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8期

出刊日:2024-04-15

返回上一層

長輩出現重聽,會好嗎? 何時該用助聽器?

長輩近期常會誤會旁人說話的意思、需要大聲重複講述多次才能聽得懂,是重聽了嗎? 
 
諮詢/楊庭華(臺大醫學院耳鼻喉科助理教授、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撰稿/陳育晟
 
當長輩講話越來越大聲,電視、音響總是開得特別大聲,或者時常沒聽到電話和門鈴聲,很有可能是聽力出現問題的警訊。
 
民眾口語上說的「重聽」是比較簡單而籠統的講法,醫學正確名稱則是「聽力障礙」。是否有聽力障礙,需要經過聽力檢查評估。一般以純音聽力檢查為基準,正常成年人應該可以聽到20分貝以下的聲音,若檢測結果只能聽到25分貝以上,就是輕度聽力障礙。若聽力損失在40分貝以上、70分貝以下,則屬於中度聽力障礙。聽力損失在70分貝以上、90分貝以下,為重度聽力障礙,大於91分貝為極重度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重聽)有兩類 傳導性及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
 
評估聽力障礙的種類,是治療及診斷聽力問題基本且重要的步驟。聲音要先進入外耳道,傳至耳膜(又稱鼓膜)進入中耳,帶動聽小骨震動,震動的能量再傳入聽覺神經結構所在的內耳,轉為神經電訊號,經由聽神經傳向聽覺中樞,解譯成我們所聽到的聲音。第一種聽力障礙為傳導性聽力障礙 ,因外耳或中耳結構有異常,而無法將聲音能量傳導至內耳而造成聽力障礙,例如耳垢塞住外耳道、耳膜破損、中耳積水、聽小骨缺損或硬化等問題。
 
第二種是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或簡稱為神經性聽力障礙,為內耳的神經結構一直到大腦聽覺中樞間發生問題所造成,例如老年性退化、噪音傷害、突發性聽力喪失皆屬於此類。
 
聽力障礙的種類,需經由詳細的聽力檢查才能確定。一般而言,傳導性聽力障礙多半是外耳或中耳結構的問題,例如兒童中耳炎後併發中耳積水、慢性中耳炎併有耳膜破損、耳硬化症造成聽小骨震動不良而影響聽力等,目前醫學上多有相應的對策,可能是藥物或者是手術的治療,整體說來,聽力改善的機會很高。
 
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則不然,大致來說,治療能改善聽力的機會及可預測性不如傳導性聽力障礙。不過,隨著病因的不同,治療的成功率也不一樣,所以確定病因很重要。例如銀髮族的老年性重聽就屬於感覺神經性聽力障礙,除了年齡本身的因素外,有證據顯示,一些年長者可能得到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也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但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其他原因如突發性聽力喪失或梅尼爾氏症就不同,及時治療的話,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能改善聽力。 
 
此外,聽力表現受所處環境及語言辨識能力影響很大。一般人在多音源及吵雜環境中,要與人交談或聽清楚特定來源的聲音就比安靜時困難。而因疾病或退化造成語言辨識力下降者,即使純音聽力並不是很差,在交談中也較易遇到困難,這是銀髮族常遇到的問題。
 
►純音聽力檢查
 
如何發現長輩聽力出現障礙?
 
現行聽力檢查主要檢測頻率為125Hz~8000Hz的純音,這範圍包含了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頻率。聽力障礙的比例隨年齡上升而增加,兒童至青春期的聽力通常很好,到了70歲以上則約四分之一的人有明顯的聽力障礙。老年退化性聽力障礙多由高頻率開始,而日常對話內容多為中低頻,所以早期的退化常不容易發現,此時可能會聽不到門鈴或是燒開水壺發出的高頻率聲響。聽力退化繼續進展會出現其他症狀,如常需要對方重複剛講的話、電視開很大聲、在稍有雜音的環境裡交談困難等等,是銀髮族家人可以留意的重點。
 
