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
出刊日:2025-01-15
返回上一層瞄準女性頭號大敵 衛福部祭出篩檢與治療2大新政策 盼降低乳癌死亡率
乳癌是我國女性頭號大敵,衛福部針對乳癌的篩檢與治療推出2大政策,希望減少乳癌對婦女生命的威脅。
諮詢╱莊佩倪(好心肝健康管理中心專任主治醫師)
撰稿╱黃倩茹
政策 1 乳癌篩檢年齡擴大
因應超高齡社會及乳癌患者年輕化趨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放寬乳癌篩檢年齡:
原篩檢條件為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45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2025年新制為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皆可接受乳癌篩檢。
符合資格的婦女,每2年可以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長年為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但仍有4成婦女未定期篩檢。
台灣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
比歐美早10年
根據癌症登記的資料顯示,乳癌常年在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中排名第一位、死亡率排名第二位,是女性生命極大的威脅。此次擴大乳癌篩檢年齡的緣由,與社會醫療的進步、人民的健康行為有關。醫療進步後,平均壽命延長,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外,台灣乳癌發生率最高的族群落在45~65歲間,相較於歐美婦女的55~65歲,台灣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歐美國家早10年。因此在此次修正乳癌篩檢年齡時,依台灣實際的情形,往前、往後各延伸5年,就是希望可以將高風險族群涵蓋得更完整,做到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實達到增加乳癌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的目標。
近4成婦女
未利用公費乳癌篩檢
不過即使擴大篩檢,要讓死亡率明顯下降,還是要靠婦女積極接受篩檢。從2023年的資料顯示,經篩檢發現罹患乳癌的婦女中,有59.7%為早期(0+1期),同時這也意味著另外4成是2至4期的乳癌患者,而根據統計,3至4期乳癌患者的死亡率較高,這便是拉高乳癌死亡率排名的重要原因。可惜的是,在全國符合資格的婦女中,有近4成的婦女沒有利用公費篩檢資源,需要衛生相關單位更積極的宣導,如果能讓這群婦女願意積極篩檢,提高早期的乳癌比例,就可增加乳癌的存活率與治癒率,死亡率就能夠下降。

乳房X光攝影
是大規模篩檢的有效工具
目前國際上最具醫學實證,可大規模進行乳癌篩檢的方法就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是一種低X光劑量且高解析度的乳房檢查,不需要注射顯影劑,只要將乳房放在儀器上,擠壓乳房以取得影像,可以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有機會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敏感度相當高。
乳房超音波也是乳癌篩檢的工具之一,但進行乳房超音波需要醫檢師或醫師操作,平均需要15~30分鐘的檢查時間,相較下,乳房攝影所需時間較短,就時間與人力配置成本而言,乳房攝影是國家進行大規模篩檢的最佳工具。
緻密型乳房需輔以超音波檢查
互相對照
不過,乳房攝影仍有限制,尤其年輕女性的乳房乳腺組織通常比較緻密,在這樣的情形下,X光攝影會有很多疊影,影像較為不清楚,此時就可搭配乳房超音波檢查,相互對照。
因此,40歲以下的年輕婦女或是乳房組織緻密的婦女,可考量是否有乳癌家族史、月經前後是否會摸到硬塊,或是經醫師觸診後,來判斷是否要加做乳房超音波,達到完善的檢查。
