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刊物肝病資訊

第68期

出刊日:2024-04-15

返回上一層

尿路結石痛不欲生! 如何取石碎石一次解答

尿路結石很常見,尤以男性較容易發生,結石一旦卡住了輸尿管,會讓人痛不欲生,治療後也容易復發,該如何治療並從飲食預防?
 
諮詢╱余宏政(臺大醫學院泌尿科名譽教授、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特聘泌尿部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泌尿科特聘主治醫師)
撰稿╱黃筱珮
 
中年轉業的王先生剛加入計程車駕駛行列,想多載些客人,他刻意少喝水,有時整天連一罐600c.c.的瓶裝水都沒喝完。某天夜裡王先生突然痛到在地上打滾,家人連忙把他送到急診就醫。經過尿液以及影像檢查,發現王先生左側輸尿管有顆0.7公分大小的尿路結石,合併有腎臟水腫及尿路感染症狀,先以止痛藥緩解不適後,再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加以治療,順利排出碎石。
 
一般人有兩顆腎臟,形狀像蠶豆,每個約拳頭般大,位於後腰部的肋骨緣下方,負責回收和排除身體的代謝產物。當身體有些狀況或水分攝取過少、尿液過濃時,這些代謝物就會在腎小管過度堆積,並產生不易溶解的結晶化合物,例如草酸鈣、磷酸鈣等,會破壞腎小管,產生發炎反應,引來一些雜質堆積,日積月累下就形成結石。
 
每十人有一人曾有尿路結石 男性遠多於女性
 
尿路結石可以出現在尿路系統中的任何地方,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等,是很常見的疾病,在台灣約每10人就有1人曾發生尿路結石。形成尿路結石的原因複雜,與體質、疾病和飲食習慣都有關係。
 
男性發生尿路結石的機率高於女性,男女比大約是7:2,因為男性荷爾蒙易促進結石的合成;此外,也與遺傳體質有關,有家族史的人產生結石的機會是一般人2~3倍。尿路結石極易復發,一旦發生過尿路結石,約一半的人會在5年內復發,如何預防與治療都是重要課題。
 
尿路結石可分6大類
 
尿路結石依其成因與結石成分不同,大致可分為6大類:
 
<含鈣結石>
1草酸鈣結石:這是最常見的結石種類,約占60~70%。當體內吸收過多草酸或草酸過度製造就容易發生,例如飲食攝取過多草酸,或因體質問題,有些慢性腹瀉病人無法從糞便排除草酸,就容易產生草酸鈣結石。
2磷酸鈣結石:特別好發於「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由於這類病人骨骼內的鈣質易流失,當尿中鈣質增加就會提高尿路結石的機率。據統計,半數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都有磷酸鈣結石,此類結石佔尿路結石的10~20%。
 
<不含鈣結石>
3尿酸結石:好發於肥胖、愛吃肉及海鮮、少喝水的族群,國人約5~10%的結石屬於此類,歐美和中東地區的發生率較高。
4磷酸銨鎂結石:主要是長期泌尿道反覆感染造成,台灣早年常見中年婦女腎臟內有巨大的「鹿角狀結石」即屬此類,現在醫療進步已經少見。這類結石約佔所有結石的5~10%。
5胱胺酸結石(cystine):這類結石多半與遺傳因素有關,患者腎小管無法將蛋白質產生的雙鍵胺基酸回收,堆積在腎臟內,形成結石,患者以30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這類結石約佔所有結石的1~2%。
6藥物結石:有些藥物代謝後的產物易堆積成小石頭,例如愛滋病的治療藥物indinavir、氣管擴張藥物aminophylline、以及抗生素sulfamethoxazole、amoxicillin等。這種結石很少見,佔比小於1%,且結石體積通常很小,病人有時會突然劇痛後就沒事,代表結石已從尿液排除。
 
尿路結石的症狀與診斷
 
腎臟內的結石若未移動,病人往往沒感覺,通常是結石往下掉到輸尿管和膀胱時,才會造成背部、腰部或下腹急性劇痛,且通常合併血尿,如果病人同時出現這兩種症狀,八九不離十就是尿路結石。而長期的腰痛多半都不是結石造成,除非是腎臟內有鹿角狀結石且合併感染,才會有慢性的腰酸背痛。
 
尿液和腹部X光檢查是診斷尿路結石最基本的項目。X光是診斷尿路結石的利器,但是只能看清楚含鈣量高的結石,不含鈣的藥物和尿酸結石則難以顯像。若從病人的病史和症狀懷疑是尿路結石,但尿液和腹部X光檢查無法證實此一診斷,或是醫師已確認是尿路結石,須進一步了解影響腎臟的嚴重程度或準備接受後續治療時,則會安排病人接受靜脈注射腎盂攝影(IVP)或腹部超音波檢查。IVP檢查會從靜脈打顯影劑再照X光,可以診斷一般X光看不到的結石;超音波通常是看結石是否塞在輸尿管、是否造成腎臟積水等。
 
而在醫院急診室,對於懷疑尿路結石的病人通常會直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各種成分的結石都可一覽無遺。尿液檢查主要是透過檢驗尿液酸鹼值、尿中紅血球、白血球及尿潛血反應等,來診斷是否有尿路結石與泌尿道感染,因為感染也可能造成敗血症,需要一起治療。
 
