。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