而乳房超音波的優缺點是,可以清楚看到腫塊、纖維腺瘤、囊腫,但比較不容易確認尚未形成腫塊的早期鈣化點,因此,如果在乳房超音波檢查中,看到疑似纖維化、小鈣化點、纖維囊腫的影像,也會建議加做乳房攝影,對照參考,來評估是單純鈣化點,或是腫塊裡面的可疑鈣化點。
簡而言之,乳房攝影和乳房超音波都是檢查的好工具,使用公費乳房攝影的婦女,如果檢查結果顯示仍需進一步做乳房超音波,報告上會載明,且此一情況健保有給付。如果乳房攝影檢查正常,但在自我檢查時覺得有硬塊、腋下淋巴結、腫痛、乳房腫脹不舒服,也可以前往門診諮詢醫師,視情況安排乳房超音波檢查。
40歲以下婦女可自費做乳房超音波
乳癌有年輕化趨勢,甚至不乏40歲以下的病人,因此,40歲以前即使沒有任何症狀,亦可考慮自費做乳房超音波檢查;而女性朋友到了停經前,受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減少了,乳腺組織與結締組織會較萎縮,取而代之的是脂肪組織為主,此時乳房X光攝影的顯影品質相對就會清楚許多。所以國民健康署也是建議40歲以上可定期接受公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
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正在餵母乳的婦女,哺餵母乳時,乳管會比較脹大,影響超音波影像的判讀,因此會建議停止餵母乳後,再做乳房篩檢即可。此外,懷孕的婦女有時候會受到荷爾蒙的刺激,乳房出現暫時性的纖維腺瘤,此情況多為良性,建議持續追蹤即可。
乳癌篩檢新工具:
3D乳房攝影、全自動乳房超音波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目前坊間有新的3D乳房攝影工具,有別於2D乳房攝影只從兩個角度拍攝,3D乳房攝影由多個角度拍攝,並由電腦組合、生成3D影像,有效減少緻密型乳房的疊影干擾,也提升發現小腫瘤的機會,確實有效提升敏感度,同時也減輕了乳房攝影的痛感,對於年輕、緻密型乳房是好的檢查工具,只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3D乳房攝影,需要自費。
還有一種全自動乳房超音波(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 ABVS),則是透過自動掃描來獲得乳腺的3D圖像資訊,可多角度顯示病灶,利於醫師判斷。ABVS的優點是標準化掃描,可產出穩定的圖像結果,減少人為操作的誤差,也可將掃描時間控制在15分鐘,因此ABVS是一個很穩定的工具,不過ABVS只適合作為初篩的工具,如果是乳癌的複檢,還是要倚靠傳統人工超音波,才能掃到腋下等更多的角度。目前ABVS也是自費項目。
乳癌的風險因子:
基因、女性荷爾蒙、西化飲食
除了定期篩檢以外,控制乳癌的風險因子也是預防乳癌相當重要的一環。談到乳癌的風險因子,首先是基因,目前的研究發現BRCA1、BRCA2的基因變異會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若母系的親友有人罹患乳癌或婦癌,建議不需等到40歲才開始公費篩檢,可盡早接受定期乳房檢查。
第二個乳癌風險因子是「女性荷爾蒙」,若女性初經來得早、停經晚,荷爾蒙暴露與刺激的時間越長,乳癌的風險就越高,尤其現代女性趨向不婚、不育、生子數少、哺育母乳的機率下降,或是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都讓女性有更多的荷爾蒙暴露,自然提高風險。
第三個乳癌風險因子是飲食西化,常食用高油、高脂、高糖、加工食品,就容易增加罹患癌症、慢性病與肥胖的機率。只要身體處於肥胖狀態,容易引發全身性的發炎,身體產生更多自由基,讓細胞在破壞、修復之間循環,容易讓細胞在修復過程中產生錯誤,產生癌病變細胞。
此外,抽菸、飲酒,也都會增加罹癌風險。還有接觸過多的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或是補充過多的荷爾蒙,對身體都是額外的刺激;而缺乏運動,不只會增加肥胖的可能性,也會使體內的荷爾蒙失去平衡,增加罹癌風險。
►從今年開始,年滿40歲的婦女可每2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