懷疑聽力障礙應做完整檢查 重聽不處理恐致認知障礙
 
當懷疑自己或家人有聽力障礙對生活造成影響時,應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及合格聽力師的醫療院所接受詳細的聽力檢查,醫師在診斷過程中,必要時會安排其他相關檢查。例如傳導性聽力障礙但無明顯外耳或耳膜結構問題時,可能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又如雙耳聽力不對稱,可能會安排聽神經相關檢查,需要時進行磁振造影檢查。總之,聽力障礙需有病因診斷,才能採取治療對策,如聽小骨傳導出現問題或耳膜破損,可透過手術修補改善聽力;又如突發性耳聾,需盡早使用藥物以改善聽力。
 
聽力障礙與失智的連結,近年來常被討論,不只是兩者腦功能區的直接相關,當長輩聽不清楚別人講話時,多會減少跟他人溝通,造成外界刺激的強度降低,認知能力下滑,且社交孤立導致憂鬱,都是造成失智的相關因素,所以長者的聽力障礙,不可置之不理。
 
神經性聽力障礙    配戴助聽器可改善
 
由於神經性聽力障礙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所以若確認長輩重聽,配戴助聽器常是改善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
 
和耳機不同,助聽器接收環境的聲音,將其轉換為電子訊號後,經內建處理器參考聽力檢查的結果,設定處理其中需要放大或減弱的部分,可依頻率不同輸出適合的音量,讓配戴者聽到需要的聲音,並盡可能抑制造成干擾而不必要的聲音(如背景噪音),又得做的小巧不易被人發現,是很精細的技術工藝。
 
由於我們想聽的聲音常常埋沒在複雜的環境音中,助聽器的能力及價格取決於區分強化主要音源、抑制干擾音源、模擬真正耳朵功能的能力。所以市面上助聽器的價差可以很大,功能介紹林林總總,會讓人不知如何選擇。然而大部分的助聽器公司都提供依聽力檢查調整的助聽器試戴,建議在實際選配前先借回助聽器,在平日工作、生活的場域使用它,並記下其優劣點,回頭與選配的聽力師討論調整,客製一副合適自己的助聽器。試戴盡量以雙側為主,以保留雙側聽力的優點,有些狀況雙側配戴可能不如單側,應和聽力師及醫師討論瞭解情況。
 
助聽器不比眼鏡,常會隨著環境的不同有功能表現的差異,通常音源少、單純的場合,助聽器表現較好。長輩可能會因為助聽器在某個環境中表現不如預期就不想戴了,家屬應多鼓勵長輩配戴,可和聽力師及醫師討論,來調整使用助聽器的場景,讓助聽器真正幫助到配戴者的生活。另外,考慮到長輩的語言辨識力下降,和配戴助聽器的長輩溝通時,講話速度要放慢、音頻盡量降低、不要距離長輩太遠、盡量靠在他聽力比較好的耳朵旁講話、面對面讓長輩看到自己說話的唇形,也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講話內容。
 
目前助聽器處理複雜聲音的能力仍有限,如在非常吵雜的餐廳裡,助聽器的效果通常不太好,希望未來助聽器有機會藉由AI的進展,透過資料庫比對,使噪音分離的效果比現在做得更精準。
 
保護聽力應避免噪音   減少使用耳機
 
想要避免年老後重聽,年輕時保護耳朵相當重要,因為耳神經傷害是累積性的。噪音是現代人生活中造成耳神經傷害一大原因,新興的問題是耳機不當的使用。有些衛教文章建議每日使用耳機的時間,但這是考慮耳機普及的妥協。因為個人容忍噪音的耐受程度不同,耐受力較差者,就算使用耳機的時間不長,還是可能對聽力造成損傷。因此,建議減少耳機的使用,若不得已要使用,應在安靜環境下、以最小可能音量使用。但一般民眾最想使用的時間點,多在通勤吵雜的馬路、捷運或者是健身房,反而最不恰當,應避免。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