 
尿路結石4種處置方式
 
小於0.5公分的尿路結石通常會自行排掉,所以可以追蹤觀察1~2個月,若劇痛可給予止痛藥,採取保守治療。如果還會痛或是有腎臟積水等情況,就得積極處理。
 
若是健檢接受腎臟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腎臟有鈣化結晶,但沒有阻塞腎臟也無尿路感染等症狀,建議觀察即可,每3~6個月追蹤一次,如果追蹤過程中結石變大且合併感染或疼痛症狀,才建議處理。
 
臨床上大約10~20%的尿路結石需手術或體外震波碎石移除,常見的處置方式有以下幾種,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與結石大小和位置,選擇適合的方式:
 
  • 開腹取石術:早期常用的手術方式,因傷口大、復原慢,現在已經少用。
  • 經皮腎造廔取石術(PCN-L):此手術方式是從背部開刀,於腰部腎臟位置開小孔,將內視鏡伸入腎臟,將腎結石打碎取出。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不過傷口小,復原速度也較快,是目前處理較大的腎結石主要的治療方式。適合結石大於2公分或複雜型腎結石(如鹿角型腎結石);或質地太硬,不適合用體外震波碎石術的結石(例如單水草酸鈣結石,此種結石硬度很高,很不容易震碎)。
  • 硬式或軟式輸尿管鏡:針對較硬的輸尿管結石,可採用硬式輸尿管鏡進行內視鏡手術,從尿道口伸入膀胱,再到輸尿管,搭配雷射擊碎結石,手術時間只需要10~20分鐘。軟式輸尿管鏡比硬式更靈活,甚至可以進入腎臟中取出結石,需要住院,在麻醉下手術,但健保尚未給付。
因為輸尿管可能會發炎或水腫,為確保手術後輸尿管能保持暢通,可能需要放置「雙J輸尿管導管」。放置的時間短則數日,最長不超過3個月,平均約1~2周會拔除。少部分病人因為輸尿管狹窄或其它原因,需要長期放置雙J輸尿管導管,並定期更換。
  • 體外震波碎石術(ESWL):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的時間和次數取決於結石的大小、位置和結構,通常用於腎臟及輸尿管結石,以較小、較軟的結石為主,每次療程時間大約30~40分鐘。有些情況並不適合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例如X光片上結石不明顯者、影像學檢查顯示石頭太亮的(通常代表質地較硬,不容易震碎)、有凝血功能異常或服用抗凝血藥物未停藥者、懷孕婦女或肥胖病患。體外震波碎石進行1、2次後若效果不好,建議考慮其它方式治療。
 
防尿路結石復發   需注意飲食種類
 
尿路結石的復發率高,如果經常飽受結石困擾,建議可做結石成分分析,包括抽血檢驗代謝功能以及蒐集24小時尿液做尿液電解質分析等,從根本了解結石原因,才能設法預防。
 
以最常見的草酸鈣結石來說,此種結石代表尿中草酸和鈣質的含量高,但是鈣質攝取很重要,鈣不足會衍生很多疾病,所以預防方式應是降低草酸攝取,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菠菜、花椰菜、紅茶、可可、堅果類、椰子等,有草酸鈣結石病史者建議減少攝取這些食物,而鈣則應正常攝取。
 
另有文獻研究指出,男性若每天攝取大量維他命C,容易合成草酸,也比較容易結石,女性則不會;也有研究指出適量補充維他命B6,有助於抑制草酸鈣結石的產生。
 
如果是尿酸結石患者,往往是吃太多肉類與海鮮,且因病人尿液檢驗呈pH值5.5以下酸性,故建議減少食用肉類、海鮮,多攝取幫助尿液鹼化的食物,像是檸檬、橘子、葡萄柚、香吉士等柑橘橙類水果,以及深綠色蔬菜、海帶、紫菜等,都有助於讓尿液變鹼性,並配合多喝水幫助尿酸排出。
 
另外也可依照醫師處方使用含「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的藥物,調整尿液酸鹼,使尿液呈鹼性。如果效果仍不佳,醫師會開立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如allopurinol、febuxostat)治療。
 
與尿酸結石相反,磷酸銨鎂結石的患者尿液呈高度鹼性,易成細菌繁殖溫床,造成泌尿道反覆感染,因此得設法讓尿液「酸一點」,可多吃蔓越莓、草莓或補充維他命C等。
 
胱胺酸結石則與遺傳有關,係因病人的腎小管無法回收蛋白質產生的雙鍵胺基酸,日積月累堆在腎臟內形成結石,因此建議這類病人少吃高蛋白食物。
 
常發生尿路結石的病人也要注意控制體重,肥胖是結石的危險因子,要多運動、多喝水,每日建議喝到2500c.c.(包括果汁、湯品,不包含碳酸飲料)。平常飲食不要過鹹,因為鈉含量太高易刺激草酸和鈣合成結石。國外有一份長期追蹤研究顯示,低鈉飲食與少吃肉類,能夠降低結石機率。
 
►體外震波碎石術是用於位於腎臟及輸尿管且較軟、較小的結石。
 
Q多喝水有助於尿路結石排出嗎?要喝到多大量?
A. 喝水可以幫助結晶從尿液中排除,建議多喝水,一天至少喝2500c.c.,但不要喝高糖飲料以及碳酸飲料(汽水),因為攝取高糖容易肥胖,也是結石危險因子,碳酸飲料則會促進結石生成。坊間流傳喝啤酒可排出結石是錯誤迷思,飲酒過量反而容易導致尿酸結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