政策 2
早期HER2乳癌治療新進展
ADC藥物納健保給付
諮詢/黃俊升(臺大醫學院外科部教授、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
撰稿/李宜芸
面對女性頭號殺手乳癌,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自2024年8月通過新的健保給付政策,符合條件之HER2乳癌早期病人,於手術後也能使用健保給付之「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藥物作為輔助治療。過去ADC藥物多是針對HER2乳癌晚期轉移的患者,做為二線治療,現在符合條件的HER2乳癌早期病人也能享有健保給付,能降低近一半的乳癌復發機率,是治療上的一大進展。
HER2乳癌是所有乳癌中較為惡性的類型,佔乳癌病人約20~25%,其特性是癌細胞快速分裂,轉移與抗藥性的機率高。其他乳癌類型還包括管腔A型、管腔B型、三陰性等非HER2陽性乳癌。
由於乳癌是一種容易轉移的癌症,即便是早期的HER2乳癌患者,游離癌細胞就可能沿著淋巴與血管轉移出去,因此就算以手術摘除了腫瘤,復發風險仍相當高,仍不能掉以輕心。
為了幫助早期的HER2乳癌患者遠離復發的風險,目前建議腫瘤若超過2公分或已有淋巴轉移,手術前需要接受術前的輔助治療(化療+雙標靶藥物),接著開刀切除腫瘤,並檢查病灶處是否仍殘餘有癌細胞。統計約一半以上的病人其病灶檢查結果沒有發現癌細胞,稱為達到完全病理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這類患者術後需再完成共一年的HER2標靶藥物治療;若病灶仍有殘存癌細胞,稱為未達完全病理緩解(non-pCR),復發風險較pCR患者高出2倍。
而近年乳癌備受矚目的ADC藥物,是「標靶加化療」的新型藥物,可以比擬為帶有核子彈頭的飛彈,是HER2乳癌患者的新希望。2023年美國最新的研究顯示,這款ADC藥物效果比標靶藥物好,non-pCR的患者術後使用ADC藥物做為輔助治療,比單純使用標靶藥物者,可降低46%的復發風險與35%的死亡風險。
也因為有如此驚艷的結果,美國將ADC藥物列入早期HER2乳癌術後病理結果為non-pCR病人治療的一環,而台灣健保現在也跟上國際指引。早期HER2乳癌病人若符合條件,例如HER2過度表現、有早期高風險之任一條件、曾接受術前輔助治療、術後仍有殘留病灶等,可在主治醫師協助下申請使用。研究顯示,這類病人術後接受14個ADC藥物的療程(每3周施打一次),病友更可省下近百萬藥費。
不過,ADC藥物雖然「精準」,仍需要留意副作用,包括血小板減少、肝功能異常等。隨著不同的ADC藥物被開發出來,原本棘手的乳癌型別都有愈來愈多元的治療武器,相信未來乳癌對於女性的威脅會持續降低。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編輯筆記 / 告別疲累 迎向嶄新的一年
- 新聞NEWS一下 / 知名女歌手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預後良好不需過慮
- 新聞NEWS一下 / AI幫科學家破解蛋白質的秘密!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故事
- 「你累了嗎?」 盤點倦怠感原因 重拾健康活力!
- 缺牙該選擇植牙嗎? 常見疑慮風險解析
- 居家常見中毒危機! 如何預防與應對?
- 心臟主動脈擴大是怎麼了?
- 高度近視、過敏揉眼睛...加速白內障形成 白內障手術還你好視力
- 女性小腹變大, 可能是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
- 接受子宮鏡檢查或治療,可能致命嗎? 了解子宮鏡適用情況與風險
- 基因調控的「迷你推手」: MicroRNA如何引領醫學新紀元?
- 腳底痛! 是足底筋膜炎發作?還有哪些原因?
- 跌倒如何防範? 哪些疾病發作也可能跌倒?
- 楊智超醫師專欄 / 記憶力衰退、缺乏空間距離感、步伐不穩… 庫賈氏病―快速進展的腦部致命疾病
- 粘曉菁醫師 / 減重多少才算成功? 目標設定與增肌減脂訣竅公開!
- 曾宇婷醫師專欄 / 飲食是重要的治療! 給糖尿病人的飲食營養建議
- 王清泓醫師專欄 / 如何幫助青光眼病人 依照醫囑點藥